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Baoyi
編輯 / 彼方
2024年3月,著名華語武俠作家金庸誕辰100周年;
2025年開春,電影《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計劃全球發行,但在春節檔口碑失利,豆瓣評分僅為5.3分……
金庸武俠江湖,仍正賡續文脈。
而對于成長于粵港澳的“90后”動畫愛好者來說,也有一份關于金庸武俠的獨家回憶:晚上10:30,家長催著早睡,調皮強奪遙控,坐等動畫開播。
劉德華《真愛是苦味》
“什么?!《神雕俠侶》竟然有過動畫?” “是的,你沒聽錯,也沒看錯,《神雕俠侶》有過動畫。”
從1976年香港佳藝制作的電視劇《射雕英雄傳》開始,金庸作品已被多次改編。然而,將金庸武俠小說與動畫聯系在一起,并不容易。
在金庸作品序列中,由日本動畫公司(日本アニメーションNippon Animation)及深圳翡翠動畫(Jade Animation)共同制作的、播放于2001~2008年的、總共三季78話的動畫《神雕俠侶》是首例,更是孤例。
《神雕俠侶I:古墓奇緣》日版DVD封面
其一,動畫《神雕俠侶》能成,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其二,曾有一些基于港漫的“試片”動畫,比如李志清的《射雕英雄傳》(1998~2001連載),但最終還是不了了之。個中原因,仍待考證。
最重要的是,如何用影像來表現“武俠”,不僅考驗創作團隊的實力,更考驗出品人和投資者的魄力。用二次元的形式來展現金庸小說,看似創作空間不受限制,實則不易平衡成本收益。
騰訊動漫曾于2018年開發“金庸武俠漫畫”系列
因此,盡管動畫《神雕俠侶》的制作水平不算特別上乘,影響力也較為有限,但作為一部孤品,筆者認為它不該被遺忘。并且,它還是考察新世紀前后、深港動畫產業互動關系的一個重要切口。
歷經多番搜尋之后,筆者也重金購得了于2005年6月29日發售的日語DVD套裝版本。以期可以通過這份一手資料,填補更多動畫《神雕俠侶》的幕后細節。
啟航香港,越過東京,返停深圳,飛向海陸——
時光倒流一句話,動畫《神雕俠侶》的故事,該從一股“金庸熱”開始。
01
一個源于日本“金庸熱”的企劃?
《神雕俠侶》的梗概,我們都比較熟悉了。
上接《射雕英雄傳》,下啟《倚天屠龍記》,郭靖和黃蓉收養了楊過,楊過成為了小龍女的弟子;漸生情愫的兩人,在歷經誤會、走散、中毒、分離和戰亂等磨難之后,終得安隱江湖;多年后,其后人“黃衫女子”現身擊敗周芷若的九陰白骨爪,翩然離去之際,僅留 “終南山后,活死人墓;神雕俠侶,絕跡江湖”一句名言。
但是,再經典的改編,也抵不過眾口難調。
動畫《神雕俠侶》按劇情內容和播出時間共分三季,分別為:第一季《古墓奇緣》、第二季《襄陽風云》和第三季《十六年之約》。圍繞這部作品,過往腳印多為吐槽和負評;如今重溫,無論是日語版、粵語/廣東話版還是國語/普通話版,卻多了不少懷舊的渣屑。
“小龍女造型花里胡哨,郭襄被美少女化,李莫愁完全失去道姑形象,楊過和郭靖則像足《中華小當家》中的小當家和丁師傅。”
郭靖 VS 丁師傅
“背景山水由深圳負責,完成度相當不錯,但與日式人物不相協調。” “打斗畫面生硬至極,動作戲份完全不合格。”
楊過 PK 裘千仞
“中日文化差異導致文本內部的傳統文化內涵基本消失,日文本沒有‘俠’字,只有‘英雄’,但‘俠’背后的內涵卻比‘英雄’豐富得多。”
洪七公與歐陽鋒一笑泯恩仇
“埋堆堆居然上架了,動畫改編挺出彩的。” “有遺憾,但無疑是杰作……感謝這版的制作人呈現出了這么美麗的小龍女和楊過的愛情。”
楊過與小龍女
那么,當初為什么想要制作這樣一部動畫,多年來大家又為什么仍在反復討論它的角色設定、觀看渠道和文化表達呢?
且讓我們定位三個問題:
1.誰為它提案、立項?
2.誰來執行實際制作?
3.誰給它發行、傳播?
