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曾踏入上海奉賢區青村鎮的青村港老街,這片自2004年起便被列為上海市歷史風貌保護區的土地,盡管當時略顯凋敝、殘破與雜亂,但市河兩側的民居依然臨水而棲,粉墻黛瓦間,橋街相連,江南水鄉集鎮的遺韻猶存,且保存得頗為完好。
近聞,經過數年的精心修繕與整治,青溪老街已煥然一新,成為了滬上市民探尋水鄉古鎮風情的新寵。于是,我懷揣著對舊日青村老街的好奇,踏上了重訪之旅,渴望親眼見證它的蛻變,是修舊如舊,還是古韻猶存?
如今,我終于再次踏足這片闊別十余載的土地——青村。
青村,古稱青溪,其歷史可追溯至隋末唐初,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悠久歲月。宋初,移民紛至沓來,漸聚成村,因溪水穿村而過,兩岸蘆葦蔥郁,故得名青溪。
元末明初,青溪逐漸興盛,成為濱海小鎮。至明嘉靖年間,更是發展為商品集散之地。清雍正年間,更名為青村港鎮,舟楫往來如織,百貨云集。自民國以降,始稱青村。
往昔,水運繁盛,江南水鄉古集鎮星羅棋布。然而,隨著現代陸路交通的興起,許多水鄉集鎮因失去水陸交通之便,商貿經濟功能漸弱,逐漸凋零,有的甚至由集鎮蛻變為普通村落。
那些歷經滄桑、年久失修的老街,大多支離破碎,原住民紛紛離去,外來務工人員租住其中,老屋墻體斑駁、屋瓦殘損、門窗破敗、庭院雜草叢生,原有的水鄉集鎮特色與人文風貌幾近消失。
所幸,青村水鄉集鎮的遺韻得以較為完整地保存。老街傍河而筑,小街曲折蜿蜒,主要街巷與河流平行,次要巷弄則多與河流垂直。河街之間,既有單側有街,也有雙側有街,更有夾水而居之景,傳統江南水鄉老街與河流的格局及風貌得以延續。正因如此,青村老街才具備了保護與開發的價值。
天忽然下起了小雨,雨中青村港兩岸景色另有一份靜謐而靈動的美。
穿過一條名為“滿洲弄”的巷弄,不久便可見東西向的青村東街。顯然,青村老街上的許多房屋已經過改造修繕,有的甚至按照原式樣、原材質、原工藝重建,往昔的斑駁與破敗已不復存在,部分粉墻上還題寫著唐代張志和的《漁歌子》等古詩詞,增添了幾分詩意。
青村的老建筑皆為傳統中式木質結構的江南水鄉民居,沿河而建,粉墻黛瓦,橋街相連。木梁柱、石基礎,山墻多為觀音兜式,相較于徽派的馬頭墻,更顯柔美與流暢。
繼續東行百余米,便可見中和橋。此橋南北橫跨青村港市河,為單跨四拼石板平梁橋,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嘉慶三年(1798年)重建。
橋長17米,中跨6.28米,寬2.07米,高3.85米,石梁上橋名清晰可見,兩側石柱上楹聯猶存。十年前我初訪青村時,此橋橋堍旁尚有礙眼的雜屋,而今雜屋已拆,中和橋景觀更顯敞亮。
過中和橋,便是青村南街。沿新修的長廊西行,可盡情欣賞對岸青村東街枕河而居、粉墻黛瓦、橋街相連的景致。臨河房屋的立面、吊腳樓、河埠頭皆經過精心修繕與恢復,修舊如舊,令人賞心悅目。
青村河街的部分河段呈現雙側有街或夾水而居之景,但主要以單側有街為主。市河北岸為青村老街,南岸則未成街,卻有數株香樟古樹臨河而立,亭亭如蓋,郁郁蔥蔥,為青村河街平添了幾分韻味。
沿青村中街西行,可見部分民宅仍在整修之中。眼前的海秀石牌坊殘件,乃是我十年前未曾見過的景致。此牌坊又名“張弼牌坊”,建于明嘉靖年間(約1530年),現僅存東側二橫二柱,高3米,寬2.8米,其上玲瓏多姿的浮雕依然可見。
牌坊幸得保存于民宅院落內,前兩年民宅拆建翻修時被發現,經文物部門鑒定后被停工保留,得以留存至今。
十年后重訪青溪,初遇驟雨,后見夕陽。經過精心修繕與整理的青村街景與市河兩岸,已煥然一新。盡管斑駁的墻面因粉刷一新而少了幾分歷史滄桑感,但水鄉集鎮的韻味并未完全消失,反而得到了較好的傳承。
青溪兩岸,晴雨皆宜,令人倍感欣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