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袖枕青禾
來源丨婚姻與家庭雜志
ID丨hunyinyujiating99
最近,俄羅斯小男孩薩沙參加漢語橋比賽,獲得了全球第二的好成績,刷爆網絡。
一邊是網友們的瘋狂點贊,一邊是媽媽維多利亞發起了愁。
漢語比賽獲獎是好事,但兒子的英語只考了28分,對母語俄語更是一知半解,老母親百感交集。
這段視頻把網友們看樂了,看來老母親為孩子的學習成績操心,已經達到了全球化的高度統一。
這次薩沙獲獎,并不是這家人首次火爆網絡。
眼尖的網友認出薩沙就是在2023年冬天和父母一起參觀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的小男孩。
在哈爾濱零下幾十度的天氣中,維多利亞一家參觀了展館,比天氣更令他們感到冰冷刺骨的,是侵華日軍曾對中國人民犯下的累累罪行。
走出展館后,薩沙流著淚說:“他們太壞了……”
維多利亞則哽咽著說:“我要發給我所有認識的外國人。”
這段視頻,讓無數中國網友怒贊。
維多利亞和丈夫瓦季姆是一對來自俄羅斯的學霸夫婦。
維多利亞既是英文翻譯,也是一名優秀的演員,曾和吳奇隆一起演過戲。
瓦季姆不僅會5國語言,還曾在央視的俄語頻道主持過武術節目。
熱愛中國文化的夫妻倆,不僅完全融入了中國的生活,也讓自己的一對兒女,變成了真正的“中國小孩”。
01.
異國他鄉,喜結良緣
說起薩沙這次在漢語比賽中獲獎,維多利亞夫婦簡直喜出望外。
他們知道兒子的中文不錯,薩沙賽前也曾自信地說:“有信心拿到第三名。”
沒想到賽場上,薩沙發揮超常,不僅能熟練地用中文給動畫配音,還對各種中國俚語、文化習俗等問題對答如流。
如此優秀的表現,讓薩沙在一眾高手中脫穎而出。
其實,薩沙對中國文化的了解,都源于他的父母。
媽媽維多利亞,在童年時期就喜歡上了中文,上學期間,持續進行大量的中文練習,進入大學讀英文專業的同時,還在繼續學習中文。
2009年,維多利亞離開故鄉,前往北京語言大學深造。
踏上中國的土地,維多利亞被車窗外的風景、建筑深深吸引,也對中國有了書本以外的了解。
中國的一切讓她大開眼界、流連忘返。
令她更沒有想到的是,在北京,她遇到了愛人瓦季姆。
在一次聚會中,21歲的維多利亞舞姿優美大方,令瓦季姆一見傾心,兩人互留了聯系方式。
和優秀的維多利亞相比,比她大1歲的瓦季姆毫不遜色。
大學畢業后,熱愛中國文化的瓦季姆來到北京發展,憑借語言天賦和武術特長,應聘進入中央廣播電視臺CGTN俄語頻道擔任了武術欄目的主持人。
兩個優秀的俄羅斯年輕人,在異國他鄉開啟了一段美好的戀情。
令維多利亞感到驚喜的是,在中國她還圓了自己的演員夢。
2012年,電視劇《寒冬》劇組開始選拔演員。
長相靚麗、熟練掌握雙語的維多利亞,自然成了劇中美麗聰慧、智勇雙全的蘇聯情報員薩拉麗娃的不二人選。
劇中,在薩拉麗娃的掩護下,地下黨員鄧子華(吳奇隆飾)一次次化險為夷,并獲得了日軍軍事要塞的重要圖紙。
拍攝時正值寒冬臘月,條件特別艱苦,維多利亞早上6點就要開始化妝,拍到深夜甚至凌晨,都是常有的事兒。
21天高強度的拍攝,不僅沒有嚇退維多利亞,反而讓她心中的演員夢越來越清晰,演藝事業更是穩步起飛。
然而,隨著與瓦季姆的牽手,一個艱難的抉擇擺在了維多利亞的面前,讓她左右為難。
02.
