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的廬山會議,彭老總的一封“萬言書”改變了歷史進程,也同樣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撤職、批斗接踵而至,而他本人也不得不從中南海移居到北京西北郊掛甲屯的吳家花園過上了隱居生活。
在波譎云詭的政治之中,明哲保身者眾,亦無可厚非。然而任何時代都不會缺激流勇進者,縱使他們會頭破血流。
彭老總的事件也波及到了支持他的黃克誠等人,這也導致很多人迫于壓力,害怕被牽連再也不敢接近他。可即便如此,卻也仍有人不畏世俗偏見,依舊與彭老總保持密切往來,要知道這可以毫不謙虛的說是賭上了自己的政治生命的,一如吳自立將軍。
吳自立之所以態度如此堅定,一方面是因為他直率的性格,對彭總的認同,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和彭德懷有深厚的戰友之情。
吳自立是湖南省平江縣人。
出身貧苦家庭,8歲他就被迫跟著父母四處奔波,下地干活,給地主當過小工;14歲的時候外出闖蕩,相繼當過腳力工、裝卸工以及挖煤工。
生逢亂世,生活困頓,1921年當他聽說了湖南軍閥開始大規模招募新兵的消息猴,選擇了報名從軍。打仗勇猛的他,職位也不短拔擢迅速成為了中尉連長。
不過軍閥部隊舊習難改,1924年他改投國民革命軍,之后他參加了北伐戰爭。
就在他信心滿懷,覺得國家未來充滿希望的時候,四一二政變發生了,國家動蕩、白色恐怖,讓他心灰意冷,遂掛職回家務農。
1928年,他接觸到了新思想,決定加入彭德懷領導的平江起義。因為之前他有豐富的戰斗經驗,所以彭德懷直接提拔他擔任第二中隊特務大隊大隊長。
當時楊勇、蘇振華以及張震都是他的部下,而這三位后來都成為了開國上將。
兩年后,吳自立又被提拔為紅五軍主力團團長,成為了彭德懷的愛將,這一期間他們也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他率軍東進,一路轉戰閩西、贛南,與兄弟部隊開辟了中央蘇區,期間立了不少大功。但沒過多久,紅軍為了貫徹“黨領導槍”的原則,過度拔高政委的地位,導致軍、政系統失衡,政委成為了部隊的一把手,決策一切要務。
但政委們普遍缺乏實戰經驗,導致很多戰士白白犧牲,吳自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終于按捺不住,公開站出來反對提高政委的地位。此舉無疑讓他得罪了一大堆人,他也直接從主力團團長變成大頭兵,還被政委針對,但他堅持不離開部隊,寧死也要斗爭。
后來反圍剿失敗,他跟隨大部隊走上長征路,陜北勝利會師后他重回領導崗位,擔任軍委秘書處秘書。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他在新四軍擔任了后勤部副部長和建設部副主任等職務。
在解放戰爭時,他主要在東北軍區工作,歷任熱遼軍區后勤部副部長、東北航務局局長、東北航政總局局長、中南軍區支前司令部副司令員等職務。
新中國成立后,則在中南軍區工作,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交通部副部長、中南軍區軍事運輸部部長、中南軍區后勤部副部長等職務。
1955年大授銜時,他被授予了少將軍銜。坦白講,這與他土地革命時期反對政委職權過高,得罪人以及后期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廬山會議后,彭德懷被撤職、批斗,支持的他的黃克誠、張、周等人也紛紛遭到牽連。
面對這樣的局面,很多人紛紛自保,斷了與彭老總的聯系。可是吳自立顯然是“另類”。
他堅持為彭德懷講話,不僅與他交往,還利用編寫革命回憶錄,支持平江縣委編寫《平江革命斗爭史》來支持彭老總,彰顯其功。
也是因此1964年他被定為“黑司令部”核心成員,接受隔離審查,進而撤銷職務,兩年后被關入秦城監獄,就連他的子女家屬也受到了株連。
1972年,在周總理的關照下,吳自立才離開監獄,重獲自由,組織安排他到長沙療養、休息。但他心里始終放不下老戰友彭德懷,時不時托人打聽消息。
1975年,也就是彭德懷去世后的次年,他在外出辦公的途中,突然遭遇車禍、身受重傷,盡管警衛員第一時間將他送往醫院搶救,卻終因失血過多而去世。
而臨終前他留下遺言,希望中央能重新審核彭德懷的卷宗,恢復名譽。戰友之情,袍澤之誼可見一斑。
1978年,彭德懷終于獲得平反。一年后,吳自立也恢復了名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