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如題。
本文成于2025年1月14日。
【正文】
自2024年11月8日中國財政部公布“增量財政政策”以來,市場對財政政策的期待值似乎一直很低,對各種新聞發布會的反饋也偏消極,這一現象很值得重視。
一、財政部在新聞發布會上再發聲:繼續吊胃口
2025年1月10日(周五),國新辦舉行“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系列新聞發布會,介紹財政高質量發展成效,財政部副部長廖岷、綜合司司長林澤昌、預算司司長王建凡三人參加。在這場新聞發布會上,有以下表述值得關注,
(一)繼續吊市場的胃口,如其雖然提出“我可以告訴大家,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未來可期…請大家放心,2025年財政政策方向是清晰明確的,充分考慮了加大逆周期調節的需要,是非常積極的…赤字規模將有較大幅度增加”。但同時其又不給出具體數字,如其指出“大家很關心具體數據,因為還要履行法定程序,確定后才能發布”。
這些表述似乎意味著2025年財政政策的力度仍然十分可期的。
(二)在表述上讓市場捉摸不定,如其提出“我們也充分考慮了財政中長期可持續性…梯次拿出我們的政策‘后手’”等。顯然,“可持續性”和“梯次”兩個詞似乎又意味著財政政策的力度又不會那么超預期。
(三)在對2025年財政政策力度的表述上,財政部副部長廖岷始終諱莫如深,保持一定神秘性,如其在上述表述基礎上還指出“我們在確定赤字率時有充分的論證和分析……關于2025年赤字率具體是多少,我們需要履行法定程序后,才能及時向社會正式公布,我今天沒有辦法向你提供具體數據,但是財政赤字率提高的目的、條件,以及考慮的因素都有充分的論證”。
(四)指出置換政策的目的是為地方政府松綁減負,同時提出推動隱性債務“清倉見底”以及加快融資平臺改革轉型,堅決阻斷地方違法違規舉債途徑。
二、市場為何沒有給予財政部新聞發布會以積極反饋?
(一)1月10日(周五)的財政部新聞發布會于當天下午15:00召開,從市場的反應來看,并沒有給予特別積極的反應,如上證綜指在1月9日、10日與13日分別下挫0.58%、1.33%和1.25%。當然,由于新聞發布會開始時已經收盤,且后面還隔了個周末,因此1月9-10日的市場表現并不能完全歸咎于財政部。但是13日的市場表現應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市場對財政部新聞發布會的反應是偏平淡的。
(二)我想,市場沒有給予積極反饋的原因是有共識的,即之前有過希望、但最終失望過,且不止失望一回。2024年10月上旬,市場開始猜測“增量財政政策”的體量,10月12日舉行的財政部新聞發布會開始吊市場的胃口,11月8日“增量財政政策”正式出爐,最終僅聚焦地方債務風險化解,未涉及消費、地產等先前市場期待的領域,同時地方債務風險化解方面也沒有把市場認為的隱性債務全部納入。
也就是說,就當時的市場情況來看,決策層與市場對“增量財政政策”的評估和期待是有較大差異的,對規模及增量財政政策涉及的領域亦有明顯不同。
三、財政政策本可以做得更好
10月上旬以來的市場走弱很大程度上和政策層面的表態有關,我想這應該是市場共識。實際上,11月上旬以來財政政策是有發力的,但市場并不受用,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預期管理做的非常不好。換言之,財政政策是可以做得更好的。
(一)可通過及時公布草案和決議案的方式改善預期管理,避免市場胡亂猜測
首先,財政政策完全可以通過提高透明度的方式來改善預期管理。根據《預算法》第十四條,經人大或其常委會批準的預算、預算調整、決算、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及報表,應當在批準后二十日內由政府財政部門向社會公開,并對政府財政轉移支付安排、執行的情況及舉借債務的情況等重要事項作出說明。
這意味著,及時向社會公布財政政策是完全可行的。特別是,擬出臺的財政政策根據是否已經履行法定程序而分為草案、決議案兩項,而《預算法》本身并未規定草案是否可以公開,且決議案公開時限也定了在20內。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即便沒有履行法定程序,也可以考慮及時向社會公布草案(如草案一旦草擬完成或提交人大審議時便予以公開),隨后再根據《預算法》的規定及時公布決議案,如此便可以避免市場的胡亂猜測。比如,目前2025年的赤字率和債務規模草案已經確定,那么便可以考慮在當前進行公布,即便后續決議案存在一定差異也問題不大。
(二)對存量隱性債務一視同仁,而非選擇性接受
在2024年11月8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財政部明確的隱性債務體量僅14.3萬億,這與市場的觀感相比有很大差異。這意味著,政策部門對于市場所認知的60多萬億隱性債務并沒有一視同仁,而是選擇性接受其中的14.3萬億,剩余的隱性債務(以融資平臺的經營性債務為主)則主要借助35號文及系列配套文件、通過債務重組等方式化解。
這種處理方式市場并不完全認可,也沒有從根本上緩解融資平臺的經營性壓力,對市場信心的提振亦不是十分明顯。當然我理解決策層的上述處理方式應該還是為了壓一壓地方,希望能夠窮盡地方的能力,以避免道德風險。實際上,從市場的反饋來看,應采取新老劃斷的方式,對于存量隱性債務全盤接受(或者給予一定承諾),而對于增量隱性債務一概不認,如此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市場信心問題。
(三)將政府加杠桿的主體聚焦在中央層面,而非地方
“增量財政政策”推出的“6+4”萬億體量均有地方政府債券構成,并非是中央政府加杠桿,這在當前環境下是非常不妥的。如果考慮到隱性債務和龐大的財政支出等因素的話,目前地方廣義債務壓力已經處于非常高的位置,而存量隱性債務和財政支出又是非常剛性的,這種情況下應通過中央加杠桿的方式向地方轉移收入以減輕地方財政壓力,而非以債務化解債務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同時,地方政府借助加杠桿的方式來化解債務及應對廣義支出的模式也不利于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構建,它可能會導致地方財力及資源分化的加劇。
四、結語
(一)前面的分析告訴我們,財政政策本身沒有問題,而市場反饋不積極或不夠積極的原因則是有著廣泛共識的,后續應考慮通過提高透明度的方式來改善預期管理,避免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過度博弈。同時,還應在存量隱性債務處理及加杠桿主體方面做出適當改進,以真正減輕地方政府在廣義財政收支上的壓力,使其能夠輕裝上陣。
(二)在對存量隱性債務和加杠桿主體方面,決策層考慮的因素還是以窮盡地方能力及避免道德風險為主。不過這并不矛盾,決策層完全可以先解決問題,再進行問責。畢竟在當前的內外部環境下,中央和地方是一體的,涉及的很多問題都是內部的,而市場是無辜的。
免責聲明
本公眾號所載的資料、意見及推測僅反映發布當日的判斷。本公眾號中的內容和意見僅供參考。本公眾號所載信息均為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任何投資意見或建議。
本公眾號對所載原創內容保留一切權利,未經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復制、發表或引用本公眾號所載的任何原創內容。如征得本公眾號同意進行引用、刊發的,需在允許的范圍內使用,并注明出處為《梧桐樹智庫》,且不得對相關內容進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刪節和修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