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共和國勛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黃旭華,于武漢病逝,享年99歲。
▲黃旭華,圖源網絡
黃旭華為了研制核潛艇,隱姓埋名數十載,默默無聞,寂然無名。一直到兩鬢斑白,他才向90多歲的老母親袒露了真相。他眼含淚花說:“人們常說忠孝不能雙全,我說,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有人曾問黃旭華,何為忠誠。黃旭華答:“把自己的人生志向同國家的命運結合在一起。”
黃旭華的一生,就是一曲忠誠的贊歌!
本文摘編自《品格的力量》 有刪減
黃旭華:赫赫而無名的人生
文 / 王璐 章月珍
“不孝子”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大事
1987年的一天,93歲高齡的曾慎其老人收到三兒子黃旭華寄來的一本《文匯月刊》雜志。
她趕緊戴上老花眼鏡,迫不及待地閱讀起來,一篇標題為《赫赫而無名的人生》的文章深深吸引了她。這篇文章講的是一個畢業于交通大學的姓黃的核潛艇總設計師為研制中國第一代核潛艇隱姓埋名30年的感人故事。
黃總設計師?
隱姓埋名30年?
畢業于交通大學?
雖然文章自始至終都沒有說出這個人的名字,但曾慎其老人隱隱感覺到文中的黃總設計師好像是自己的兒子黃旭華。
當她看到“黃總設計師的夫人叫王世英”時,就確信不疑了。因為王世英是她三兒媳的姓名,那文中的黃總設計師肯定就是自己的親生兒子黃旭華!
曾慎其老人激動得手都顫抖了,她怎么也沒想到,被大家認為是“不孝子”的三兒子黃旭華竟然默默地為國家干著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老人一遍又一遍地閱讀著那篇文章,禁不住老淚縱橫。她為兒子因為要嚴守國家機密,整整被家人誤解30年而感到心疼,又為兒子一生忠誠于國家,沒有辜負她從小對他的教育而感到欣慰。
老人知道自己其他幾個兒女對他們的三哥黃旭華30年沒孝敬父母頗有怨言,便趕緊把他們召集來,鄭重其事地說了一句話:“你們三哥的事,要理解,要諒解!”
母親這句“要理解,要諒解”傳到了黃旭華的耳朵里,他瞬間哭了。真是知兒莫若母啊!黃旭華為自己整整30年沒有對親生母親盡一天的孝而感到愧疚,但同時,也為自己獻身于祖國母親的核潛艇事業而感到驕傲。
▲1993年,黃旭華(左一)為母慶賀百歲大壽
背著背包入京
參加核潛艇研制
1958年8月的一天,船舶工業管理局領導突然通知黃旭華去北京出差,但對出差的任務,單位領導只字未提,黃旭華也一個字不問。
他二話沒說,只背了一個背包,就直奔北京。
誰知到了北京,領導才告訴黃旭華:“你被調動到核潛艇總體設計組,立即去北京市公主墳的海軍大院報到,參加核潛艇研制,并留在北京工作。”黃旭華雖然有些意外,但他依然二話不說,直奔目的地。
黃旭華報到后,政委立即找他談了話。
“你學的是造船專業,還曾去蘇聯學習過常規潛艇知識,所以選中你參加核潛艇研制工作,這說明黨和國家信任你。”
政委繼續說道:“核潛艇工程是‘天字第一號’絕密工程。第一,你絕對不能對任何人透露工作的單位、工作的內容、工作的性質和工作的任務;第二,進入這個領域你就要準備干一輩子,就算犯了錯誤,也只能留在單位里打掃衛生,絕不能出去;第三,一輩子要隱姓埋名,做無名英雄!這三點能做到嗎?”
黃旭華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就這樣,34歲的黃旭華和另外28人挑起了中國核潛艇開拓的重大任務。他和新同事們從事的秘密使命被稱為“09”計劃。研制核潛艇是一項非常龐大而復雜的工程,當時的中國沒有任何關于核潛艇的參考資料,也沒有人知道核潛艇長什么樣。
一開始大家簡單地以為核潛艇就是常規動力潛艇加一個反應堆,后來經過仔細研究才發現其實沒那么簡單。當時只有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擁有核潛艇。美國于1954年1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試航成功后服役;而蘇聯于1957年8月也建成了第一艘核潛艇“列寧共青團”號,并下水首航。
我國核潛艇研制工程正式啟動后,由于對核潛艇的重要技術參數心里沒底,所以特別希望能得到蘇聯老大哥的幫助和支持。
195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10周年,赫魯曉夫到訪中國。毛澤東主席希望蘇聯能為中國核潛艇研制提供技術支持。
而赫魯曉夫卻覺得中國搞核潛艇是異想天開,他輕蔑地說道:“研制核潛艇,不僅技術非常復雜,而且價格也極其昂貴,你們中國搞不了的!”