遷居北京,再次啟航
維多利亞雖然很喜歡中國,但她還是想回國發展。
而酷愛中國文化的瓦季姆,卻堅持留在北京,他認為只要兩人一起努力,就一定能過上想要的生活。
最終,對中國的喜愛占了上風,維多利亞選擇留在中國生活。
婚后,一兒一女先后在北京出生。
在孩子還沒有接受系統教育前,維多利亞和瓦季姆曾美美地想,憑著兩個人的學霸體質,一定能把兩個孩子培養成人中龍鳳。
但隨著兩個孩子漸漸長大,他們發現一切出乎預料。
為了記錄孩子的成長和生活里的點滴,維多利亞夫婦從2019年3月開始,在網絡平臺上發布一家人生活細節的短視頻。
夫妻倆和一雙兒女的日常互動逗趣,成了廣大網友的快樂源泉。
不久,網友們驚奇地發現,倆孩子不僅沒有繼承父母的語言天賦,甚至長成了正宗的“中國小孩”。
首先是兒子薩沙,想讓他學習俄語和英語時,他的反應是:“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某次英語考試后,薩沙對爸爸媽媽說:“我考了第一。”
老爸立即一臉驕傲地去參加家長會,進了教室才得知兒子的英語成績是28分,倒數第一,被氣得當場“暴走”。
維多利亞夫婦不信邪,各自拿出看家本領,一起輔導兒子學英文。
當瓦季姆用標準的英語讀出“Cow”時,薩沙卻寫下了標準的拼音“Kao”。
原來,薩沙實在記不住英文發音,就會像中國小孩一樣,在英語單詞上標滿拼音。
維多利亞忍無可忍,換自己上場,可沒教3分鐘,她便崩潰下場。
兩個極具語言天賦的父母,一次次被兒子“氣暈”。
但只要放棄補習外語,這個“小洋人”立刻眉開眼笑,不僅說著一口流利的中國話,還熱衷于用東北話喊麥。
“東北的山,東北的河,東北的鐵鍋燉大鵝……”
這類中文rap,薩沙說得比誰都溜。
去年年初,夫妻倆帶著孩子們去哈爾濱冰雪大世界游玩時,還發生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
薩沙玩兒得太開心,不小心和父母走散了。當維多利亞跑到廣播臺用俄語尋人時,薩沙完全沒反應。
她急中生智,趕緊切換中文呼喊“薩沙”,他馬上反應過來,小聲吐槽:“還真是我媽。”
隔著屏幕,都能聽出滿滿的東北味兒。
03.
苦樂參半,原是生活
眼見教不會兒子,女兒麗薩成了夫妻倆新的希望。
不承想,妹妹和哥哥一樣不喜歡“外國話”。兄妹倆對中國文化卻是無師自通。
他們不僅中文說得好,還知道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就連白饅頭與諸葛亮的智慧息息相關等冷知識,也十分了解。
其實,兩個孩子喜歡中國文化,和維多利亞夫婦的言傳身教有很大關系。
一家人在中國生活多年,在春節時,他們會穿起喜慶的中國紅馬褂過年。
中國人熟悉的春節習俗,比如貼春聯、向父母拜年、說吉祥話、要壓歲錢等環節,一家人也是一個環節都不會落下。
為了真正了解中國文化,曾經讀過《紅樓夢》的維多利亞,帶著一家人參觀了位于廊坊的《紅樓夢》戲劇幻城。
兩天一夜的沉浸式體驗,讓兩個孩子大開眼界,他們從一個個紅樓小故事中,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對中國文化越發癡迷。
為了讓孩子們深入了解日本侵華戰爭的殘酷,體會和平的來之不易,在去哈爾濱旅行時,夫妻倆特意帶著兩個孩子,去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進行參觀。
參觀后,他們的心情久久無法平靜。七三一部隊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讓薩沙的憤怒到達了頂點,他激動地說:“他們太壞了!”
維多利亞明白,這個在中國長大的俄羅斯小孩,早已跨越了國籍和血緣,情感和中國人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相通、相融。
等薩沙的情緒平復后,維多利亞和他一起翻閱史料,帶他了解那段殘酷的歷史。告訴他,要將心中的仇恨化成對和平的珍視,讓過往的傷痛成為守護未來安寧的力量。
一家人在中國生活的時間越久,就越融入中國。
他們不會錯過中國的每一個傳統節日,經常做好攻略,去各種“網紅景點”打卡游玩。
薩沙喜歡中國功夫,愛看成龍的電影,夫妻倆會帶著他去“追星”。
對于一雙兒女長成了“中國小孩”這件事兒,夫妻倆戲謔之余,都帶著滿滿的驕傲。
正如網友感嘆:一顆外國種子,卻長成了正宗的中國秧苗。
也許,早在維多利亞夫婦決定留在中國的那一刻起,他們一家人就和中國有了剪不斷的緣分。
而這份緣分,在歷經時間的沉淀后,必定越來越醇厚。
04.
文化可以打破國界
轉眼間,一家人在中國生活了15年,他們不僅融入了中國,更是從骨子里愛上了中國,把自己當成了真正的中國人。
雖然他們的生活中,也有普通人的小煩惱,可他們用“嬉笑怒罵”“有虐有愛”的方式熱烈地生活著。
感謝他們,讓我們看到文化可以打破國界,打破血脈,可以在任何環境下恣意地生長。
而愛,是培育它最好的土壤。
參考資料:
1. 國際在線:俄羅斯人維多利亞:中國讓我實現了所有夢想
2. 大河報:《愛情保衛戰》
3. 無憂傳媒:維多利亞夫婦:夢想從未擱淺,時間會給人最好的答案
4. 維多利亞夫婦抖音賬號
育兒不慌張,阿呆爸來幫忙,伴你和孩子一起成長。▼
· 往期推薦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