首先,關于動畫《神雕俠侶》的立項問題,僅從筆者查閱到的公開史料來看,各方說法不盡相同、略有出入。
其一,香港中文大學吳偉明教授把這一合作的背景歸因為“日本的金庸熱”。
這股熱度,又由①自1970年代始香港電影的鋪路、②兼具娛樂性與普世價值觀的金庸小說本體、③日本人對歷史小說的愛好、④日本二次元流行文化的改編實力共同構成。這版動畫,便是金庸小說在日本大獲成功的副產品。
具體而言,吳偉明提到“金庸本身無意經營日本市場……90 年代中期德間書店進行市場調查,得知金庸是全球最暢銷的華語作家之一,便一口氣買下所有金庸武俠小說的日文版權。”在日本,《神雕俠侶》被翻譯為《神鵰剣俠》,動畫版擴充解釋,參考英語翻譯多給了個“コンドルヒーロー Condor Hero”的副標題。
然而,查閱日方團隊的自述,則更強調香港方面在項目開發上的主動性。
在日語DVD套裝中附帶的小冊子里,制片人田中真津美是這樣說的:
以香港的電視劇TVB獲得了中國偉大的作家金庸《神雕俠侶》的動畫化授權為契機,旗下翡翠動畫向我方發出了“讓我們來活用日本動畫制作技術,共同制作這部動畫吧!”的邀請,大概是1999年的時候吧?(香港のテレビ局TVBが中國の偉大な作家?金庸の『神鵰俠侶』アニメ映像化権を取得し、それを機に、傘下のJade Animationから、日本のアニメ技術を活かして是非共同制作を!と、お誘いいただいたのが1999年頃だったでしょうか?)
田中真津美是日本動畫公司的制片人
曾參與《櫻桃小丸子》系列
同一時期,另有說法稱由李順銘、范文芳主演、新加坡主導拍攝的1998版《神雕俠侶》電視劇的熱播(同年臺灣也自產了由任賢齊、吳倩蓮主演的版本),以及據聞中國大陸也正籌備拍攝同一題材的消息,均傳到了日本投資者的耳里,所以日方也想通過制作動畫來借勢開拓華語和東南亞市場。
不過,筆者對這種說法持保留態度。即使真有影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巧合的、弱相關的。
在小冊子里,動畫《神雕俠侶》其中一位導演案納正美是這樣說的:
原作者金庸是中國的國民人氣作家,所以故事人物和背景也自然全是中國的。但對日本團隊來說,則像是給觀眾制作了一部日本的時代劇。因此,我們本來是想好好地考證相關時代背景、生活環境、慣例習俗等內容的。作為參考,最后我們看了1980年代香港制作的真人電視劇。(原作者の金庸先生は、中國の國民的人気作家で、登場人物も舞臺も當然全て中國。それを日本人スタッフが作るというのは、向こうの人が日本の時代劇を作るようなもの。……だから時代考証、生活環境、仕來たり等々、バッチリ調べた??つもり。參考のため、1980年代に香港で作られた実寫版『神鵰俠侶』を見た。)
案納正美是小丑社元老級員工,已于2013年引退
1997《中華小當家》導演,被認為擅長具有古風色彩的作品
可見,對日方團隊影響最深的,仍是香港影視的余蔭。
從最終呈現來看,動畫《神雕俠侶》第一季確實由日本動畫公司和翡翠動畫以“日本前期、亞洲后期”的形式合作完成;第二、三季則由翡翠動畫獨力制作。其中,日本動畫公司負責了劇本改編、人物造型、色彩設計、分鏡和原畫繪制等工作。
所以在缺乏進一步史料交叉驗證的情況下,不妨可以認為動畫《神雕俠侶》的立項,是在“香港主推、日本合意、新世紀前后金庸武俠熱潮輻射亞洲中文世界”背景下多方互動的結果。
02
中外合資,深港協作
談到“日本前期、亞洲后期”,就要提及1980~2000年代的深圳動畫加工產業。為動畫《神雕俠侶》執行背景繪制、中間幀補全等環節的翡翠動畫,就是主角之一。
改革開放后,作為一種創造性的企業貿易模式,“三來一補”政策(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補償貿易)迅速在廣東鋪開。隨后,在國外動畫產業大轉移的背景下,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區相繼出現了一批主要從事國外二維動畫的中期制作的“三資企業”(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外商獨資),動畫外包便成為了中國最早市場化的領域之一。
