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廣東省海豐縣一個普通的農家小院中,一位頭發雪白的老太太神情激動,眼含淚水的盯著自己手中的雜志。
在她的邊上,幾個年長的子女也面帶疑惑,不可置信的看著雜志中的一篇文章。
“娘,這個黃總設計師好像真的是消失了30年的老三?。”
“是三兒,是我的三兒。”
老太太沒有搭理說話的大兒子,而是小心翼翼的用手撫摸著雜志中的文字,泣不成聲的說道:“30年了,娘都差點等不到你了。”
這一家人口中的“三兒”到底是誰?他為什么會消失30年?又為什么出現在雜志上呢?
立志報國的少年
1924年4月24日,廣東省海豐縣田墘鎮一個醫生家庭迎來了自己的第三個孩子。
父親黃樹榖按照族譜給這個兒子取名叫“黃紹強”。
因為父母都是醫生,所以家里的日子過得很不錯,黃紹強小的時候也沒有吃過什么苦。
1931年,7歲的黃紹強被父母送到了海豐縣田墘鎮樹基小學念初小。
因為這所學校只有三個年級,所以10歲的時候,黃紹強的上學地點就換到了墘鎮小學。
當時黃紹強的父母都是信奉基督教的,所以考高小的時候,黃紹強選擇了海豐縣汕尾鎮教會所辦的作磯小學。
在這個學校,黃紹強遇到了一個叫蘇劍鳴的老師。
蘇老師多才多藝,擔負著國語、數學、自然、體育等多門課程的授課任務。
他在課堂上經常會講述一些國內的現狀,呼吁學生們學有所成以后要報效國家。
正是因為有蘇老師的影響,所以黃紹強的心里面暗暗埋下了一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種子。
1937年,13歲的黃紹強以優異的成績從小學畢業。
受日本人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影響,當地的初中開始被動的搬遷。
這種情況下,黃紹強只能無奈的暫時輟學。
輟學以后,他跟隨自己的老師參加了田墘鎮民間抗日宣傳隊,每天都積極的為抗日救國工作奔走著。
見多識廣的黃父黃母不愿讓自己的兒子荒廢學業,所以1938年的時候,他們安排大兒子黃紹忠帶著黃紹強離開了家鄉,到揭陽去求學。
兄弟兩人離開家以后整整走了四天,這才到達了揭陽縣五經富鎮,并進入了搬遷至此的聿懷中學就讀初中。
1940年,16歲的黃紹強把名字改成了黃旭華,并考進了廣東梅縣的廣益高中。
受戰爭的影響,那個年代的學校經常會被迫搬遷或停課。
所以黃旭華讀高中的幾年間輾轉了廣東和廣西桂林的多個地方,最后才匆匆的畢業。
因為求學過程中學校多次遭受日寇飛機的轟炸,所以1944年高中畢業以后,黃旭華放棄了學醫的打算,選擇報考船舶、航空類大學。
此時的黃旭華完全不知道,他的這個決定會讓自己的人生從此走上一條完全不一樣的道路。
改變歷史的選擇
為了躲避日本人的飛機轟炸,國內頂尖的大學當時基本都搬遷到了西南和西北一帶。
這種情況下,黃旭華只能不遠萬里的朝著重慶進發。
他之所以選擇去重慶,一來是當時重慶已經成為了陪都,學術氣息非常濃郁。
二來也是因為自己的大哥在重慶的煉油廠工作,他到了那里也能夠有一個落腳之地。
在去往重慶的過程中,黃旭華還參加過唐山交通大學的招生考試。
到達大哥那里后,黃旭華收到了唐山交通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但當時兵荒馬亂的,他肯定不能夠再次回頭去唐山上學。
所以黃旭華重新把自己的目光放在了中央大學和交通大學身上。
作為一名學霸,考大學這種事情對黃旭華來說難度不大。
1945年,21歲的黃旭華因為成績非常的優秀,所以接連獲得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保送資格和交大造船工程系錄取通知書。
因為從小在海邊長大,所以黃旭華比任何人都清楚海軍對國家的重要性。
所以稍作思考之后, 他就選擇了到交大造船工程系就讀。
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交通大學搬遷回了上海。
1946年3月,黃旭華跟隨第三批交大渝校師生走陸路輾轉回到了上海校區。
