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做過家長的人,大部分都經歷過“家訪”。老師到家里坐坐,和大人孩子聊一聊,對于促進“家校合作”,確實有一些作用。
但是,隨著時代變遷,之前被推崇的“家訪”,卻受到了不一樣的待遇。
近日,上海很多中小學的班主任,趁著開學前的日子,準備家訪。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很多家長不但不歡迎老師上門,還找了各種理由拒絕家訪。
浙江有位家長,也在網上搞了一個“是否喜歡教師入戶家訪”的投票。結果和上海的遭遇大同小異,大部分家長,都不喜歡老師上門家訪。
家訪,還有沒有必要繼續?為什么這么多家長不喜歡家訪?咱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02
第一,溝通的方式,可選性變多了。
老師一旦被安排了“家訪”任務,一個班按30個學生算,一個學生家待30分鐘(遇到熱情的家長,一個小時也聊不完)。
再算上路上往返的時間,整個班級的人走完,起碼要一周左右。
到家坐坐,面對面交流,有時候確實比電話溝通有效。但是,大部分的家訪,老師為了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都在緊趕慢趕。
剛到家,客套話說幾句后,家長想問的話,還沒說出口,老師就起身準備下一家了。家訪的質量和效果,并不如意。
以前,沒有電話、手機等線上渠道,老師想熟悉學生的家庭情況,了解學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只能親自到學生家里。
如今,打個電話,發個信息,通個視頻,就能解決問題。如果還特意讓老師走出來,去學生家里坐坐,太浪費時間和精力。
03
第二,家長也有自己的隱私、工作和生活節奏
知道老師要來家里,每個家長都要準備準備。就算老師不吃也不喝,但該有的禮節還是要有的。
家里必須來一場大掃除,桌上必須要擺上瓜果飲料,還有專門留出人陪老師。
可大部分家訪時間,都安排在家長上班期間。為了孩子,請個假不是大事,但難免會遇到一些推脫不了的工作、會議等。
老師一個電話要來家訪,家長起碼要準備兩天,工作和生活節奏都要被打亂。
現在很多家長不喜歡老師上門,還有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容易暴露家庭隱私。比如,有的夫妻離異,有的家庭居住條件一般等。
這些不是什么見不得人的事,家長之所以選擇保護個人隱私,說句實話,就是有些老師太喜歡“見人下菜碟”。
日常管理中,不看孩子的成績,不看孩子的品行,過多關注孩子的家庭背景。
區別對待學生的現象,真不是少數。不得已,為了保護孩子,很多家長不愿意讓老師來家里。
04
第三,為了完成任務而家訪
不管時代如何變,家校合作永遠都是支撐教育的一座橋梁。家訪,也是促進家校合作的一種有效方式。
很多家長反感“家訪”,因為有些學校把“家訪”做成了一種形式。
有的學校,甚至對老師家訪時穿的衣服顏色、去的時間、聊的內容都做了嚴格要求。
難怪有家長吐槽:現在的家訪,早已不是以前的家訪,就是為了拍照片做推送。老師和家長都不愿意拍,但沒得選擇,只能硬著頭皮上。
還有的學校,除了給老師布置任務,還要求家長寫回訪感言。
這樣的家訪,除了給公眾號上增加一篇推文,實在沒多大意義。
05
很多孩子在學校一個樣,在家里又一個樣。想從根上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必須要家校合力,才能事半功倍。
直接取消家訪,并不現實。我覺得應該看情況而定,讓“家訪”的方式靈活起來。
不要做太多的條條框框,不要為了擺拍去家訪,尊重家長和老師的意愿,選擇適合彼此的家訪方式。
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只要溝通到位了,目的達到了,就是最有效的家訪。
有些形式主義,是要改改了!
如果,家訪的性質沒變,我猜大部分家長也不會這么排斥。
如果,每一次家訪,都能做到像張桂梅老師那樣,用心、真心地和家長孩子溝通,我猜也不會有家長反對。
有溫度的家訪,才是家長想要的效果。也只有在那樣的情形下,家訪才有意義。
否則,就別增添老師和家長的煩惱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