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迎接更多面向應用、賦能個體、重構平衡的AI創新探索。
作者 | 李威(北京)
2024年是AI走向場景、走向大眾的開端。
經歷過2023年「百模大戰」的喧囂,2024年的大模型行業整體進入到一個建設復合能力和差異化優勢的階段?,F有技術范式下大模型技術的進化放緩,重心從訓練過渡到推理,從比拼偏向基礎研究的參數、數據、計算量,轉向比拼更具實際應用意義的長文本、多模態、代理執行和成本優化等能力。
技術創新方向的更迭也在驅動大模型加速滲透到產業中,驅動以商業化為目標的應用探索:快手的可靈在視頻生成領域一名驚人之后,很快就發起了可靈AI導演共創計劃;在大模型的代碼生成能力支持下,也出現了更多像趙純想這樣的個體開發者;手機、眼鏡、耳機、毛絨玩具等硬件與AI的結合再一次被提上日程,具備更自然交互、代理執行能力的助手成為新的競逐目標……
技術加速滲透進產業帶來的另一個變化是,互聯網大廠們也開始調整自身的業務,為其尋找適應未來AI時代的存在形式。這個過程中,模型能力與場景積累相結合,聚焦新入口、新方案的競爭已然開始。
廠商和開發者都在迎來屬于自己的創新契機。特別是在DeepSeek開年就甩出一個炸彈之后,面向應用、賦能個體、重構平衡的創新探索有了更低成本的實現可能。
1.趨勢一:大模型進入平臺期
從基礎技術的演變來看,大模型的進化進入了一個平臺期。這個階段,架構創新帶來的技術紅利已經被消化。并且,驅動這個架構快速迭代的規模法則(Scaling Law),也因為數據和算力資源不足,開始后繼乏力。
盡管OpenAI和Anthropic的兩位CEO都否認大模型陷入發展瓶頸,但無論是OpenAI的GPT5,還是Anthropic的Claude 3.5 Opus都沒能在最初預期的時間點內發布。華爾街日報與彭博社都在相關文章中認為,模型性能不能匹配運行成本是二者難產的主要原因。
這也導致在2024年的下半年,大模型廠商將更多精力從大規模算力和數據支撐的預訓練,轉向更依賴強化學習技術的算法效率和推理能力提升。DeepSeek的爆發某種程度上是這個趨勢轉向的體現。并且,大模型廠商開始在大語言模型之外,圍繞視頻生成、視頻理解、語音交互、代理執行等推出更豐富的模型矩陣。
這種技術研發層面的轉向,意味著AI應用領域競爭的開始。在底層框架沒有根本性突破的前提下,無論是成本的降低,還是能力的拓展,本質上都是為應用的出現創造環境。前者會帶來技術應用門檻的降低,后者則能夠讓大模型適配更多場景,擁有解決更復雜問題的能力。
大模型的變化正在帶來AI應用的快速發展。首先,一級市場的資本開始將目光從大模型技術轉向大模型應用,2024年上半年還融資艱難的AI應用創業者,下半年就已經成為了資本的寵兒。下半年,可以看AI 內容平臺造夢次元,專注企業級Agentic AI的悅點科技,打造專用知識模型的彩智科技,AI個性化口語學習平臺可栗口語等項目紛紛拿到了融資。早期項目、小額投資、靈活低調成為這一輪AI應用投資的關鍵特征。
其次,互聯網大廠也開始尋找AI與業務結合的方式。我們可以看到,百度文庫在依靠AI化重新煥發活力,阿里巴巴將通義App歸入到智能信息事業群,進行AI to C的探索,快手、字節跳動也都在圍繞視頻生成不斷優化可靈AI與即夢的產品體驗。2025年面向垂直應用場景的AI化探索,也有望掀起大廠的新一輪創新潮。
隨著資本轉向AI應用,大模型廠商開始承壓。大模型六小龍中,零一萬物率先轉向小參數、適中的行業模型開發,將預訓練團隊及Infra團隊轉給了阿里巴巴。這是大模型廠商分化、整合的一個標志性節點,具備更底層技術創新能力的廠商和資源充裕的大廠會繼續留在牌桌上,更多大模型廠商則會在資源耗盡前,轉向應用與商業化。