當時交大的名師特別多,黃旭華在這些老師的教導下成長的非常快。
認真讀書的同時黃旭華還是學校進步學生當中的積極分子,經常和同學們參加一些地下黨組織的革命斗爭。
1949年畢業前夕,黃旭華在老師的介紹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本來畢業以后黃旭華是打算去參軍的,但組織出于安全考慮是不會讓這樣的高素質人才出現在戰場上的。
因此黃旭華被送入上海中共市委第一期黨校學習。
從黨校出來以后,組織把黃旭華安排到華東軍管會船舶建造處工作。
專業對口的黃旭華在這個崗位上做的特別好,所以1651年的時候他被調任到上海市港務局,擔任共青團團委書記一職。
當時我們國家的造船技術要遠遜于西方的發達國家。
為了彌補這個差距,也為了開闊視野,1953年11月,黃旭華等人受國家委派前往東德考察學習。
在考察的過程中黃旭華不但見到了東德的先進戰艦,而且還看到了對方的核潛艇。
這一切都給黃旭華造成了非常大的沖擊。
那一段時間黃旭華總是皺著眉頭,因為他很清楚如果自己的祖國不能迎頭趕上的話,以后領海的安全將根本得不到保障。
所以在1954年4月回國后,黃旭華第一時間就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匯總成材料交給了組織,并且提出一定要研發屬于我們自己的核潛艇。
他的這個提議得到了上級的高度認可,因此兩個月之后,黃旭華就被調到一個很特殊的單位。
這一次看似普通的工作調動不但讓黃旭華整整消失了30年,也徹底改變了新中國海防實力弱的現狀。
“消失”的兒子
雖然黃父黃母一共養育了7子2女,但最讓他們驕傲的,就是學有所成的老三。
每一次收到“三兒”的來信,黃父黃母都會特別高興,兩個老人會交換著把信翻來覆去的看好幾遍。
但從1956年開始,黃旭華卻突然停止了寄信。
一開始家里面的人還以為是他的工作太忙顧不上寫信,可整整等了一年時間都沒有任何的音信,這讓家里的人有些慌了。
為了找到黃旭華,黃家人懷著忐忑的心情給黃旭華之前的單位打去了電話。
但結果對方也不知道黃旭華的下落。
無奈家里人只能苦等,他們相信只要“三兒”還活著,就一定會有消息傳來。
在漫長的等待中,黃旭華的父親漸漸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1961年12月3日,黃樹榖永遠閉上了自己的雙眼,在臨終的最后一刻,他口中還是在不住念叨著“三兒”的名字。
這一切黃旭華完全不知道,他此時此刻正在研究所里面沒日沒夜的攻克著各種技術難關。
因為完全是從零開始,所以黃旭華他們的研究進展非常的不如人意。
這一切黃旭華的心里面早就有準備,他不驕不躁,帶著手底下的人一點點向前摸索著。
1963年,潛艇原子能動力工程所成立,黃旭華在這個研究所中擔任副總工程師的職務。
因工作需要,次年的時候黃旭華和自己手底下的研究人員都加入了中人民解放軍海軍序列。
領頭羊黃旭華被授予了海軍技術少校的軍銜。
這個時候核潛艇的很多理論知識已經達標,下一步就需要開始進行真正的建造。
由于之前我們完全就沒有任何的經驗,所以核潛艇的建造工作需要黃旭華等人時刻的盯著。
為了確保我們自主研發的核潛艇能夠盡快的下水,1965年6月組織在葫蘆島核潛艇總體建造廠的旁邊,設立了七院核潛艇總體研究設計所。
這個設計所的負責人依舊是核潛艇設計的副總工程師黃旭華。
在黃旭華等人13年的不懈努力下,1969年1:1的核潛艇木制模型建造完畢。
有了可供參考的木質模型,后面的工作就不再困難重重。
1970年12月26日,由黃旭華參與研究設計的我國第一艘攻擊性核潛艇“長征1號”正式下水服役。
此時距離黃旭華“消失”已經過去了整整14年,家里的人都以為他已經不在人世了。
1983年,為中國核潛艇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的黃旭華被中央任命為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的總設計師。
他當時已經59歲,已經有27年沒有見過家里人了。