赫魯曉夫的傲慢和無禮激怒了毛主席,他憤怒地從座位上站起來,氣得揮舞著寬大的手掌,說:“你們不援助就算了,我們自己搞!”
毛主席就此立下誓言:“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毛主席這句鏗鏘有力的話,讓黃旭華熱血沸騰。他深深知道,一個國家的國防科技必須先進,不然就會被欺凌,受宰割。
1924年2月24日,黃旭華出生于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一個醫學世家,祖父、伯父、父親、母親都是當地有名的醫生。父母希望聰明乖巧的黃旭華將來能成為醫術精湛的醫生。從小耳濡目染,黃旭華也立下了救死扶傷的從醫志向。那時的他只想好好讀書,把本事學好,將來長大當一名醫生。然而事與愿違,1937年夏天,黃旭華從作磯小學畢業后,由于“七七事變”爆發,時局動蕩不安,與之對口升學的聿懷中學正處于搬遷之中,再加上海豐一帶也沒有中學可上,于是,黃旭華只好輟學在家。
▲年輕時的黃旭華,圖源網絡
直到1938年春天,渴望讀書的黃旭華得知聿懷中學在揭西山區恢復辦學,就立即離家前往,經過整整4天的長途跋涉,腳底都磨出了鮮紅的血泡,才到達學校。
誰知到了學校后,他看到的只是幾間新搭建的草棚,草棚四面透風,學生們吃、住、睡和上課都在里面。
而處于深山中的學校也并不安全,屢受敵機的騷擾,正常的上課常常被突然打斷。只要日軍飛機一來,正在上課的老師不得不立即提起黑板,帶領學生們鉆進茂密的甘蔗林,在甘蔗林的園子里繼續上課。可甘蔗林里也不安全,師生們又不得不再次轉移到山洞里上課。如果空襲警報不解除,黃旭華他們就得在防空洞里待上一天,餓上一天。
好不容易警報解除了,黃旭華從防空洞出來后看到的卻是慘不忍睹的場面:城市已變成一片廢墟,被炸傷腿、炸斷胳膊的人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年少的黃旭華感到憤怒又痛苦。他想不明白,為什么日軍在中國境內竟然想轟炸就轟炸,想殺戮就殺戮?究竟是誰給了他們這樣的權利?為什么中國老百姓不能堂堂正正地在自己土地上自由自在地生活和學習?為什么那么大的中國竟然連一個小小的可以安心讀書的地方都找不到?
最后,他終于悟出了一個道理:如果沒有強大的國防,那么就沒有國家的安全,老百姓的生命也無法保障,學生們的學習更是無法保證。
親身經歷了日軍飛機的狂轟濫炸,親眼看到了無數同胞的悲慘遭遇后,一心想救國的黃旭華決定改變自己的志向。他覺得學醫不能抵御外國的侵略,救不了中國!他決定不學醫了,而要學航空或者造船,他要造飛機,保衛祖國的藍天;他要造軍艦,保衛國家的領地。
1945年,黃旭華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了交通大學造船系,他在刻苦學習的同時,還積極加入了學校里的一個進步組織——“山茶社”。山茶社是中國共產黨地下黨組織領導學生反對國民黨統治、追求真理和正義的戰斗堡壘。
1949年4月20日,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立下了堅定的誓言:“如果黨需要我把血一次流光,我會毫不猶豫地為國捐軀;如果黨不是要我一次性把血流光,而是要我一滴一滴慢慢流,一直到流盡為止,我堅決做到!”這個誓言成了黃旭華一輩子忠誠于黨和國家的諾言。
畢業后的黃旭華順利地成為上海船舶工業管理局的一名技術人員。
當時的國際形勢很是嚴峻。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整個世界籠罩在冷戰的陰云中。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核領域方面的競爭相當激烈,一路上你追我趕。而英法等其他國家也不甘落后,也都在積極探索核武器技術。
面對核壟斷大國不斷施加的核威懾、核訛詐,中國堅定地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啟了以原子彈和氫彈為代表的核武器研制工程。
1954年,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問世。1957年,蘇聯第一艘核潛艇下水。這使中國感覺到核潛艇的研制迫在眉睫。
到1958年8月,中國核潛艇工程的各項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著。曾經參與過蘇式常規潛艇仿制工作的黃旭華被選中參加核潛艇的研制。
能夠參與核潛艇的研制,黃旭華既感到幸運,又感到肩上的擔子很重。為了國家的強盛,自己一輩子隱姓埋名又算得了什么呢!
