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謹代表所有真正關心國家科技強國事業,強軍鑄重器的讀者對黃旭華先生逝世的消息表示沉痛悼念!
其次,至此而言,我國國家海軍的四位總師均已作古,感謝這潛艇F4率領團隊拼搏奉獻,讓祖國擁有了潛基戰略核打擊力量,讓祖國擁有了潛基戰略核打擊力量!
卅載無聲,驚濤駭浪藏功業,一生磊落,鐵馬冰河守初心,這四位海洋大才先生丹心照海,為后代海軍科技奠定了基礎,也傳承了一種精神,在國際的叢林中,讓自己變強大才是硬道理。
我說過,我從來不追星,是因為我打小就有一種信念,就是真正的國家棟梁肯定不在燈光秀下,而是在工匠精神的那一臺、一案的小臺燈的桌子上,而三十年的隱姓埋名,換來的是全中國的挺起腰桿,換來的是全中國的挺起腰桿!
這就是我眼里的偶像,我也想成為這樣的國家棟梁,怎奈晚輩不才,但至少晚輩的信念是正的,愿我此心也能讓前輩的在天之靈感到欣慰。
而借此機會,我也想把我塵封在記憶里多年的那幾個事情共享給各位讀者,你們可知曉?當初臺灣省那邊買飛機買坦克時,開放的中國立刻將中荷關系降為代辦級,潛艇的作用絕對不可低估,還有96年臺海危機,大陸被逼的坦克上軍艦,美國也評估大陸海空軍實力不足,但是唯一需要提防的就是中國的核潛艇。
而“核潛艇之父”的他,從1958年開始隱姓埋名,當故人再相見時,他95歲的母親與62歲的兒子對視卻無語凝噎,這是那一代科研人員的真實寫照,真的太偉大了,真不是現在我輩一兩句口號,然后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能比的,真的敬佩,打心眼里佩服,這種事,尤其在搞研究的眼里,不論是做什么研究,都會感同身受。
我一直相信老祖宗留下的一句精辟語句,就是善良與篤定真的可以通過面相看得出來,大家看看這位潛艇事業的國家元老,雖從未謀面,但只從一張照片上看,就是一位可愛的爺爺。
人這一生,赫赫而又無名,無名而又驚天時,大多數,都與國家英雄的宿命聯系在了一起,這是偶像,這才是明星。
而這些人留下的“遺產”才不是海水能斗量的,這讓我想起另一幅圖:
鋼鐵的意志,就是在那時,他們點著一盞臺燈,一張又一張圖紙,一頁又一頁設計圖所延續下來的。
而沒有那么多聚光燈和閃光燈的地方,也默默無聞地做了許多大事、重要的事,甚至從未尋求過關注,說到這里,一聲黃老表敬意。
我去看了看當年造潛艇的文獻,整理了一下,我寫出了下面這段故事:
在葫蘆島造船廠昏暗的車間里,黃旭華團隊用最原始的"秤砣稱重法"完成了核潛艇數萬個零部件的重量控制,這個后來被寫入世界潛艇建造史的創舉,源于他們對美制核潛艇玩具模型的逆向解構——當美國兒童在浴缸里把玩華盛頓號模型時,中國工程師正用游標卡尺丈量著每個零件的比例,用算盤計算著數以億計的水動力數據,這種在技術荒漠中的突圍,遠比兩彈一星更為艱難,原子彈尚有蘇聯專家留下的教學模型,而核潛艇連基礎圖紙都是空白,1970年12月26日,當長征一號核潛艇在驚濤駭浪中劃出第一道航跡時,西方軍事專家絕不會想到,這個采用水滴線型設計的深海幽靈,其靜音性能竟比美國同期核潛艇提前五年突破90分貝大關。
這是有歷史文獻記載過的,大家看這一段,對于那段核潛艇的歷史,我讀起來真是比讀現在各種雜七雜八的文章還要感動,每一個時間節點,都是困難重重與堅韌的磨礪,純硬核的研究過程,真的太不容易了。
而黃旭華最震撼人心的壯舉發生在1988年南海的深潛試驗,當西方媒體嘲諷"中國核潛艇出不了第一島鏈"時,這位花甲之年的總設計師毅然跨入艙門,成為世界核潛艇史上首位參與極限深潛的總師,在300米深的海底,每平方厘米承受30公斤壓力的生死考驗中,他用身體感知著鋼鐵巨鯨的每一次震顫,這個比常規深潛多出50米的數字,不僅打破了法國人在紅海創造的紀錄,更在冷戰巔峰時期向世界宣告了中國擁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二次核打擊能力,當美國"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游弋在太平洋時,黃旭華團隊打造的深海長城,已經將國家核威懾的生存概率從23%提升至87%。
在密級檔案塵封的三十年里,黃旭華用物理學家特有的嚴謹重構了核潛艇工程的底層邏輯,他創造的"系統工程并行法",將總體設計周期從十年壓縮至七年,這個后來被洛馬公司借鑒的工程管理范式,使中國在第三代核潛艇研發時實現了對法國"凱旋"級的彎道超車,更令人震撼的是,當美國"海狼"級采用HY-100特種鋼時,黃旭華團隊另辟蹊徑研發的梯度復合裝甲,在極限下潛深度上反而超出15%。
這種在封鎖中迸發的創新能量,在094型核潛艇搭載的巨浪-2導彈突破8000公里射程時,終于讓五角大樓意識到,那個用算盤計算核數據的國家,正在重寫深海博弈的規則。
當我們在南海島礁看見戰略核潛艇劃出的優雅航跡,不應忘記黃旭華在洛陽拖拉機廠改造的實驗室里,如何用機床銑出中國第一個核反應堆壓力容器密封環,這位婉拒院士申報、將2000萬獎金全部捐出的科學家,用最質樸的方式詮釋了"赫赫無名"的真諦,在當今芯片戰愈演愈烈的科技冷戰時代,黃旭華留下的不僅是12項核心專利和47項技術創新,更是一種在至暗時刻敢于"用竹竿捅天"的精神基因,當ASML對華禁售EUV光刻機時,當中微半導體在5納米刻蝕機領域突飛猛進時,我們更能讀懂黃旭華那代人在技術荒漠中開墾綠洲的深遠意義。
這或許就是中國科技突圍最硬核的注腳——沒有傳奇,只有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凡人史詩。
五角大樓曾經也將他視為深藍海灣的孤勇者,難道有任何明星,可以比得了讓美國五角大樓的海軍司令都折服的這份成就嗎?
一路走好,寫著寫著,眼圈都濕潤了,沒有煽情,真的是被激勵到了,因為有了他們,南海不再有眼淚,有的是,駕馭鋼鐵巨獸中,外敵焉有回頭路的如炬的目光與傳承下來的意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