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傳正義·定公十年》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薄叭A夏”之稱的來歷,便是指衣冠華美又注重禮儀,而這不正是古典中國的特性么,因此“華夏”又成了我們民族的別稱。
禮治,可謂是貫穿整個中華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國封建制度的根本。它雖不是完美無缺的,但也凝練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中華的傳統(tǒng)禮治體現(xiàn)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最具象的就在于服飾禮儀上。
“禮”源于“俗”,在生產(chǎn)力低下的原始社會時期,“衣、食、住、行”皆仰賴自然的饋贈,然而自然資源有限,因此人們在勞動生活的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共同遵守的規(guī)則以維持社會秩序的平衡,這就是“禮”,而服飾之禮就是在這套原則的指導(dǎo)下形成的。
《說文》有云:“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倍斡癫脤ζ涞淖⒔馐牵骸奥模闼酪?。引申之,凡所依皆曰履?!痹瓰榧漓牍砩裰Y,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逐漸演化擴(kuò)大為社會人倫的規(guī)范。
何為“服飾”?
“服”字初為以手捕人使其順服之意,后從“舟”又從“月”,不過皆引申為以衣作為服飾人身的工具?!墩撜Z·泰伯》有“惡衣服,而致美乎黼冕?!敝f,意思是說,大禹平日并不注重穿戴,但在祭祀的時候卻會鄭重的穿上華美的祭服。
“飾”字原意是“?”,乃擦拭除垢使物品增加光彩的意思,而過后引申為修飾、粉飾以增華美?!抖Y記·檀弓》有云:“衣足以飾身也?!?strong>古人將得體合宜的修飾視為禮,因此有“婦人不飾,不敢見舅姑?!敝f。
服飾之禮,正是對中華古典禮儀文明最典型的呈現(xiàn)。因此隨著朝代更迭和流行趨勢的發(fā)展,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服飾禮儀,這個在之后的文章中會細(xì)致的介紹。今天我們就大略以周代服飾禮儀為例,來看看服飾與文化是如何完美融合,成就一個時代的文化特色。
由于周代的服飾禮治相當(dāng)細(xì)致繁瑣,所以我們今天就大略提取幾點(diǎn)聊一聊。
“上衣下裳”“交領(lǐng)右衽、系帶”為章服制度在西周的確立奠定了基礎(chǔ)。“上衣下裳”象征著天地兩極,因此衣裳最尊貴的配色莫過于契合“天玄地黃”的“玄衣纁裳”,即上衣為玄黑色代表天,下裳為黃而兼赤色為地的顏色。
周代皇家禮服上衣和下裳上出現(xiàn)的圖案稱“十二章”是皇權(quán)的代表,他們分別是:日、曰象征光輝的照臨,體現(xiàn)帝王至高無上的尊貴地位。龍紋象帝王神圣的權(quán)威,群山代表穩(wěn)重,雉鳥事花蟲寓意文采;宗彝為禮器代表智和勇;水藻象征純潔;火焰代表光明;粉米代表滋養(yǎng);斧型的黼和兩弓相悖形狀的黻象征著決斷和祛惡揚(yáng)善。每一個圖案都承載著古人對帝王品德和職責(zé)的期望。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的深衣便是從“上衣下裳”發(fā)展而來的,它是一種上衣與下裳連為一體的服飾?!抖Y記》稱深衣“蓋有制度,以應(yīng)規(guī)、矩、繩、權(quán)、衡”“可以為文,可以為武,可以檳相,可以治軍旅”,因此諸侯、大夫及士人除朝祭之外,一般皆穿深衣。
深衣服的形制是上下分開裁剪后,在要不分何為一體。上衣使用四片布幅剪裁,代表一年四季,下裳由十二片布幅剪裁表示一年十二個月。領(lǐng)方袖圓,代表天圓地方。
可見傳統(tǒng)的服飾文化不僅體現(xiàn)了古人對美好德行的推崇,亦體現(xiàn)了古人對自然規(guī)律的尊重,而著何嘗不是一種天人合一理念的體現(xiàn)。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