黃旭華知道研制核潛艇困難重重,但是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就算沒有蘇聯的援助,中國也一定要把核潛艇研制出來。
毛主席說得對,核潛艇,一萬年也要造出來。為了中國的核潛艇研制,黃旭華開始了自己赫赫而無名的一生。
用最土的辦法
解決最尖端的難題
1964年,中國中近程導彈飛行試驗的成功和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成功,不僅大大破除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核訛詐,而且也迫使核潛艇的研制加快了進程。
考慮到研制核潛艇的機密性和危險性,核潛艇總體研究設計所于1965年在渤海灣畔的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成立了。小島沒有名字,只有一個編號,在地圖上也根本查不到,而且為了保密,不僅不通郵,也不通電話。
小島很荒涼,風沙大,自然條件很惡劣,生活條件也很艱苦,但是最讓黃旭華感到困難的還是落后的科研條件:有關核潛艇確定的資料奇缺,計算條件也不好。
由于國外對核潛艇的資料嚴格保密,所以很難找到相關的資料。沒有科學資料,怎么搞科學研究?沒辦法,黃旭華和同事們只能大海撈針,從國外大量的新聞報道中搜羅一切有關核潛艇的只言片語,并從中尋找有用的信息。最后,他們一半靠零散資料、一半靠想象推演出了設計圖,但是因為沒有人見過真實的核潛艇,大家對此心里實在沒底。
幸運的是,有一天,黃旭華等科研人員得到了一大一小兩個用鐵皮制作的美國核潛艇的模型玩具!大家如獲至寶,欣喜若狂地把玩具拆了裝,裝了拆,仔細研究,反復討論,經過測量、記錄和繪圖,興奮地發現,模型里面密密麻麻的設備,竟然與他們的設計圖差不多!這極大地堅定了黃旭華的信心,大家終于感到心里有底,踏實了。
搞科學研究和工程設計必須要計算,而當時沒有計算機來計算核心數據,只能靠計算尺和算盤。可是數據量巨大,算盤要是算錯了怎么辦?為了確保計算的準確性,黃旭華就將研制人員分成兩組,進行單獨計算,只有獲得相同的答案才能算通過,一旦出現不同的結果,雙方必須重新計算。科學必須嚴謹,為了一個正確的數據,黃旭華團隊日夜不停、爭分奪秒地計算著……
對核潛艇來說,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控制艇體的總重和穩定性。既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輕,因為重了,容易下沉,而輕了,又不能潛下去;重心要不偏不斜,斜了容易側翻,所以必須計算精確。
可是,艇上那么多的設備和管線,怎樣才能精密測出各個設備的重心,調整出一個理想的艇體重心呢?
黃旭華考慮再三,想出了一個最笨的土辦法,那就是在艇體進口處放一個磅秤,凡是拿進去的東西都必須一一過秤、登記在冊,設備無論大小,都不能遺漏,每天都這樣操作。大家把這叫作“斤斤計較”。
有人忍不住私下嘀咕:“我們是來搞科研干大事的,竟然讓我們做這種小學生都能做的小事,真是大材小用。”
黃旭華知道了,耐心地向他們解釋:“你們每個人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是至關重要的,一旦有疏忽,將造成無法彌補的后果。”
黃旭華用這種“斤斤計較”的土辦法,使得最后這艘幾千噸的核潛艇的實體重量和重心跟他們計算的重量、重心相差無幾,基本符合。
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艘魚雷攻擊型核潛艇下水了!正好那天是毛澤東主席77歲的生日。
那天天氣晴好,萬里無云。在瓦藍瓦藍的天空下,龐大的核潛艇猶如一頭巨大無比的鯨橫臥在水面上。艇首扎著一大簇鮮艷的紅花,八面紅旗在艇首水平舵上一字排開,象征著“八一”。
許多人情緒激昂,振臂高呼,喉嚨都喊啞了。
那天,核潛艇下水的整個過程雖然有點緩慢,到最后浮起時,天差不多都黑了,但黃旭華感覺到從未有過的幸福。
1974年“八一”建軍節那天,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正式交付海軍使用,中國成為世界上繼美、蘇、英、法后,第5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赫魯曉夫說中國不可能搞出核潛艇,毛主席說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而黃旭華和他的同事們用了不到10年的時間就搞出了核潛艇!
對此,黃旭華深感自豪!
