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氣溫降至冰點,便有一群熱情的愛好者迫不及待地取出冰鎬和冰爪,收拾好保暖的衣服,奔向山間,投身于一項獨特又小眾的戶外運動——攀冰。
近幾年,隨著攀巖入奧,以及冰雪運動的走熱,越來越多的普通人開始了解這項冬季專屬的垂直運動,并且嘗試體驗。攀冰的人群規模也因此得到快速增長。
相信很多人初見攀冰難免有諸多疑問:攀冰很危險吧?繩子是怎么掛到冰壁上的?普通愛好者能不能攀冰?體驗攀冰的價格如何?這篇文章,就讓我們走進攀冰,一覽這項冰上垂直運動的真實面貌。
▲ 2025北京攀冰公開賽的精彩瞬間。圖源/貝殼
撰文|一只貔貅
編輯|朱鵬
設計|Manny
圖片來源|(除特殊標注外)受訪者提供
· 本文為「戶外探險OUTDOOR」原創內容 ·
01
什么是攀冰?
攀冰在中國的發展歷史并不久遠。1988年,針對中國、尼泊爾和日本三國聯合橫跨珠峰活動,中國登山協會組織了專門的攀冰技術訓練活動,這是目前可證實的在中國大陸最早開展的攀冰活動記錄。
但如果回溯攀冰的發展史,會發現這項從現代登山運動中衍生出來的運動類別已經有了超百年的歷史。簡而言之,攀冰是一種運用專門的攀登技術,使用各種技術裝備,通過克服自身重力,攀登自然冰瀑或人工冰壁的冬季運動。據考,攀冰運動真正被人們所熟知最早可追溯到1912年,當時意大利庫馬約爾小鎮的布倫瓦冰川舉辦了世界上第一場攀冰比賽。
20世紀初,隨著阿爾卑斯地區登山裝備和技術的發展,歐洲的法國、意大利、瑞士等國的登山者不斷改進攀登工具,制造出了冰鎬、冰爪等金屬攀爬工具,并應用于登山活動中。20世紀中后葉,攀登屆開始朝著高難度技術路線發展,技術冰鎬、巖釘等攀登器械應運而生,大大提升了人們攀爬陡峭冰壁的能力。攀冰運動也開始逐漸建立起自己獨特的技術風格和攀登方式。隨后,攀冰逐漸從登山運動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項獨立的冬季運動項目,并獲得全世界眾多愛好者的認可和喜愛。
攀冰運動的發展過程中也不乏趣事。長久以來,在冰雪地形上行走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據查,最早的冰爪要追溯到16世紀后期,當時歐洲的獵人為了打獵,需進入有冰雪覆蓋的深山老林,人們便發明了前腳掌有四根尖釘的簡易冰爪。這種基本形式一直沿用到19世紀后期。
▲ 早期攀登者使用的四齒簡易冰爪。
1908年,英國登山家奧斯卡·艾肯施坦(Oscar Eckenstein)為了攀登更高難度的線路,和住在阿爾卑斯山小鎮庫馬約爾的鐵匠亨利·格里維爾(Henry Grivel)發明了第一個10齒冰爪。這是現代冰爪的原型,它大大減少了登山時砍劈臺階的工作。艾肯施坦在冰爪的技術革新和推廣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 艾肯施坦的10齒冰爪原型。圖源/ us.grivel.com?
1920年代,著名登山裝備制造商Grivel開始改進冰爪,加入了高強度鋼材,使其更加輕便耐用。至此,這種冰爪被廣泛使用在法國的阿爾卑斯山區,法國攀登者都運用這種全齒技術進行攀登,“法式技術”應運而生。全齒技術一般適合于攀登40°以下的冰坡。
1929年,意大利人洛朗·格里維爾(Laurent Grivel)推出了12齒冰爪,增加了前齒,登山者可把腳趾部分插入斜坡,極大地提高了冰雪攀登的安全性和效率,徹底改變了人們在冰上的行走方式。從此,攀登者攀爬陡峭冰壁變為現實。
▲ Grivel推出了12齒冰爪。圖源/ us.grivel.com?
9年后,德國人和奧地利人首登了瑞士的艾格峰北壁。攀登中擁有前齒的冰爪大大提高了他們的攀登效率,使用前齒的“德式技術”隨之產生。而法國人覺得使用前齒登山相當于作弊,而一度拒絕使用這種技術。就像運動攀剛出現時,關于打不打掛片所引發的爭議一樣,成為了攀登史的一部分。毫無疑問,攀冰裝備的技術創新大大地提升了人們的攀登高難度線路的能力。
▲ 1938年7月21日至24日的艾格峰北壁。圖源/ us.grivel.com?
