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十點的亞布力滑雪場,造雪機噴出的冰霧與星空連成一片。
95后壓雪車司機小王透過駕駛艙玻璃,看著雪道上最后一批夜滑愛好者劃出的光軌,恍惚間與爺爺描述的林場油鋸夜班重疊——六十年前的同個坐標,油鋸的轟鳴曾驚飛滿山棲鳥。
這座北緯45°的小城,正用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響,書寫著跨越世紀的生存史詩。
01.白山黑水間的命運十字口
張廣才嶺向西伸出的最后一道余脈,在這里化作溫柔的波浪。
螞蟻河攜帶著火山灰沉積物,在尚志境內沖積出23萬畝寒地黑土帶,與70公里外的亞布力雪山構成絕妙組合。
地質學家發現,此處的玄武巖臺地經億萬年風化,竟形成全球罕見的"冰緣毯"地貌——冬季積雪可達1.5米卻不會壓垮植被,為滑雪場提供天然緩沖層。
濱綏鐵路K238段,一列綠皮火車正穿越時空隧道:左側是黑龍滑雪板廠的數字化車間,機械臂在切割碳纖維板材;右側廢棄的葦河貯木場,二十世紀中葉留下的鐵軌枕木上,青苔已覆蓋住當年拖拽紅松的鋼絲繩勒痕。這條1898年沙俄修建的鋼鐵動脈,如今每小時見證著傳統與現代的激烈碰撞。
氣象站數據顯示,尚志冬季平均-20℃的氣溫,比哈爾濱低5℃,比牡丹江高3℃。這微妙的溫差,造就了亞布力雪質含水量8.7%的"黃金粉雪"。
更神奇的是,螞蟻河谷的逆溫層現象,讓元寶鎮稻田在收獲季比周邊區域多出12個有效積溫日。
"老天爺賞的這碗飯,我們得捧著吃出花樣。"種了三十年稻的老把式張滿倉如是說。
02.血色與雪色交織的生存史詩
在尚志市博物館,編號0371的"功勛油鋸"靜靜陳列。1959年創下日采伐32立方米的記錄時,鋸齒間嵌著的紅松樹脂還未凝固。
老林業工人記得,當年集材拖拉機在雪地留下的油漬,會引來傻狍子舔食。"我們伐倒的百年紅松,年輪里藏著光緒年間的旱災記錄。"林史專家痛心地說。
1946年那個飄雪的清晨,當"長壽縣"正式更名"尚志縣",趙尚志將軍的頭顱仍在長春秘密監獄下落不明。
如今在尚志烈士陵園,83歲的守墓人仍在講述"木炮轟賓州"的傳奇——抗聯戰士用掏空的紅松裹鐵皮制成土炮,這種刻進城市DNA的 improvisation(即興創造)精神,正在滑雪裝備創新中重生。
2000年12月31日23:45,長青林場油鋸手李建國砍下最后一棵落葉松時,特意選了當年父親采伐過的樹樁位置。
月光下,他摸著新茬口數出整整80圈年輪,這個數字后來被刻在市林業局轉型紀念碑上。那個寒夜,全城43個林場同時響起的封鋸號子,成了新舊時代的交接棒。
03.冰與火的生存智慧
珍珠山鎮的黑木耳大棚里,傳感器正將菌袋內的溫濕度實時上傳區塊鏈。當日本客商通過VR設備"走進"虛擬菇棚時,菌農老周的手機已收到智能合約預付款。
"從椴木栽培到數字孿生,我們用了三十年走完別人百年的路。"鎮黨委書記在電商產業園揭幕式上,舉起貼著二維碼的菌包。
在黑龍滑雪具實驗室,工程師們正在攻克-30℃低溫下的板芯脫膠難題。
總經理馬威展示著最新研發的"玄甲"系列競技板:"碳纖維疊層里加入了火山巖粉末,這是亞布力雪場的饋贈。"這些曾為國際大牌代工的企業,如今把生產線變成體驗館,游客可以定制刻著抗聯密營地圖的紀念雪板。
每年11月,65歲的王秀蘭會像候鳥般飛往三亞,但她手機里始終開著尚志慢直播。"看亞布力造雪機噴雪,比三亞的海浪聲更催眠。"這位林業局退休會計,如今在兩地各經營著民宿,用東北酸菜白肉和海南椰子雞,串聯起冷暖經濟鏈。
04.在冰裂縫上架橋