2.趨勢二:新入口之爭
在美國銀行的判斷中,具備更強自主規劃和行動能力的Agentic AI正在帶來一個超級創新周期。智譜的AutoGLM,Anthropic的computer use,OpenAI的Operator都是在向著這個目標努力。不久的將來,我們很可能會習慣于通過AI助手喚起這些代理執行能力,來實現點外賣、訂票等操作。
正如我們在《Agentic AI正在重啟入口之爭》中指出的,成為距離用戶最近、連接用戶最廣泛、能促成更多Agent協作的那個AI助手,是這個創新周期內已經被大家意識到的一個平臺級機會。誰能拿下AI助手+Agent的組合,誰就更有可能吃到新的入口紅利,在新的食物鏈中占據更重要的位置。
2024年助手之爭的烈度在不斷提升,廠商們開啟了新一輪的入口之爭。這背后,ChatGPT、Gemini、Kimi、豆包、文小言、通義等原生AI產品,正從聊天機器人努力過渡到具有AI搜索能力、連接眾多Agent,甚至具備代理執行能力的AI助手形態。
同時,夸克、支小寶這樣的互聯網產品、小米Ov這樣的硬件廠商,也都在將目光聚焦到AI助手。具備搜索能力、網盤工具積累的夸克試圖通過轉型AI助手,實現功能的無縫切換,進一步激活自己龐大的用戶體量。具備硬件積累的手機廠商,一邊依靠AI助手打造核心賣點,一邊在為AI硬件的到來做準備。
當然,我們也能從原生AI硬件中看到AI助手生長起來的可能性。AI耳機、AI眼鏡的核心能力就是AI助手。沒有AI助手的加持,Ray-Ban Meta只是一個可以拍照聽歌的眼鏡,無法承載Meta打通虛擬與現實的野心。同樣,百鏡大戰最終爭奪的其實也是AI助手的掌控權。
從目前的競爭態勢來看,圍繞AI助手進行的新入口之爭,會有三個關鍵點:第一,基礎的模型能力是否足夠支撐大規模的高頻應用;第二,是否能夠建立豐富的Agent生態,讓用戶活躍起來,幫助AI助手擺脫買量和留存困境;第三,是否能夠找到軟硬件的最佳結合方式,打通虛擬與現實。
3.趨勢三:大廠掉頭
船大難掉頭是很多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會面臨的困境。但是,2024年我們也可以看到大模型正在給陷入增長瓶頸的互聯網大廠帶來調整、突破的新機會。是否能夠抓住這個契機,重塑業務,實現面向AI時代的轉向,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互聯網大廠之間的競爭態勢。
字節跳動是大廠快速掉頭的代表之一。字節跳動在大模型領域的反應是相對更遲緩的,但是經過2023年和2024年的一系列調整和梳理,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字節跳動在技術投入、流量加碼下,建立起一個從底層大模型到垂直領域應用的完整AI業務架構。其中用戶規模龐大的豆包、尚未爆發的扣子以及AI硬件,成為字節跳動連接技術與應用的紐帶。
阿里巴巴的掉頭,一方面是在「AI驅動」的口號下在基礎能力建設、業務場景改造、新需求開發等多個維度上進行了積極探索;另一方面則是借助AI帶來的掉頭契機,對現有的業務進行深度整理,使其更能匹配AI時代的要求。
接下來,阿里巴巴可能還需要通過整合將AI to C業務盤活。吳嘉重新聚焦AI To C業務,以及人工智能科學家許主洪加入阿里巴巴,負責AI To C業務的多模態基礎模型及Agents相關基礎研究與應用解決方案,都是阿里巴巴借助AI,再次發力C端業務的具體體現。