隨后的大半個世紀,冰爪裝備不斷推陳出新。例如1967年,美國人Yvonne Chouinard發明出了強度更大的鋼式一體冰爪,這些冰爪在1970年代和80年代非常流行。1986年,Grivel又和Charlet Moser品牌共同研發出單前齒冰爪。2001年,在攀冰世界杯比賽中,運動員使用并展示了冰爪與鞋合為一體的超輕型裝備(競技攀冰靴/一體式攀冰靴),并配有后跟尾刺。
▲ 2024年上市的模塊化立齒冰爪。圖源/PETZL
橫向來看,國內的攀冰活動基本集中起始于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例如1994年,北大山鷹社作為國內最早開展攀冰活動的高校社團,組織部分社員參加了由中國登山協會在密云四合堂天仙瀑組織的攀冰活動,并在黑龍潭等多地開展攀冰冬訓。
兩年后,中國登山協會的王勇峰、馬欣祥在北京天仙瀑先鋒攀登,并首次嘗試使用冰洞技術下降,將冰洞設置技術和先鋒攀登技術引入中國大陸。
又過了兩年,北京地區開始出現民間攀冰活動,當時以密云山區天然冰瀑為主要活動場地,參與者主要是在華的外國人。1999年,中國登山協會在北京龍慶峽景區舉辦了第一屆全國攀冰錦標賽。2002年,北京風雨雪俱樂部第一次在密云桃園仙谷景區進行人工冰壁澆筑,并推出攀冰培訓課程,成為北京最主要的攀冰場所之一。這些星星點點的民間往事,串起了中國攀冰的歷史脈絡。
▲ 2002年,北京風雨雪戶外運動俱樂部在密云桃源仙谷澆筑人工冰壁。圖源/風雨雪
2016年,一張“白色圣誕樹”的絕美冰瀑照片引起了世界攀冰屆的極大關注。2017年春節,攀登運動員何川和劉洋首攀了位于河南林州的這顆140米高的巨型圣誕樹,難度定級為WI6,線路取名為“圣誕快樂”,并拍攝了紀錄片《尋找圣誕樹》。不久之后,世界頂尖攀冰運動員Will Gadd也來尋訪此處。
▲ 圣誕樹冰瀑因其獨特的造型和巨大的攀爬難度,吸引了國內外眾多攀冰高手前來挑戰。圖源/劉洋
過去20余年,攀冰在國內以一種非常緩慢的方式擴散和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底,國內攀冰愛好者不足萬人,與之對應的是,攀巖愛好者規模已躍升至數十萬人。
但近兩三年來,由于攀巖熱度持續攀升,其中不少人開始嘗試戶外野攀,并關注到攀冰運動。于是如今,我們可以看到每年冬季在北京和川西等熱門地區,涌入冰壁下嘗試體驗和學習攀冰這項獨特運動的人數也越來越多。
02
關于攀冰的好奇
攀冰太難了,只有專業的人才能參與?
攀冰確實是一項高風險的戶外運動,主要體現在保護點不好設置,冰瀑很薄很破碎,不容易打鎬;懸冰柱或冰簾子、冰瀑有整體崩塌的風險;落冰風險高;如果在山區攀冰,還存在高反和雪崩等風險。
此外,攀冰所使用的裝備,如冰鎬、冰爪、冰錐,都是非常尖銳的工具,一旦發生跌倒或沖墜,可能被自己的裝備扎傷,因此攀冰先鋒不允許沖墜。
但攀冰仍是絕大多數人可以嘗試的運動。首先,攀登線路有難有易,第一次嘗試攀冰可以從簡單的線路開始攀爬。隨著現代攀冰技術的發展,只要正確運用攀冰技術、合理使用裝備,配合專業教練的指導,初學者們完全可以在相對風險可控的條件下參與攀冰活動,體驗這項運動帶來的樂趣。
另外,很多人覺得攀冰必須手臂非常有力量才行,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攀冰和爬梯子的原理類似,主要依靠腿部的力量站起來、往上爬,而胳膊主要起到維持身體平衡的作用,避免身體脫落冰壁,一旦掌握了恰當的攀爬技術,其實能快速入門。
攀冰和攀巖的區別是什么?