當周邊縣市新建的11家滑雪場開始打價格戰時,尚志人卻把雪道變成秀場。在亞布力光豬節上,游客能看到穿著鄂倫春獸皮裝的滑雪表演,這種"文化+冰雪"的組合拳,讓客單價提升37%。更絕的是把林區廢棄小火車改造成雪國列車,車廂里展示的木耳栽培史,讓20分鐘車程變成沉浸式劇場。
在葦河鎮中心醫院,5G遠程診療系統正破解著留守老人的就醫難題。當82歲的李桂芬通過AR眼鏡讓省城專家"看到"自己的眼底時,她不知道這套系統最初是為滑雪場救援開發的。
"我們這代人,總算不用像父輩那樣,抬著擔架在雪地里走十里山路了。"院長望著新到的移動CT車感慨。
在螞蟻河封凍的河面上,寶馬工程師團隊正在零下35℃環境里測試固態電池。尚志人巧妙利用半年封凍期,把自然劣勢轉化為獨特場景經濟。"德國人帶來的不只是投資,還有看待寒冷的全新視角。"經開區主任指著正在建設的極地科創園,那里將聚集寒地農業、冰雪裝備等七大實驗室。
05.雪落下的聲音
氣象站的曲線圖顯示,尚志近十年雪季縮短了18天。滑雪場開始囤積去年雪塊,這些在冷庫中保存的"雪遺產",或許將成為未來冰雪文化的活化石。
但農技專家發現,積溫增加讓水稻種植帶北移了30公里,"也許我們的子孫既能在亞布力滑雪,也能在元寶鎮種熱帶水果。"
在帽兒山抗聯密營遺址,戲劇學院學生正排演沉浸式話劇。當觀眾跟著"趙尚志"穿越林海雪原時,北斗定位系統會實時推送歷史事件彈窗。
這種"紅色元宇宙"體驗,讓95后觀眾在抖音上自發創造#雪原穿越挑戰#話題,播放量突破2.3億次。
尚志人沒想到,他們發明的雪場融雪水循環系統,會被阿爾卑斯山度假村引進。更意外的是,日本榻榻米廠商主動尋求傳統榫卯工藝授權。
"過去我們學西方造雪技術,現在他們來學我們的寒地生存智慧。"文旅局長在日內瓦冬季運動博覽會上,舉起產自尚志的智能加熱雪杖。
三月某個清晨,螞蟻河傳來今春第一聲冰裂。滑雪場開始撤下雪道防護網,菌農們檢查著新季菌包,而寒地測試場的工程師正收拾行囊——他們要去南半球繼續追趕冬天。
這座城市就像永不停歇的候鳥,在冷暖交替中尋找著永恒的春天。當夕陽把趙尚志雕像的影子拉長到新建的高鐵站前,廣場大屏正播放著申辦冬奧雪上項目的宣傳片。
尚志的故事,永遠在冰與火的碰撞中,迸發新的可能。
最后,我用deepseek為尚志市寫上一篇賦文。
尚志賦
序:
龍江形勝,北國鐘靈。雪砌銀城,霜凝玉闕。昔聞滕王高閣,霞鶩齊飛;今賦尚志雄州,風云共舉。山河浴血,銘抗聯之忠魂;冰雪燃情,鑄邊城之傲骨。謹以駢文為頌,銘其浩氣,詠其風華。
正文:
夫尚志者,北疆鎖鑰,松花襟帶。東眺完達之蒼茫,西枕張廣之嵯峨。
雪原千里,若鯤鵬振翼;林海無垠,似蛟龍伏波。春生杜鵑啼血,夏涌稻浪連天,秋染五花山色,冬塑冰雕瓊柯。四時之景殊異,造化獨鐘此邑。
若夫烽煙舊事,慷慨尤存。
趙將軍振臂一呼,山河泣血;抗聯軍橫刀百戰,日月蒙塵。
帽兒山密營,槍聲裂夜;烏吉密河畔,戰馬嘶云。
烈士碑前松柏勁,英魂化作星辰。今登尚志之巔,猶聞金戈鐵馬,凜凜然壯懷激烈!
至若盛世新章,風華更盛。
亞布力雪道如練,健兒破風,滑墜銀河之瀑;
螞蜒河碧水流霞,漁舟唱晚,網收琥珀之光。
商貿輻輳,駝鈴聲接高鐵笛;
稻菽翻浪,黑土膏潤萬頃倉。
冰燈耀夜,琉璃世界疑仙闕;
篝火映天,薩滿鼓聲動莽原。
況復人文淵藪,薪火相傳。
書院傳經,承關東之樸厚;
雪雕琢玉,聚匠人之精魂。
農家炕頭,剪紙成春鶯啼柳;
林場院落,皮影戲虎嘯松林。
昔有先民墾荒,鎬斧鑿開凍土;
今見學子秉燭,文章光射斗牛。
嗟乎!時運如輪,興衰有數。
昔滕王閣宴飲,王勃揮毫,留名樓于青史;
今尚志城騰驤,吾輩縱筆,寄豪情于蒼黃。
雪沃寒土,終化春水潤物;
志凌九霄,敢教日月更新。
愿此賦成時,北疆長風浩蕩,再續華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