在字節跳動、阿里巴巴之外 ,2024年還有知乎、支付寶、美圖、什么值得買等互聯網產品,在尋求通過融合AI能力,找到突破自我,實現掉頭的機會。由此誕生出了知乎直答、支小寶、什么值得買GEN2、WHEE、Wink等產品,尋找著激活原有資源積累的可能性。
相較而言,騰訊、快手等大廠在2024年的轉向感覺不是很明顯。特別是騰訊,雖然推出了元寶大模型和元寶App,但并沒成為引導騰訊AI化的刀尖,而微信在AI方面的嘗試又偏保守,給人的感覺是騰訊沒有形成系統性的AI動作。快手在可靈之外,也沒有拿出更多AI方向上的亮點探索和嘗試。
4.趨勢四:一人公司
大模型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特別是大模型價格戰的開啟,在不斷降低開發者應用大模型開發產品的門檻和成本。這使得熟練掌握大模型技能和個體和小團隊也有能力推出好產品,并通過Discord、小紅書這樣的平臺或社區完成產品的低成本冷啟,成為AI應用階段不容小覷的群體。
我們在2024年已經看到胃之書、小貓補光燈等個體開發者開發的產品獲得成功,也看到了參與可靈AI導演共創計劃的導演們依靠幾個人的小團隊就能創作出效果不錯的動畫短片,也出現了像《山海奇境》的導演陳坤這樣,全力傾注AI影視作品創作的創作者。
AI技術的進步,極大解放了個人將靈感轉化為產品、作品的能力。在網絡段子中,回家過年的年輕人會告訴親戚自己手底下管著Kimi、ChatGPT、DeepSeek等幾個能力超強的員工。未來,這個段子很可能會成為現實,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DeepSeek生成代碼或腳本,一個人也能管理經營一家AI公司。
大模型能力的注入,在賦能個體和小團隊創業同時,也在給大公司帶來關于組織架構的新思考。很多成功的AI原生創業公司都是在以精悍的小團隊創造更大的價值,大公司也在探索如何使用AI Agent來替代一部分人工勞動。這一方面是出于降本增效的考量,另一方面也是在嘗試找回組織的靈活度和敏捷性。
就如微軟CEO納德拉所說,讓AI滲透進技術堆棧的每一層面,正在幫助各個業務領域獲得新的利潤和提高生產效率。隨著AI持續對工作流程進行優化,需要進一步找到驅動一個更加精簡、敏捷、高效組織的秘訣。
這也促成了2024年硅谷對創始人模式的思考,創始人模式、納米管理者、微觀管理者等名詞最終都指向了打造更短的溝通鏈路、創始人對業務更細節地關注以及企業中間層的減少。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簡化理解為,大公司在通過AI的融入和管理模式的轉變,嘗試將自己打造成與一人公司相近的組織。不同之處在于,一人公司是由一個人在驅動AI為其工作,而大公司是創始人在驅動由AI和員工組成的一個個小團隊為其工作。
以下是窄播編輯部評選出的2024-2025《AI突破力企業》以及《AI創新產品》。
上下滑動查看全部
2024年雖然是大模型進化進入平臺期的一年,但是我們仍然看到了中國企業在AI領域的強悍突破能力。用戶規模的快速增長和產品體驗的快速優化之外,我們看到了更多聚焦技術研發和創新的中國AI企業涌現出來,他們代表了中國AI行業的活力和潛力,為AI領域貢獻了中國智力。
上下滑動查看全部
作為AI應用爆發的前奏,2024年也涌現出了一些成功的創新產品。他們中有的增長迅猛,登頂第一;有的聚焦優勢一點實現了市場引爆;有的實現了對競爭對手的快速趕超;還有的以獨到的眼光和能力積累更早命中了AI的熱點品類……這些產品在為未來埋下種子,為后來的AI應用提供借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