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回去,發小接到我,一路上聊了幾件驚人的事。
先是他一個人在大夏天,從鎮上出發,騎著自行車繞了快整個成都。
十幾個小時下來,腿快廢了不說,肩膀到大臂那段因為沒有衣物遮擋,被太陽曬得脫了兩個月的皮。
平時見不到面,在朋友圈里總能看到他帶著自己的小狗,開車去了高原山間,懂川西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那里的景色有多美。
但一個人自駕著實危險。
就去年,他有過因為高原反應缺氧,意識模糊間差點沒停住車;也遇上過停車下來吸氧的時候,眼睜睜地看著前路泥石流沖下來。
我問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命不要了呀。
他說,其實就是無聊。你說這是尋求刺激也好,或者是體驗更多的感受和生活也好,在這待著什么也不干的話,太無聊了。
他的回答讓我意識到,不論是平日生活中的無聊促使他踏上了旅程,還是我逐漸對刷視頻、打游戲感到乏味,卻又欲罷不能,本質上,我們都在尋求一種刺激。
那種刺激,能讓什么被滿足。
因為回來要做《更遠之地》這本書的共讀,所以這幾天一直帶著它,路上有空就讀。
書的封底上有句話我很喜歡:“這本書呈現了一個態度鮮明、滿懷熱愛的人如何介入世界、參與世界。”
這里的“世界”,不如說是喬納森·弗蘭岑在書中描述的一種“癥結”。
他將手機與互聯網對人們注意力的抓取形容為“奴役”,虛擬世界用來尋求刺激的空間無邊無際,這種永不得滿足的無休無止的刺激,使人們身陷囹圄,不能自拔。
而對于技術激蕩進步所帶來的社會影響,他的態度有些像余華在《兄弟》中所呈現的——曾經樸實的宋鋼在喧鬧嘈雜、五光十色的社會潮流中,失去了方向,異化了自我。
弗蘭岑一直關注的問題就是怎樣理解人生的意義,他在書中給出的答案,是做一個世界的“參與者”。
而參與的第一步,是搞清楚“我是誰”。
“我是誰”,從最初只需回答出自己的名字,再到因為自我意識的成長,外加更深入到了社會之中,需要感知自我以及與周邊的聯系,它逐漸演變成一個復雜且模糊的哲學問題。
當短視頻平臺源源不斷地推送你感興趣的內容,游戲機制反復地刺激著你的神經,電商促銷樂此不疲地打折、猜你喜歡,這看似百花齊放的繁榮,也讓商業與虛幻有了定義“你是誰”“你需要什么”的能力。
這些年常提及到消費主義陷阱,它并不在于我們因此花了多少冤枉錢,而是當我們以為,人的解放可以被簡化為購買自由,恐怕也就套上了名為欲望的枷鎖。
跳出這樣的價值體系,尤為重要。
對于弗蘭岑的而言,他 起初對自我的追尋大多來源于效仿父親和哥哥湯姆——當個背包徒步客——但最終投身于寫作的他發現,自己同他們完全不同 。
“我通過寫作找到的那個本我,其實跟湯姆一點都不像。”
當然,比起寫作,讀小說或許更容易上手。
弗蘭岑在書中講,小說以其虛構性作為賣點,其主人公既具有足夠的代表性,可以讓你將其當作自身的某種可能的版本來感受體驗,同時,又具有足夠的特殊性以至于又不會是你。
進到這樣一個既可以揣摩猜測,又不用承擔風險的游戲平臺,就像他讀《魯濱遜漂流記》:
“但是讀到他在面對饑餓、露宿、病痛和孤獨是如何找出實際可行的解決辦法時,我就仿佛被請進故事之中,想象著自己身陷孤島會如何行動,并以他來衡量我自己的毅力、智謀和勤奮程度。”
常有人說,閱讀文學使人成為“人”,就是在這樣一個反復閱讀、想象、體會、思考的過程之中,我們對于“人”的定義變得豐富且生動,而這其中注定有你我的一席之地。
找尋本我這一過程注定是艱難且持久的。當“我”的模樣愈發清晰,隨之而來的孤獨感又該如何處理?
“顯然,短短幾個鐘頭沒人做伴,就使我完全感受到了生命之空虛,存在之恐怖。”
還有更多問題在《更遠之地》這部隨筆集中皆有討論,喬納森·弗蘭岑的觀點讀起來著實是鮮明且深邃,有趣又可愛!我所體會到的這份快樂, 終歸需要你自己讀一讀才能分享給你。
二月共讀從今日起開始讀者招募,我們也很想知道,弗蘭岑和他的這本書,能將你我帶去一個怎樣的“更遠之地”。
順便,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于喬納森·弗蘭岑的故事,推薦讀讀這篇。
下周二晚19:30,我們邀請到本書編輯@47 來和大家一起聊聊《更遠之地》,聊聊喬納森·弗蘭岑,歡迎預約準時收看!
期待你的參與!我們來幫你解決買的書該如何讀完的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