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溫酒斬華雄,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第五回當中的一個經典橋段,很多人耳熟能詳,先和大家來回顧一下《三國演義》當中的描寫:
話說袁紹、曹操等十八路諸侯聯合起兵討伐董卓,董卓帳下華雄(其人身長九尺,虎體狼腰,豹頭猿臂)主動請戰,聯軍應戰,結果華雄連斬鮑信之弟鮑忠、孫堅部將祖茂、以及袁術部將俞涉和韓馥手下潘鳳四員大將,此時名聲未顯的關羽主動請纓。
曹操想溫酒一杯為關羽壯行,關羽答道:“酒且斟下,某去便來。”不一會兒,云長提華雄之頭,擲于地上,其酒尚溫……
任何人讀到此處,怎能不熱血沸騰,羅貫中的描寫實在令人拍案叫絕,把關公的勇武描寫的如此精彩,而且根本不用過于著墨于戰斗場面,只區區用一句“其酒尚溫”,足以令讀者腦海中自動浮現出千軍萬馬中取上將首級的英雄氣概。
然而,在真正的歷史當中,雖然確有華雄其人,可是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華雄其實是死于孫堅手中(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所以歷史的真相其實是孫堅斬華雄而非關羽斬華雄。
盡管在歷史中,是孫堅斬華雄,但是關羽溫酒斬華雄的故事依然流傳千古,為人津津樂道,時至今日雖然慢慢的大家都知道關羽并沒有斬殺華雄,可是在很多影視、戲曲、游戲等各種文藝作品當中,仍然有溫酒斬華雄的橋段,個人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本身故事情節描寫精彩絕倫。正常來說,這是一個策馬奔騰斬將立功的戰斗場面,一般的寫法總是要大寫特寫戰場的情景;然而在這里,羅貫中卻不直接去寫戰場,而是著意來寫會場,袁術看不起身份低微、沒有名聲的關羽,可是關羽卻敢于立下軍令狀,而當曹操讓關羽喝酒壯行之時,關羽確有表現出絕對的自信“酒且斟下,某去便來”。
而當大家聽見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結果關羽已經提頭回來,擲于地上。其酒尚溫。此時無聲勝有聲,根本無需過多描寫,關公的英雄神武已經躍然紙上、印在腦海。
二是《三國演義》影響深遠。《三國演義》影響深遠,也是關羽溫酒斬華雄故事深入人心的重要原因。在書籍和影視作品沒有廣泛普及的時候,評話、評書的傳播作用不可忽視,說書人更愿意把精力放在溫酒斬華雄這些精彩橋段之上,不識字的普通百姓聽得說書人的刻畫,自然牢記在心,口口相傳、世代相傳。
時至今日,根據統計,多年以來,《三國演義》一直都是最暢銷的書籍。再加上各類影視劇、游戲等等的宣傳,所以溫酒斬華雄的情節為大家所喜愛、接受。三是人們更愿意選擇相信自己內心的傾向
記得有位歷史學家說過,對于歷史而言,通俗教育有時候比課堂教育具有更廣、更深的影響力。你如果問東漢哪年建立,哪年滅亡,可能沒有人知道,但是當你提及關公的英雄事跡,每個人都能說上那么幾件。
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桃園三結義等等之所以深入人心,正是因為人們更愿意相信自己內心的傾向。大家都希望自己所喜愛崇拜的英雄是完美的、無敵的,所以誰會去在乎華雄到底是孫堅所殺還是別的什么人呢。
藝術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大概就是如此吧。羅貫中是元末明初的古人,距今總有六七百年的時間,他難道會不知道《三國志》里真實的記載,他對于三國的歷史肯定比我們更加熟悉,更加貼近真實。
可是在《三國演義》中他仍然把關羽溫酒斬華雄描寫的如此精彩,令人拍案叫絕、贊嘆不已,我們作為后來者,沒有必要過于糾結于到底是不是關羽斬殺了華雄,我們更需要的是在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當中具有重要地位忠義、勇武化身的關公,其他的交給歷史學家們去吧。
大家同意我的看法嗎,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不恰當之處,請批評指正。本文由小凡讀史原創,歡迎大家轉發、關注,一起探尋歷史真相!參考:《三國演義》、《三國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