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網絡平臺數據,截至2月7日21時,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票房突破67.922億,超過《星球大戰:原力覺醒》票房成績,登頂全球影史單一市場票房榜。
說實話,《封神演義》為神話劇提供了一座取之不盡的富礦,所以很多人都高呼,一定要把“封神宇宙”拍出來。
不過,有一件關于“哪吒”的事情,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原著中,哪吒其實是一個恃強凌弱的官二代,只不過,他的形象在影視改編的過程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搖身一變成為了備受觀眾喜愛與同情的正面角色,這般 “漂白” 實在令人咋舌。
一、被遮蔽的暴力
在《封神演義》的符號體系里,哪吒絕不是后世想象的叛逆英雄,而是徹頭徹尾的權力暴力具象化存在。
且看那海邊一幕,日光灑在海面,本應是風平浪靜的祥和畫面,哪吒卻手持乾坤圈在海邊肆意揮舞,全然不顧及周遭。他用力攪動海水,一時間波濤洶涌,東海龍宮受此沖擊,巍峨的宮殿劇烈搖晃,仿佛下一秒便會傾塌。夜叉聞得動靜匆忙趕來制止,只見這夜叉身形魁梧,手持鋼叉,滿臉怒容,對著哪吒大聲呵斥,試圖讓他停下這胡鬧的舉動。哪曉得哪吒不僅毫無懼意,反而破口大罵,那言語中的輕蔑與囂張仿佛根本不把對方放在眼里。雙方矛盾瞬間激化,哪吒二話不說,掄起乾坤圈就砸向夜叉,動作干脆利落,絲毫沒有猶豫。待打死夜叉后,他竟像個沒事人一樣,施施然回到石頭上坐下,瞅著沾滿鮮血的乾坤圈,臉上還露出嫌棄的神情,嘴里嘟囔著:“把我的乾坤圈都污了。” 這般冷血與漠然,哪里像是個孩子所為。
三太子敖丙得知夜叉慘死,身著鱗甲,踏浪而來,質問哪吒為何下此毒手。敖丙身后的海水隨著他的情緒涌動起伏,本是帶著正義前來討說法,哪吒卻雙手抱胸,一臉滿不在乎,坦然承認是自己所為,還大言不慚地叫嚷:“我在此避暑洗澡,與他無干;他來罵我,我打死了他,也無妨。”其狂妄之態盡顯無疑。后來還把敖丙打死了。
龍王因痛失愛子,怒氣沖沖找上門來,李靖夫婦嚇得面如土色,在一旁瑟瑟發抖。哪吒卻鎮定自若,拍著胸脯,一臉得意地向李靖夫婦炫耀:“我不是凡夫俗子,我是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弟子。此寶皆系師父所賜,料敖光怎的不得我。我如今往乾元山上,問我師尊,必有主意。”言下之意,仗著背后有太乙真人撐腰,他便可以為所欲為,絲毫不把龍王的悲憤放在心上。
而太乙真人得知此事后,在那仙氣繚繞的洞府之中,捻著胡須,神色平靜淡然,心中所想竟是:雖然哪吒無知,誤傷敖丙,這是天數。今敖光雖是龍中之王,只是布雨興云,然上天垂象,豈得推為不知!以此一小事干瀆天庭,真是不諳事體!
在這原著的故事架構里,哪吒分明就是個憑借后臺、肆意妄為的官二代。他與師傅因站在了周的陣營,便被視作大節無虧,至于他平日里的胡作非為、打殺良民,都被輕描淡寫地當作小節,不值一提。反倒是龍王,因無法忍受喪子之痛,奮起抗爭,卻淪為不懂大局、自討苦吃的悲劇形象。太乙真人輕描淡寫的"天數論",實則是福柯所指的"真理體制"運作:通過話語建構將特權合理化,使龍族成為必須被規訓的他者。
二、漂白
當這些故事被改編成影視劇后,哪吒的形象卻經歷了一場華麗的轉身,堪稱一場精密的意識形態手術。
早期深入人心的如 1979 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動畫片《哪吒鬧海》,就摒棄了原著中的闡截之爭,將龍王刻畫成恃強凌弱的惡勢力,李靖塑造成軟弱無能之輩,而哪吒則成為為拯救全城百姓,不惜舍棄肉身、自刎以謝天下的大英雄。他手持火尖槍,腳踏風火輪,與龍王爪牙英勇搏斗的畫面,成為了一代觀眾心中的經典記憶,那股子為了正義與百姓甘愿犧牲的精神,讓哪吒一躍成為中國傳統文化里能與孫悟空媲美的超級 IP。
這里面有一個關鍵切口:將原著中哪吒與龍王的權力對抗,置換為個體反抗父權與暴政的英雄敘事。通過"剔骨還父"的悲壯場景,暴力施加者被轉化為受難者,完成列維納斯所說的"他者倫理"反轉——原本的施暴者獲得道德豁免權,受害者(龍族)則被重新定義為壓迫象征。
到了如今的新電影《哪吒 1》和《哪吒 2》,創作者們延續了美化哪吒的思路,選取 “反天命” 作為核心主題,雖在沖擊力上稍遜于 “反父權”,卻也憑借精湛的制作與精彩的劇情贏得了頗高的口碑。
當"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口號響徹銀幕時,影片中的哪吒不再是那個仗勢欺人的惡童,而是被塑造成為命運不公抗爭的勇者,與龍王一同成為了所謂天命制度下的受害者,將批判的矛頭指向了高高在上、操控一切的天命制定者。
創作者巧妙運用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召喚"機制:通過將反抗對象抽象化為"天命",既保留了反叛精神的文化符號,又剝離了具體的歷史罪惡。這種策略性漂白在《哪吒2》達到新高度——讓元始天尊派系淪為終極反派,使哪吒從體制受益者變為體制反抗者,完成了對原著權力關系的徹底倒置。
三、本質
這場持續半個世紀的漂白運動,折射出轉型期中國復雜的文化心理。當傳統等級制倫理與現代平等觀念劇烈碰撞時,哪吒必須從"仙二代"蛻變為"逆襲者",正如詹明信所言"所有文化制品都是政治無意識的象征性解決"。申公豹的"小鎮做題家"設定,恰是這種焦慮的鏡像投射:在科舉式修仙體系中被異化的寒門修士,成為觀眾代入當代內卷困境的完美載體。
哪吒形象的百年漂白史,本質是權力話語的轉碼游戲。從封建倫理的暴力執行者到現代社會的反抗icon,這個神話IP的每次蛻變都精準踩中時代的精神穴位。
可以說,哪吒從原著到影視劇的形象變遷,背后實則折射出社會觀念的巨大轉變。曾經封建等級森嚴、特權當道的時代,孕育出了恃強凌弱的哪吒原型;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平等、正義等價值觀深入人心,影視作品為契合當下觀眾的審美與價值取向,不得不對經典形象進行重新打磨。
只是,在享受這經過 “漂白” 的精彩故事之余,我們也不應忘卻原著所蘊含的復雜人性與深刻社會洞察,那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別樣警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