東有上美影,南有深圳灣。
1985年6月,第一家中(資)外(資)動畫合作企業“深圳翡翠動畫設計公司”成立,地址為:深圳市福田區八卦嶺工業區八卦三路511棟5樓。
如今的深圳市福田區八卦三路
(高德地圖)
當時,文件上暫不允許外資企業獨立進駐內地。因此,由TVB投資并與深圳市文化局下屬深圳展覽館(1987年更名深圳美術館)合作成立了翡翠動畫。人員方面,石少鳴出任港方經理,負責公司運作;李穗生出任深圳方面的副總經理,但不參與公司事務。
深圳展覽館法人代表郭炳安與香港TVB高管簽約儀式
?雅昌藝術網
據湖南師范大學龔滔老師考證,1980年代初期,TVB和香港政府進行了慎重談判,提議發展原創動畫節目并得到政府認可。但因成本和人力限制,較難在香港本地籌建一個動畫制作部門。隨后,經南下辦展的著名畫家程十發牽線搭橋,以邵逸夫為首的TVB高管最終才同意將動畫廠房設在深圳。
程十發先生為第一屆翡翠動畫設計班學員頒發畢業證
?雅昌藝術網
關于這一段歷史的大致脈絡,應該是清晰的,但仍缺乏細節填充。
比如,改革開放初期,包括程十發在內的一大批書畫名家確實數次南下參展,但程十發與邵逸夫的交往細節并不明晰。關于1985年的“深圳市文化工作考察團赴港之行”,雖有報章記錄,但也只有概述。
1985年5月2日《華僑日報》
“深圳市文化工作考察團,應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邀請來港考察……雙方舉行簽約儀式……共同簽署翡翠(深圳)動畫設計公司的合辦協議書。”
再者,內地方面后來也有挖掘出一些補充性信息,如今可查的有發布于2005年9月21日的《南方日報》報道:
“1985年,香港人黃志強想在深圳辦一間動畫制作公司,承接一些香港的動畫業務,他看中了國內動畫人才的豐裕和制作成本的低廉。于是有了深圳第一家動漫公司——香港翡翠動畫設計公司。”
但此“黃志強”何許人也,也不明確。
對此,筆者認為只看任何一方的資訊都是不夠全面的,僅靠只言片語,也很難還原歷史全貌。
但可確認的是:
1. 成立翡翠動畫,是深港雙方合意的結果;
2. 顧名思義,TVB投資創辦翡翠動畫,就是為了要做動畫;
3. 翡翠動畫成立后推出的第一部作品是《成語動畫廊》;
4. 制作《成語動畫廊》,采用了“香港創意+深圳加工”的模式;
5. 除動畫外,作為一種古早IP的“成語動畫廊”后有繼續開發漫畫、DVD、文創周邊等產品,并以深港兩城為核心向海內外銷售、發行。
然而,作為第一家深港合作的動畫企業,翡翠動畫在很多方面都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比如人力資源。
一方面,通過招攬來自全國不同電影制片廠的美術人才、邀請上美影老前輩主講、開設原畫培訓班等“組合拳”,翡翠動畫逐漸有了一批核心骨干。另一方面,發揮合資優勢,來自日本、加拿大、美國等地的導演和作畫監督也常駐翡翠動畫,給學步時期的中國動畫企業帶來了寶貴的國際標準、專業教材和制作經驗。
又比如創作水平。
按時間序列來看,動畫《神雕俠侶》是翡翠動畫主創的第三部作品。但該動畫第二、三季的質量下滑,也足以看出該公司的能力短板。
翡翠動畫主創作品列表
不過,當全球動畫加工業萎縮、一些外資企業陸續撤離深圳之際,散落的人才或原地扎根、或南渡北歸、或出海闖蕩,給全國和世界注入了又一輪的資產流動。
從1985年到2005年,翡翠動畫存續約二十年。
2005年,同為“粵制動畫”的《喜羊羊與灰太狼》電視開播,《魔比斯環》也在第58屆戛納電影節上完成試映。
中國動畫,新章啟幕。
03
再考“全球混雜”,回望“在地流動”
從1980~90年代的東京、香港和深圳走來,讓我們再次回到這部誕生于2000年代初的動畫《神雕俠侶》。
基于全球化浪潮下的雙方平等互動,吳偉明教授認為金庸小說及其副產品是個“文化雜種化的好例子”。即:Cultural Hybridity;但筆者更傾向“混雜”的說法。
印度學者霍米·巴巴認為,文化的混雜性既非完全復制原有文化,也非被徹底同化,而是在“第三空間”中生成了全新的表達、邏輯和意義
遺憾的是,或因各具特色的真人版本搶奪眼球,或被歸類為港日合作的失敗案例,我們對動畫《神雕俠侶》的價值認知并不充分,不少一手資料也被塵封。