為了站好自己的最后一班崗,黃旭華依舊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辛勤勞作著。
1987年,63歲的黃旭華把核潛艇研究的接力棒交到了弟子的手中,從一線崗位上退了下來。
離別三十年的重逢
1987年,已經93歲高齡的曾慎其女士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來信。
這封信不但沒有發件人的信息,而且信封里面被塞得滿滿的。
懷著疑惑的心情一點點的打開信封,老人發現里面裝著的竟然是一本叫做《文匯月刊》的雜志。
在兒女們不解的眼神中,老人小心的翻開了雜志,看著看著突然就愣住了,然后整個人都顫抖了起來。
兒女們仔細的一看,只見雜志當中有一篇題為《赫赫而無名的人生》的文章。
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一個叫黃總設計師的人。
仔仔細細的把所有的文字都看完以后,老人擦了一把眼淚哽咽的說道:“這個黃總設計師一定就是我的三兒,我的三兒還活著。”
從接到這封信開始,老人每天都在等待著黃旭華的歸來。
黃旭華此時也非常的想念三十年未見的母親,所以他交接完了工作以后,就風塵仆仆的趕回了自己的廣東老家。
似乎是有心靈上的感應,這一天曾慎其老人起的特別早,還專門穿上了三兒曾經寄回來的衣服。
中午時分,黃家的門口突然傳來了汽車的喇叭聲,還不等大家去開門,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人就推門走了進來。
“娘,不孝子回來看你了。”
當看到母親的那一刻,黃旭華再也忍不住了,抱著自己白發蒼蒼的母親嚎啕大哭了起來。
摸著兒子雙鬢的白發,曾慎其老人也是哭得不能自已。
在抱著母親大哭了一場之后,黃旭華又在兄妹幾個的陪伴下來到了父親的墳地,滿懷愧疚的給父親磕了幾個頭。
“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的事跡被報道出來以后,感動了無數的中國人,大家都為自己的國家有這樣的科研工作者感到驕傲。
退休以后的黃旭華一邊盡孝,一邊繼續為國家培養著科研人才。
他1994年被評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后,又在哈爾濱工程大學、華中理工大學、交通學院等高校兼任教授。
多年下來,他培養出了1位工程院院士、1位核潛艇工程方面的總設計師、2位船舶設計方面的大師和好幾十位型號設計方面的專家。
2014年,中央電視臺把黃旭華評選為“2013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2019年,中央中共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授予了95歲黃旭華“最美奮斗者”的榮譽稱號,以及共和國勛章,以表彰他對我們國家核潛艇事業所作出的卓越貢獻。
結語:
因為滿清政府閉關鎖國的窩囊舉措,近代中國錯過了發展海軍的最好時節。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海防的羸弱也造就了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以后,在國家的支持下黃旭華等人靠著自己不懈的努力讓中國的海軍力量一點點的發展了起來。
現如今我們不但有自主研發的核潛艇,還有威武霸氣的“遼寧艦”“山東艦”和“福建艦”。
不知不覺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海防力量已經來到了世界的最前列。
參考文獻:
三十年隱姓埋名,數百米極限深潛!專訪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央視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