雖然核潛艇建造成功了,但是否具有戰斗力,必須進行深潛極限試驗,這很關鍵。
1988年年初,中國選擇在南海進行深潛試驗。什么是深潛?深潛是指要下潛到設計極限深度300米。深潛試驗之所以危險,是因為在下潛的過程中,一旦遇到問題,就會艇破人亡。
1963年,美國的王牌核潛艇“長尾鯊”號在深潛試驗時出現了問題,最后導致艇上120多名官兵全部遇難。
因為有前車之鑒,中國核潛艇的高層領導和參試人員對于深潛試驗都憂慮不安。
艇長和政委給年輕的官兵做了整整三個月的工作,強調深潛試驗是一項光榮的任務,教育他們要勇敢。可大家的精神壓力反而越來越大,有的甚至做了最壞的打算,偷偷寫下遺書,跟家人交代了身后事。
大家情緒如此緊張,氣氛又這么壓抑,艇長和政委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他們只好去找黃旭華,希望他能做大家的思想工作。
黃旭華笑著說:“你們不能老是向他們強調任務‘光榮’,你們越講任務光榮,大家就越認為要準備犧牲,精神壓力自然就大了。”
“那該怎么講啊?”艇長焦急地問。
黃旭華說:“就講這次深潛試驗是為了要把深潛的數據一個不漏地拿回來。”
艇長和政委不約而同地點了點頭。
“而且,”已經64歲的黃旭華停頓了一下,“我決定親自隨核潛艇下潛!”
艇長和政委一聽,感到很詫異,因為在世界核潛艇的研制歷史上,還沒有一位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跟隨核潛艇下潛的。
“您是總設計師,不可以去!”政委堅決不答應。
黃旭華面色凝重,很認真地說道:“正因為我是總設計師,更要去!因為總設計師不僅要為這艘艇的安全負責到底,更要為艇上170人的生命負責到底!”
“太危險了!”艇長竭力勸阻。
黃旭華堅定地說:“正因為深潛很危險,所以我更要親自下潛!艇是我設計的,我親自參與深潛可以給參試人員信心,而且,一旦下潛出現問題,作為總設計師的我有能力在現場及時進行分析、處置和拍板!”
艇長和政委見黃旭華決心已定,便尊重了他的決定。于是,黃旭華召集參試人員,說:“我將和你們一起深潛!”
“總設計師要親自跟我們深潛,這可不是夸海口!他敢去,說明這艘艇安全系數很高。”大家緊繃的神經立即放松下來。
盡管黃旭華對核潛艇的深潛有很大信心,但誰也不能保證百分百的安全。原本作為總設計師的他只要在水面的指揮艦上等待消息即可,但他堅決要隨核潛艇下潛,只因那份強烈的責任心。
▲1988年,黃旭華于指揮艦上,圖源網絡
1988年4月28日,黃旭華等176人登上核潛艇。
4月29日上午9時,核潛艇開始下潛。但由于出現水聲通信不暢的問題,潛艇被迫上浮到潛望深度待命,艇內氣氛頓時緊張起來。
為了緩解大家緊張的情緒,64歲的黃旭華激情滿滿地帶領大家唱起了“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歌曲。
艇內氣氛又活躍起來。
上午11時,指揮部決定核潛艇繼續下潛。于是,潛艇像一條威武勇猛的鯨向大海深處潛去。誰知當下潛到280米的時候,由于海水巨大的壓力,艇內發出了“咔噠、咔噠”的恐怖聲響。大家一下子被這可怕的聲音搞得緊張起來。
臨危不懼的黃旭華趕緊寬慰大家:“大家不要擔心,這是正常的聲音,沒問題的,很安全。”
大家一聽,情緒漸漸穩定下來。
中午12時10分52秒,極限深度到達300米,艙內寂靜無聲。忽然,一聲清脆的“停”的指令聲傳來,大家就知道極限深度試驗基本成功了,都暗暗興奮。當上浮到100米安全深度時,艇員們再也控制不住興奮的心情,有的激動握手,有的熱烈擁抱,有的喜極而泣……
黃旭華也激動不已,不是詩人的他突然有了靈感,在現場欣然題詩一首:花甲癡翁,志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
這一癡一樂就是黃旭華自己真實的寫照。
對國家的忠誠
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已經96歲高齡的黃旭華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中國的核潛艇事業,對父母,他深感內疚。
1957年元旦,黃旭華利用去廣東出差的機會,回了一趟老家,看望年邁的父母。
母親一手緊緊拉著兒子的手,一手輕輕撫著兒子的頭發,說:“現在國家安定了,交通也方便了,再加上我們年紀也大了,兒子你一定要常回來看看我們。”
黃旭華看著母親慈祥而期待的目光,毫不猶豫地點點頭。但是,他沒想到,這一別,竟然是整整30年。
1958年,黃旭華進入中國核潛艇總體組。由于核潛艇是絕密工程,他嚴格遵守保密紀律,堅決不向任何人透露自己工作的單位、工作的內容、工作的性質以及工作的任務,包括自己的父母。他跟父母唯一的聯系方式僅是一個信箱,連地址都沒有。父母寫信問他關于工作的情況,他只說在北京工作,其他一問三不答。漸漸地,他跟父母的聯系越來越少。