比如針對內容本身,我們可以探討“混雜的文化The Hybridized Culture”是如何被像動畫《神雕俠侶》這樣的作品所體現的;而非輕飄飄一句不帶解釋的評論就了事。
強調制片合作,我們也可以探討像“制作”動畫《神雕俠侶》這樣的行為,是怎樣跨越同一區域內部的邊境線,在產業協作的實踐中完成“文化的混雜To Hybridize the Culture”的。
筆者繪制動畫《神雕俠侶》制作與傳播路徑
(2023年版標準地圖)
從結果來看,2001年,動畫《神雕俠侶》第一季在日本BS富士電視臺開播,意在向市場探溫。可惜日方沒有參與第二、三季的制作,也就沒有了續播。
隨后,TVB分別于2003年、2004年及2007年在香港播出第一、二、三季,并配有粵語/廣東話臺詞和由黃霑作曲、劉德華填詞及演唱的主題曲《真愛是苦味》。
臺灣方面,中華電視臺于2001年播放第一季,并配有國語/普通話臺詞,此后也有繼續播放第二、三季。東森電視從TVB購得轉播權后亦有在東森電影臺播放。
除了廣東對TVB的轉播之外,暫時無法確認該動畫是否曾在內地其他電視頻道播出。
更吊詭的是,由于制作進度緩慢,該動畫第二、三季在TVB播出的時間滯后于DVD碟片發行時間,導致有出現電視播出版與碟片發行版內容不完全一致的情況。
《神雕俠侶》港版碟片,發行商為“泰盛”
日本方面,至2005年為動畫第一季發行DVD套裝的時候,日方主創在小冊子里仍提到“原計劃制作80話”,并期待“第一季后面的內容能有機會繼續在日本播出”。該碟片的發行商是熟悉中韓作品的、仍活躍在一線的MAXAM。
所以,立項不等于開工、合作不一定長久、三部曲難說能有后兩部、“你”看的版本不一定等于“我”看的版本……動畫《神雕俠侶》曾踩過的坑、邁過的坎,似乎放在今天的影視動漫產業也依然適用。
而盡管制作動畫《神雕俠侶》所涉及的香港、深圳和東京,無論是在動畫產業的運作上、還是在動畫創作的觀念上,都已有了各自轉變。關于“文化混雜性”的論述,卻仍擺脫不了全球化背景預設下的“中心和邊緣”“區域和邊界”“本土和海外”,等等。
日本學者巖渕功一對全球化背景下的東亞“跨邊界”文化交流有過不少評述,但筆者認為他的觀點底色偏向強調日本的中心作用。
因此,筆者希望自己可以深入檔案和田野,聚焦生活和生產中的“在地流動”。僅以考察動畫《神雕俠侶》的制作和傳播背景——新世紀前后深港動畫產業及其周邊城市的流動性協作——為例,依然存在著很大的查漏補缺空間。
繼續假設,廣東、廣西關系密切,1988年海南建省,除了北方動畫人的南下大潮之外,難道翡翠動畫公司就沒有來自廣西和海南的人力、物力、思想力嗎?難道在動畫制成之后,TVB播出版本就沒有通過除電視以外的其他途徑傳回廣西和海南嗎?
筆者繪制關于動畫《神雕俠侶》的“在地流動”假設
(2023年版標準地圖)
行文至此,動畫《神雕俠侶》似乎變成了一個“引子”——循著電影春節檔的熱鬧,引出一些懷舊的思緒、一些邊角的史料,以及一些待考的課題。
期待讀者補充指正、共同探討。
【粵語動畫考古系列】(點擊閱讀)
【參考文獻】
龔滔,2021,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動漫產業發展研究,湖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深圳圖書館,2023,深圳早期動畫文獻展,https://www.720yun.com/vr/44djOshmen6 [VR資料]
吳偉明,2015,日本流行文化與香港:歷史·在地消費·文化想象·互動,香港商務印書館
俠之大者——金庸百年誕辰紀念 專題網頁,2024,https://jinyong.hk/
曾妮,2005,用20年加工經驗圓一個原創夢,南方日報
張楊,2014,論《神雕俠侶》小說與電視、動畫的改編,蘇州教育學院學報
— 點擊圖片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宇野常寬成名作,解剖新世紀二次元的時代精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