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計劃用烏克蘭的稀土資源,交換美國的經濟和武器援助后,俄烏和談的風向發生360度轉變,扎哈羅娃公開表示:不接受暫時停火,美國準備加大制裁力度,迫使普京結束對烏克蘭的戰爭,北約國家突然進入備戰狀態,在俄烏戰爭走向還未明確時,伊朗突然示好特朗普,讓中東風云變化莫測。
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下,世界風云正在發生的幾件大事。
第一、普京為何突然拒絕停戰協議?
同樣的跟頭不能翻兩次,在清楚特朗普想要烏克蘭稀土資源后,俄烏戰爭的和談就變成了臨時停戰,這說明美西方希望借用停戰來武裝烏克蘭,這跟《明斯克協議》如出一轍,普京就是中了美西方的戰略計謀,才導致俄烏戰爭打到現在,俄軍付出百萬人傷亡卻只打到紅軍城。
德國前總統默克爾公開承認,簽這個協議就是為烏克蘭爭取時間,因為在2014年的時候,烏克蘭根本不具備和俄羅斯開戰的實力,可為何普京還是會簽署這一協議呢?原因就是俄烏一體化,能源占據俄羅斯30%的財政收入,歐洲國家什么都不缺,唯獨缺能源,為了照顧德國和法國的立場,不得不簽署了《明斯克協議》。
為了實現俄歐一體化,重振蘇聯時期的輝煌,加快經濟實力的提升,避免跟西方開戰是當初普京看來最優的選擇,沒想到這竟是西方的戰略棋盤,烏克蘭在寶貴的時間內,精銳部隊和武器得到大幅度提升,導致俄烏戰爭打到明年,俄軍都未必能拿下雙子城,導致北約秘書長公開表示,自2014年以來,北約已開始為俄烏戰爭做準備,重新面對臨時停火,你是普京你愿意答應嗎?
在了解清楚《明斯克協議》對當下俄烏戰爭影響后,美國著名戰略專家米爾斯海默,在俄烏戰爭變成僵局時,寫了一篇非常有深度的文章:《前方的黑暗:烏克蘭戰爭將走向何方》,小編提取出跟普京“拒絕停戰”最有價值的幾個觀點。
1、俄烏雙方從戰場傷亡到互襲雙方基礎、能源和軍事設施,已成為極度對立的狀態,無法達成有效的和平協議,北約會繼續東擴,利用烏克蘭的黑海封鎖俄羅斯,甚至出現再度解體的局面,布熱津斯基在《大棋局》這本書中,對類似的觀點也提到過。
但俄羅斯發動俄烏戰爭的本質,是奪取擁有5200萬人口、礦產資源及黑海出海口的烏克蘭,重新建立一個跨歐亞強大帝國的俄羅斯,如果沒有烏克蘭,俄羅斯很難實現真正的“俄歐一體化”,那以后如何跟美國坐在一張桌子上吃飯?
2、烏克蘭戰敗的條件就是北約全部切斷武器援助,那多年布局的意義何在?所以米爾斯海默認為,最終結果很可能是一個“冷和平”局面,并認為俄羅斯即便勝利,也是“丑陋的”,即俄羅斯將占領烏克蘭部分領土,烏克蘭會成為一個功能失調的國家,言外之意就是俄羅斯不可能全面擊敗烏克蘭。
在了解清楚這兩個之后,你就明白為什么普京不愿意臨時停戰,在西方還沒有完全裝備烏克蘭的情況下,就能將俄羅斯付出這么大代價,那北約化的烏克蘭勢必要奪回失去的領土,況且這場戰爭對俄羅斯是“生存之戰”,這就是普京拒絕臨時停戰的原因。
第二、特朗普想當“和平使者”,加大制裁力度
2月5日,烏軍對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的油庫發起襲擊,這個油庫每年處理270萬桶原油,幫助俄軍在戰爭期間,有大量的燃料補給,但從今年1月開始,烏軍對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發動13次襲擊,據專家預計,這將導致俄羅斯石油出口外匯收入下降10%到20%,預計2月俄羅斯原油出口將減少8%。
烏軍無人機已造成俄羅斯約17%的煉油產能和20%的海運原油出口,雖然歐洲一直說終止俄羅斯能源合作,但25年對俄羅斯天然氣的進口量卻創下了歷史新高,現在歐盟為了幫助特朗普達成和談,已準備徹底切斷俄羅斯的化石燃料,在2月6日的《紐約郵報》上,烏克蘭特使凱洛格表示,特朗普準備升級對俄羅斯的制裁,特別是能源行業,雖然當前的制裁已相當嚴厲,但仍有進一步加大制裁力度的空間,讓普京簽署停戰協議。