1961年12月14日,父親突然去世。已經被任命為“09研究室”副總工程師的黃旭華接到父親去世的電報,痛哭流涕,他很想回老家,但不行!因為當時中國的核潛艇研制剛剛起步,他無法脫身,只好回信說自己沒有辦法回去奔喪,但也不能說明原因,氣得兄弟姐妹紛紛埋怨他是個不孝子。
黃旭華想解釋,可又沒法解釋,因為一解釋就會泄密。為了中國的核潛艇事業,他只能默默承受兄弟姐妹們的怨言。
1986年11月,黃旭華出差去深圳大亞灣核電站,經上級同意,他終于在月底回到了闊別30年的老家,見到了已經90多歲高齡的老母親。
▲黃旭華(左一)與母親,圖源網絡
白發蒼蒼的母親看著也已經有了白發的兒子,不禁感慨萬分:想不到30年前那個一頭黑發的兒子如今也已進入花甲之年了。
30年沒見,母子倆有說不完的話,但母親養成了一個習慣,絕不主動問兒子的工作情況,她不想為難兒子。
黃旭華心里明白,母親其實很想知道這30年來兒子究竟去做什么了。但是兒子不主動說,母親就不問。
直到1987年,母親收到黃旭華寄來的《文匯月刊》,看到題為《赫赫而無名的人生》的文章后,才知道兒子離家30年沒回家的苦衷,在心疼兒子的同時又感到無比自豪。
1995年3月,已經年過百歲的母親突然病重,黃旭華立即趕回家中。
躺在病床上的母親雙眼緊閉,身體已經很弱很弱,黃旭華輕聲呼喚著母親。
母親微微睜開眼,當看到是黃旭華時,深感意外,眼睛一下子睜大了,說:“誰叫你來的啊?你工作那么忙,我病重,我不讓家里人告訴你的,你怎么突然來了啊?”
黃旭華聽到這些話,心痛不已。他握著母親的手,哽咽著說:“媽媽,我想你了,回來看看你。”
母親聽了,蒼白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慈愛地看著黃旭華,柔柔地說:“你長胖了。”
說完,她慢慢閉上眼睛,安詳地睡著了。
黃旭華握著母親的手,陪她走完最后的旅程。
“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這是黃旭華對忠孝的理解。
《品格的力量——8位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的故事》
作者 王路 章月珍
編輯推薦
于敏、申紀蘭、孫家棟、李延年、張富清、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他們為新中國建設和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他們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他們是共和國70年的堅強脊梁。他們身上折射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光輝,有敢于斗爭的革命精神、無私付出的奉獻精神、默默無聞的奮斗精神、開拓創新的進取精神、忠于職守的敬業精神、以身許國的崇高精神,這些精神是孩子們的指路明燈,為孩子們照亮了奮斗的前程。
王路,網絡筆名為在南方的毛豆、路人飛、龍城飛將,現為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兒童文學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浙江省作協兒童文學創委會副主任,寧波市作協委員,閱文集團、鐵血中文網簽約作家。曾多次獲全國及省級獎。出版傳統文學著作30余部,總字數超400萬,創作網絡文學1400余萬字。作品有《屠呦呦:理想治愈世界》、《動物特戰隊》系列、《奔跑吧,少年》三部曲,總銷量破百萬冊。
章月珍,現為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奧林匹克杯組委會浙江省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浙江省評審委員會委員。創作6年來,累計在國家級、省級刊物發表60多萬字,出版系列圖書《最好的自己》《我為自己加油》等34本。其中,小說《王保長》獲中駿杯《小說選刊》(2016—2017)雙年獎和首屆東方文藝獎;小說《木槿花開》獲2018年冰心兒童新作獎;散文《冬之暖》獲2014年謝晉文化獎一等獎;長散文《那江那人那情》獲《娘子關》雜志2016年年度優秀作品獎。主要代表作有《王保長》《春天》《潘小蓮》《露露》《陽光下的男生女生》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