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浪潮奔涌的當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播方式正經歷著深刻變革,數字化、智能化傳播已然成為當下潮流。大連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京戈鐵碼”寒假社會實踐團,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秉持傳承中華文化、探索前沿科技的堅定信念,奔赴江蘇省南京市、蘇州市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深入參觀走訪各大博物館、高校研究所和科技企業,旨在聚焦文化與科技兩大關鍵領域,積極探尋兩者融合的創新發展模式。
溯源金陵古韻,解鎖“數字+文化”傳承密碼
南京,這座擁有三千余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承載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底蘊。1月12日,實踐團首站抵達南京,先后深入南京博物院與雨花臺烈士陵園,沉浸式探尋數字技術與文化深度融合所煥發出的獨特魅力。
踏入南京博物院,各類文物琳瑯滿目,生動展現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演進。而借助數字化技術的強大賦能,沉睡千年的文物正穿越時空逐步“活”了起來。動態版《南都繁會畫卷》憑借巨幕投影與互動視頻技術,重現往昔繁華;眾多文物借助3D掃描技術實現精細數字化建模,只需輕點屏幕,便能360°自由旋轉、放大細節,全方位領略文物的巧奪天工;高分辨率圖像采集、VR、AR技術為每一件文物打造的詳細數字檔案,指引著人們探尋其歷史淵源與制作工藝。
“文化為科技鑄魂,科技為文化添彩。”雨花臺烈士陵園積極引入數字化手段,真實復原的空間場景、感人至深的紀錄電影、集合功能的英烈空間、包絡信息的“碼上閱讀”,有力重現了革命志士為民族解放事業英勇斗爭的壯烈場景,折射出鄧中夏等雨花英烈的堅定信仰,使紅色文化更加生動直觀、觸手可及。
實踐團成員們通過體驗文物互動游戲、與參觀者采訪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數字化為文化傳承帶來的諸多機遇與挑戰,認真學習了數字文旅建設和文創產品的設計經驗。成員們深刻認識到,“數字科技的蓬勃發展,為文化的展示和傳播開辟了全新路徑,成功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更以其獨特的創新性和吸引力,激發了廣大民眾對歷史文化的濃厚興趣和探索熱情”,這進一步堅定了成員們以“科技+文化”模式推動文化傳承的信念。
問道高校企業,共繪數智融合創新藍圖
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作為國內知名高等學府,在學術研究與科技創新領域成果卓著。1月13日,實踐團走進兩所高校開展學術座談,與專家學者們進行深度交流并參觀了江蘇省網絡與信息安全重點實驗室,探尋信息技術領域前沿的發展動態、研究成果與應用場景,極大拓寬了成員們的學術視野。
1月15日、16日,實踐團深入產業一線,走訪同元軟控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追覓科技(蘇州)有限公司、蘇州金瑞陽信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多家蘇州科技企業,通過參觀展廳、開展座談,近距離感受科技創新的獨特魅力,精準洞察行業發展的未來趨勢。來到大連理工大學長三角校友經濟創新中心,孫寶石師兄分享了校友企業最新的數字技術突破與市場應用,與大家共話創新發展。成員們在科技創新的浪潮中,觸摸到了行業發展的強勁脈搏,在與前輩們的交流中,收獲了指引前行的智慧燈塔。
于方寸之間縱覽歷史長河,于科技浪潮中盡享數字活力。“京”戈鐵“碼”實踐團成員們親眼目睹了數字與文化融合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深感數字化技術在文化傳承與發展中的巨大潛力,同時在學術交流和企業參訪中拓寬了科技視野,激發了創新思維,對數字化技術應用及行業發展趨勢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未來,實踐團將以科技為筆,飽蘸創新之墨,以文化為紙,鋪展傳承畫卷,繼續探索數字技術與文化創新的深度融合,發揮團隊數字化特色,開發新一代數字文創產品,推動更多文化瑰寶在數字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通訊員:求佳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