特朗普是一心要當“和平使者”?從烏克蘭地理位置來看,俄烏戰爭要想打出最終結果,要么是北約化,要么屬于大俄羅斯的一部分,“中立”是很難實現的,普京不會相信任何承諾和協議,什么不加入北約,沒有核武器,保持中立等,這違背普京發動俄烏戰爭的目的,付出這么大代價,只換來現在占領的領土。
可特朗普為何要俄烏臨時停戰,主要是想將利益最大化,除了樹立美國國際形象外,可以用最小的代價達成最大的目標,且不論美國軍工賺多少錢,就說俄烏停火后,西方國家軍工產能將會加速生產各種先進的武器,軍事實力將得到質的飛躍,特別是跟俄羅斯爭奪制空權。
很多人對北約援助烏克蘭戰機存在一個誤區,認為有幻影戰機和F-16戰機就可以跟俄羅斯爭奪制空權,實際上俄羅斯有4000多架戰機,烏克蘭需要足夠數量的戰機才可以爭奪,且最關鍵的是飛行員和地面維護系統,這也是為什么F-16戰機交付,烏軍不敢大規模投入的原因;而地面系統需要3到5年時間,現在俄軍一發現烏軍有行動就立馬轟炸,目的是炸不到戰機炸基地,試問:烏克蘭這樣如何爭奪制空權?沒有制空權就只能在戰場上被動挨炸,這也是停戰對烏克蘭最有利的一面,也是俄羅斯最不想看到的,沒有制空權,面對戰斗力翻幾倍的烏軍,俄軍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第三、北約盟國發出警告,加快備戰速度
在普京拒絕臨時停戰后,越來越多的軍事專家認為,俄軍有可能在烏克蘭繼續發動攻擊的同時,還可能將目光投向其他北約成員國,目前經濟和工業已進入“戰爭狀態”,并加班加點地進行軍事重建和重新武裝,特別是戰略航空資產和潛艇部隊等,幾乎沒有受到烏克蘭戰爭的影響。
美國歐洲司令部卡沃利表示,在俄烏戰爭期間,俄軍的軍事實力得到了壯大,為應對未來可能得潛在危機,瑞典開始向老百姓發放指南,教導他們如何為可能的戰爭做準備,波蘭外交部長稱:如果俄羅斯對波蘭發起進攻,他將毫不驚訝,任何觀點都有對立兩面,有的專家認為俄羅斯的常規軍力受到影響,不會在短期內發動大規模戰爭,但很可能在未來的5到10年內,帶來更嚴重的威脅,北約雖然在實力上具備壓倒性的優勢,但俄羅斯依然有可能對歐洲造成重大傷害。
無論是面對隨時發動的戰爭,還是未來俄羅斯對歐洲的影響,北約積極備戰的目的,主要是俄羅斯的野心,避免利用烏克蘭,挑戰北約的防線,特別是在東歐和波羅的海地區,北約雖然在技術和人數上占據優勢,但生產能力和戰略準備上看,依然存在不足,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一直處于防線最前沿,對整個北約的安全非常重要。
第四、即將出局的伊朗,為何突然示好特朗普?
從特朗普的棋局來看,俄烏戰爭停火,美西方武裝烏克蘭,跟俄羅斯再次決戰,將歐洲國防實力提升上來,美國賺取豐厚的利潤,之后在加沙建立美軍基地,掌控地中海,遏制住伊朗和俄羅斯,在中東的棋盤上下一枚關鍵的棋子,跟以色列緊挨著,在背后看管土耳其,試問:沒有俄羅斯勢力后,伊朗慌不慌?
所以特朗普凍結對外援助,對美國國際開發署進行徹底改革,伊朗在國家媒體上贊揚,凍結國際開發署的資金,就是凍結全球多國的援助資金,特別是對難民、維和行動、人權保障、全球衛生等項目的支持,比如說加沙的救援工作,之前大部分都是美國援助,塔利班政權在阿富汗掌權后,美國是最大的人道主義援助國之一,伊朗之前先是指責哈馬斯武裝,現在又點贊特朗普,所有的目的只有一個:核武器。
可核武器還沒開始談,特朗普對國際援助的資金大幅削減,導致伊朗貨幣跌至歷史低點——850000里亞爾兌1美元,要知道在十年前,1美元僅能兌換32000里亞爾,這讓伊朗國內經濟惡化相當嚴重,回顧特朗普第一任期,曾親自指揮刺殺了軍事指揮官蘇萊曼尼,雖然以色列對這一計劃表示強烈反對,認為可能引發伊朗對以色列的報復,特朗普依舊堅持自己的戰略,最終實施了這一決定,后面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伊朗并沒有發動報復。
如今想要恢復核武器,可見伊朗在中東地區有多被動,外交部喊話的同時,黎巴嫩真主黨跟敘利亞打了起來,雙方之間有生死血仇,現在整個中東明顯傾向于美西方,可問題是:中東美國有了一個以色列,會要哈梅內伊帶領的伊朗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