2025年2月7日凌晨,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榮譽理事,著名數學科普作家、數學教授李毓佩先生去世,享年86歲。
李毓佩教授一生致力于數學科普與教育事業,他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幻化成妙趣橫生的童話,讓數學變得親切而有趣,為無數少年兒童推開了探索數學世界的大門。在三尺講臺上,他以淵博的學識和幽默的教誨滋養了萬千學子的心靈,培育了碩果滿園。
特刊系列文章,以悼念李毓佩先生。
本文整理自2019年11月8日“致敬科普前輩,共筑科學夢想——李毓佩科普創作研討會”上顏實發言稿。
非常高興來參加李毓佩老師的科普創作研討會,深度挖掘老一輩科普作家作品及創作規律,對推動科普創作非常有意義。
我和李毓佩老師有一種特殊的師生緣分,后來我能夠走上科普之路,很大程度上也是受李毓佩老師的影響。記得第一次聽到李毓佩老師的大名,是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發生不久。當時我在北京市朝陽區的一所中學上初三,就聽說高中部有一位講課特別棒的數學老師叫李毓佩。因為擔心在教室里上課不是太安全,他就在學校操場給高中的大班上數學課,那時學生們都反映李老師將數學課講得出神入化。可能是今生緣分使然,到高中的時候,李老師正好接我們班并擔任班主任,而我又被選為數學課代表,有更多機會向李老師請教數學問題,這也是我們日后亦師亦友的一種特別緣分。后來,我大學在北京師范大學讀數學系,很大程度也是受李老師數學教學的影響。
當年我所在高中班的數學課都是李老師上的,他開設的數學課確實別具一格,而且后來從事數學科普創作也依然保持了這種獨有的教學風格。原來大家都對數學非常發怵,感覺數學常常滿篇推導,非常枯燥,而李老師能夠把難懂的數學通過通俗生動的語言和風趣的故事展示出來。數學是一個擁有2000多年發展歷史的古老學科,在其歷史上發生過很多驚心動魄的故事,李老師對數學史有著非常深入的研究,并能將這些故事和知識轉換成孩子易于接受的語言,這種生動的教學方式恰恰是構成他后來科普作品的一個創作源泉。
印象中,李老師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在數學一線教學基礎上形成的。1977年,當時中國少兒出版社編輯文贊楊老師在組織編寫少兒百科叢書,李老師受邀寫作了《奇妙的曲線》,其中就用到一些平時給我們上課的精彩內容,這部科普著作日后風靡全國,也是李老師非常有影響、有代表性的一部書,奠定了他從事數學科普創作的基礎,在這之后李老師又創作了數千萬字的作品。
大概到1977年底的時候,李老師就被調入首都師范大學數學系,當時我們班上的同學都感到非常失落,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李老師的教學對同學尤其我本人后來影響非常大。
因為我大學專業恰好也是數學,所以與李毓佩老師一直往來比較多。聽李老師經常講,他當時給《我們愛科學》雜志在寫稿子,出版社一位老編輯鄭延慧同志向他約了許多面向少年兒童普及數學的稿子。李老師后來在數學科普創作上有很大的探索,主要就是從一般數學知識的普及,到把數學知識用童話的方式擬人化地表達出來。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他20世紀80年代初創作的數學童話《艾克斯探長》,這在創作上是一個非常大膽的嘗試,李老師做這個工作還是頂著很大的壓力的,因為整個中國數學界還沒有人用這種方式來做探索,把數字符號擬人化,最后去寫成一部生動的作品。
李老師的作品最大檢驗者是廣大讀者,并最終得到了社會的認可,2010年他和在上海的卞毓麟老師共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大學畢業以后,我到科學普及出版社從事編輯工作,接觸了非常多的數學科普作者,但是像李老師這樣幾十年一直堅持下來,并且創作了這么多的作品,這是獨一無二的。李老師創作定位非常清晰,他說太高深的數學科普有談祥柏、張景中等先生在做,我主要就是做好少年兒童的科普。李老師當時家里的負擔非常重,既要照顧年邁的老人,又要照顧年幼的孩子,生活環境很艱苦,在這種情況下還能夠這么高產,幾十年如一日,這種堅守非常難得。
除了數學科普創作實踐本身,李老師也做了一些相關理論研究,他曾為首都師范大學數學系開設有關科普創作的課程,四川教育出版社曾出版過李老師寫的《數學科普學》,李老師在這本書里把多年從事創作的經驗進行了理論升華。科普作品中一些最重要的要素包括科學性、通俗性、趣味性等幾方面,很多人能夠做到科學性、通俗性,但是最難的還是趣味性。李老師的科普作品能夠在作品的趣味性上有這么好的展示,在國內確實是非常難得的。李老師能夠把枯燥艱澀的內容和知識,用生動有趣的故事表達出來,他的作品充滿了童趣,能夠直指人心,打動讀者,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我看,一個人如果在少年時代能夠讀到李老師的數學科普作品,并由此愛上數學,真的是一種巨大的幸運。
我在跟李老師交往的幾十年里,覺得以下幾點可能是他成為一名出色的科普作家的原因。一是李老師有很好的學術傳承,他畢業于北京四中,那時北京四中有一批非常有名的、高水平的中學教師。李老師去年在接受科普作協采訪的時候,他也談到很多老先生對他這種教學和創作上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另外一點,除了大量閱讀數學方面的書籍,李老師還看了很多其他類型的文學作品。我記得當時李老師也給我們推薦過像早期蘇聯的一些數學科普作品,還有像美國馬丁·加德納等數學科普大師的作品,當然他在前人這些數學大師的基礎上又闖出一條自己的路,就是用一種數學童話的方式來展現奇妙的數學世界。而且他的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得益于幾十年堅持不懈,定位清晰,長期堅守。
最后想談的是,李老師作品中有很多典型的、有個性的人物形象,所以他的作品在嘗試將來轉化為影視產品,特別是在推動數學科普產業方面,具備非常好的條件。在世界上文化產業領域做得最好的就是迪士尼,迪士尼最典型的文化符號無非就是唐老鴨、米老鼠等幾個重要卡通形象。李老師的數學王國恰恰也是有非常多生動有趣、生靈活現的人物形象,在這方面應該得到很好的挖掘。
(作者為中國科普研究所原副所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
排版:沈 丹
編輯:林雪琪
審定:李紅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