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記得前幾天呢,胖胖跟大伙就扯到去年過完年,在比較難打到網約車的情況下,被出租車司機拿扳手威脅,在原本十幾塊的路程,直接被敲100塊錢竹杠紅包的事。
說實話,這事真不稀奇。
胖胖這些年出門在外,逢年過節,見得多了,不止一次遇到過這種情況。
包括每年春運、節假日,總能看到類似的新聞,“攔客”“拼車”“獅子大開口”,層出不窮,早就不算什么新鮮事。
如果不是打網約車,路邊招手攔車的話,司機開口要紅包的情況幾率更大。
有客客氣氣地“意思一下”;有撒潑牛二直接要挾。
這兩天呢,一則視頻就在網上發酵起來。
據澎湃新聞報道,事情發生在2月4日,地點是吉林省梅河口火車站門口。
視頻的當事人呢,在凌晨三點,他原本和出租車司機談好了100塊錢的車費,結果司機卻堅持要等別的乘客拼車。
眼看時間拖延,他不想等了,決定換輛車走。
誰知,這名出租車司機直接攔住了他,不讓他離開,還放狠話:“我看誰敢拉你!”
最后,由于害怕遭到更嚴重的報復,他只能選擇在當地住一晚,等天亮了再走。
你說,好好打個車,居然會被出租車司機堵住不讓走?
事后呢,澎湃新聞記者聯系視頻發布者,發現視頻已經被刪除,可見背后可能有更多的壓力。
2月5日,面對輿論,梅河口某出租車公司工作人員回應說此事確實發生在梅河口車站附近,由于凌晨天氣寒冷,車次較少,乘客也少,攬客的司機言辭比較沖動。“這種情況很少,當事司機也是外包的。” 同時,出租車管理辦公室也表態,說會找到這名司機,責令其暫停營運。
看過很多新聞的大伙,都熟悉吧?
又是外包,現在外包都是出事頂包的代名詞了。
事情一出,網絡一發酵呢,“外包”就出來了。
你說,這是“個別現象”還是行業潛規則?
你像這次出租車管理辦公室態度看起來也挺正面,說司機“言辭比較沖動”,會“暫停營運”。
但如果只是個別司機的問題,為什么梅河口當地的出租車管理辦公室會介入?為什么可以出租車司機可以張口一句“我看誰敢拉你!”。
這說明,這事可能不是偶然。
出租車拼客、惡意攬客、甚至強迫交易,在很多地方都存在,胖胖在前面就寫了自己都碰到好幾回。
尤其是夜間、偏遠地區,比較難打到網約車的情況下,出租車司機利用乘客資源少、沒有選擇的弱勢地位,強制提高價格、威脅乘客,甚至壟斷客源。
這種行為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而是行業里早已形成的某種默認規則,只不過這次碰到了一個愿意曝光的乘客而已。
真正的問題是,這種規則為什么能存在?
如果只是個別司機的惡劣行為,那其他司機會主動站出來,維護行業形象,甚至舉報不良同行。
但現實中,更多的是同行之間的“互相理解”——畢竟,大家都是這么干的。
即使這個司機被處理了,整個行業的生態不會改變。
這才是最讓人不安的地方:
乘客面對的不是一個不講道理的司機,而是一種難以反抗的、被行業和地方放任的游戲規則。
你像回應中提到的 “凌晨天氣寒冷、車次少、乘客少”,這就可以霸王條款?
出租車公司給出的解釋是:“因為凌晨天氣寒冷,車次少,乘客也少,所以司機有點沖動。”
這話什么意思?胖胖打個比方,就是說因為你趕上了凌晨、趕上了寒冷、趕上了車次少、趕上了乘客少,所以司機強制拼車、攔截、威脅你是合理的?
這邏輯能成立嗎?
如果真的是市場供需關系,按照市場規律,凌晨打車的人少,價格確實可能高一點,但這是應該由市場自由決定的,而不是靠司機直接攔住乘客、禁止別人接單來達到目的。
這就好比,冬天菜價上漲,你可以賣貴一點,但你不能站在菜市場門口,不讓別人賣菜,只允許你一個人壟斷市場、強迫顧客買單吧?
所以,出租車公司這番解釋,實際上是合理化了司機的惡劣行為,把乘客當成了理所當然的“待宰羔羊”。
可現實是,出租車司機的困境,根本不是靠“壟斷乘客”能解決的。
出租車行業的問題,大家都知道。
網約車的興起和內卷讓傳統出租車司機生意變難,份子錢壓力大,油價上漲,訂單減少……
但是這些問題,根本不是靠“凌晨綁架乘客”就能解決的,而是行業整體的問題。
讓出租車司機可以更合理地賺錢,才是正道,而不是讓司機有“搶劫的合理性”。
我們換位思考一下。
一個乘客,凌晨三點,站在寒冷的車站門口,本來只是想打車離開,卻被出租車司機攔住去路、威脅“不許走”,最后被迫住了一晚。
這是什么感覺?
如果這個視頻沒有曝光,我們換個場景:
如果是一個女生?如果是一個外地人?如果是一個年紀大的老人?如果是一個沒有經濟能力住酒店的普通人?
像胖胖以上次自身經歷舉例,雖說胖胖長得像北方的南方人,但在對方有扳手的情況下,也只能事后舉報,所以吧,這件事的本質,其實已經脫離了“服務行業的惡劣行為”,上升到了“人身安全”的問題。
一個地方的出租車司機,敢在車站門口公然攔截乘客,不允許他們自由選擇交通工具,這說明什么?
說明他們有恃無恐。
這不是簡單的“沖動”,而是長期習慣了用這種方式來控制市場,他們根本不怕后果。
更可怕的是,你走遍各地,看看有多少地方的出租車司機,對外地人漫天要價?
看看有多少地方的出租車司機,利用夜間或惡劣天氣,故意不打表?看看有多少地方的出租車司機,形成了本地小團體,阻止網約車進入?
這些問題,乘客都知道,司機都知道,出租車公司也知道,部分管理這個行業的人也知道。
但為什么一直沒解決?因為乘客的聲音太弱小了。
平時,普通人懶得跟出租車司機起爭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吃虧就吃虧了。
大多數人不會錄視頻、不會投訴、不會發到網上發酵……
就算投訴了,流程復雜、時間長,最后不了了之。
而司機呢?他們有人抱團,有行業潛規則,有地方保護,有各種名義的“管理”,他們敢這么干,是因為他們知道:
即使事情鬧大了,最多就是“暫停運營”,過幾天又可以繼續。
真正的問題是:
為什么普通人的權益得不到保障,而行業內的惡劣規則卻可以長期存在?
所以呢,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行業生態問題,類似的事情還會發生。
長期以往,乘客會越來越不信任出租車,網約車的市場占比會繼續擴大,最終,出租車行業會徹底被市場淘汰。
可問題是,出租車行業不是自己競爭不過網約車,而是他們自己毀了自己。
不能一直高喊著“網約車搶生意”,但真正搶走生意的,不是網約車,而是出租車司機自己。
乘客不是傻子。
當一個行業,讓人一想到它,就想到宰客、霸王條款、態度惡劣、拼客、拒載,那這個行業還想要市場?還想要乘客信任?
所以,出租車司機也好,出租車公司也好,包括同性質公司也同理,與其想著怎么去“搶”客,不如想想怎么提升服務。
可以不尊重乘客的自由選擇權,但市場會替他們做決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