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師林徽因和梁思成唯一的兒子,沒有繼承父母遺志,以“撿破爛”為生,擦嘴從來不用紙巾,還酷愛猴子。
作為大師的后人,不應該是繼承大師的遺志嗎?梁從誡究竟經歷了什么?
1932年,梁從誡出生在北平一個四合院里,他的到來給全家帶來了無比歡欣,母親林徽因還為他寫下了著名的《人間四月天》,稱他“是愛,是暖,是希望,是人間四月天”。
起名從誡,是父母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像建筑學家李誡那樣,長大做一名優秀的建筑學家。然而18歲的梁從誡,卻以2分之差,愣是沒考上父親是系主任的清華大學建筑系。
1954年,梁從誡從北大的歷史系畢業,并做了半輩子的歷史系教授。1978年,他在京城的大百科出版社工作,而后編輯、出版了《中國大百科全書》。因為他不甘心坐在象牙塔里養尊處優,沒等退休,他便辭去公職,在“文化書院”做了一名導師,并成了《知識分子》雜志的主編。
改變梁從誡后半生的,是一篇來自環保學家給《知識分子》的投稿。
文章大概意思:鄉鎮企業的發展,帶動了經濟,也解決了失去土地農民的出路,對未來,卻存在著一個巨大環境污染的隱患。
從那時起,梁從誡開始致力于環境保護,并在1994年3月,62歲的他向親戚借了300元,創建了第一個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連同親戚朋友,“自然之友”的第一次會議,只有82個人參加。
開啟了“自然之友”,梁從誡卻在別人眼里變成了格格不入的一名“怪人”。
他的辦公室怪怪的,屋里的東西沒有一件是新的。辦公桌、打印機是人家不要的,沙發是垃圾堆里撿的,桌上的名片,竟然也是廢紙裁成的,正面印著他的姓名和電話,反面卻是別人用過的。
他的行為怪怪的。無論去小餐館還是大飯店,梁從誡總是拿著一個布袋子,吃飯時,會拿出不知用過多少年的,自己專用的筷子和勺子,還有一個隨身攜帶洗得發黃了的方手帕,他從來不用紙巾。
來了客人,他竟然也只給人家倒半杯水,說是客人來去匆匆坐不久,剩下的就是浪費。
他的脾氣也從儒雅變成了怪怪的霸橫。
1999年的一次論壇上,梁從誡厲聲質問企業家:你們想創造的世界工廠,其實是世界廚房,你們想過要承擔后果嗎?
在三亞,他撿了海灘上一大袋子垃圾,直接把它拎到了當地領導的餐桌上。還有在一個小縣城,他對著來敬酒的縣長大聲呵斥:你們的水和醬油一樣,咋還好意思喝酒!
為了震懾盜獵分子,他跑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可可西里,親手點了一把火,燒了收繳來的390多張藏羚羊皮。
他更是變得酷愛猴子。
云南德欽縣的原始森林里,住著200只世界級珍稀瀕危動物滇金絲猴。當地為了擺脫貧困,鄉民決定砍伐這片森林。
林子沒了,猴子也就沒了啊!梁從誡為了保護猴子的家園,一方面四處奔走發動媒體報道,另一方面,緊急起草了保護滇西北原始林的呼吁書,上報給國家的重要部門。
終于,猴子的家被他從斧頭下搶了回來,國家不但留下了這片林子,還每年撥款保護這些滇金絲猴。
劫后重生的金絲猴,從此也成了“自然之友”的吉祥物。1998年7月,金絲猴母子的照片還作為禮物,送給了來桂林參加環境會議的美國總統克林頓。
當梁從誡講解到,金絲猴是靈長類動物中,除人類外唯一的紅嘴唇動物時,克林頓竟風趣地說:它是我的表親!
梁從誡曾說:梁家三代生于斯、長于斯,我們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回報這片土地和民族。
是啊,從梁啟超的變法到梁思成的護城,再到梁從誡的環保,梁門家族都帶著義無反顧的國家責任感,愛國憂國,令世人敬仰。
梁從誡先生于2010年10月在北京去世,享年78歲。他雖然沒有繼承父母的建筑遺志,但是他在環境保護上,也做出了重要貢獻,表現出了他的擔當和道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