從攀爬介質來看,攀巖面對的是巖壁,攀冰面對的是冰壁。巖石一般強度高,不會輕易改變。而冰瀑極富變化,在一個冰季里,會經歷初生、成長、斷裂、再生和退化。即使在一天的時間里,冰質也會因為氣溫、水流、日照和刮風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從形態上看,冰瀑有冰菜花、冰簾子、冰葉子等等令人驚嘆的細節樣貌。正是這些才讓攀冰運動總是充滿驚喜和樂趣。變化是攀冰永恒的主題。
相比攀巖,攀冰需要使用更復雜的技術裝備,使用冰鎬和冰爪與冰壁接觸,以支撐身體,使用冰錐來設置保護點和保護站進行保護,使用冰洞進行下降,這些裝備及其技術都是攀冰所特有的。
此外,攀冰是季節性運動,只能在嚴寒來臨的冬季開展。攀冰者一般需要在戶外待上一整天,所以需要特別重視如何保暖的問題。只有打敗寒冷,才能擁抱攀冰。
攀冰對高海拔登山有幫助嗎?
不少人是為了精進登山能力才選擇學習攀冰。畢竟,攀冰運動本來就是從登山中衍生出來的。因此,通過系統的攀冰學習,的確可以掌握高海拔攀登裝備的使用方法,掌握冰坡行走和路繩的使用方法,學會在冰壁上的基本攀爬技術。這些技術都能讓學習者在高海拔攀登遇到冰雪環境時更加游刃有余,大大提高安全性和自信心。但是大部分的商業化雪山都以徒步型為主,一般也并不需要很高水平的攀冰能力。
有天然冰瀑和人工冰瀑,
二者在安全性上有區別嗎?
從冰質來看,天然冰瀑和人工冰瀑區別不大。從形狀上來,天然冰瀑受到地形、水流和天氣條件的影響,形狀更加的豐富多變,各種造型和風格的天然冰瀑是吸引攀冰愛好者前往的主要原因。從攀登風險來看,天然冰瀑處于野外深山環境中,有些需要重裝徒步接近,攀爬過程中遇到落冰、落石的風險也更高,因此需要攀冰者具備更加豐富的風險管理經驗。
▲ 北京天仙瀑冰瀑群是華北地區最壯觀的冰瀑之一。圖源/貔貅
體驗攀冰貴嗎?
商業攀冰分為體驗活動和培訓活動兩類。一日體驗活動,組織方一般提供全部技術裝備,有教練的全程指導,零基礎即可參與,以體驗攀爬為主,整體風險可控,費用大致為600~800元/日。而培訓活動是為了系統、全面的學習攀冰技能,為獨立攀登打下基礎,包括頂繩班、先鋒班、多段班和訓練班等課程,需要連續學習3~5天不等,主流培訓費用大約是1000~1200元/日。
繩子到底是怎么掛到冰壁上的?
和攀巖一樣,第一個攀爬的人(稱為先鋒攀登者)帶著繩子從地面往上爬,每爬幾米就在冰上打好冰錐,設置冰上保護點,把繩子掛進去做保護,然后繼續攀爬,繼續設置中間保護點,如此往復,直到爬到冰瀑頂端,攀登者用多個冰錐建立牢固的冰上保護站,繩子掛進保護站后,攀登者降回地面,完成掛線的操作。
▲ 貔貅在先鋒攀爬北京三疊瀑。圖源/大坑
攀冰的難度等級是怎么劃分的?
攀冰的難度定級主要考慮冰壁的陡峭程度和長度,以及冰壁的地形是否復雜,是否有好的休息點,是否容易設置保護點,保護點是否可靠等維度。
▲ 四川雙橋溝的一根筋冰瀑,難度WI5。圖源/十一郎
以水冰(Water Ice)的攀登難度分級為例:
WI1
比較平緩的冰坡,以行走為主,一般只需要使用冰爪。
WI2
連續性的60度冰壁,當中可能會有一些鼓包,保護點容易設置,且很可靠。
WI3
連續性的70度冰壁,當中混合著較長的80度到90度的鼓包,休息的地方還算不錯,也有比較好的平臺可以利用,放置冰錐較容易,且很可靠。
WI4
連續性的80度冰壁,混合著相當長的垂直冰壁,當中有較平緩、可供休息的地方,冰錐的設置較容易。
WI5
長距離而且陡峭的冰壁,包括一個繩距長的85度到90度的冰壁,好的休息點不多;或者是一個較短的薄冰壁,放置冰錐比較困難。
WI6
整整一個繩距都是接近垂直的冰壁,中途沒有休息點;或者是一個較短的但比WI5更費力的冰壁,對技術的要求非常高。
WI7
類似WI6等級,但冰壁是非常薄的黏合性冰壁;或者是負角巖壁上結合不牢固的冰柱;保護極為困難,冰況極差,或者根本無法放置保護點。自然冰瀑一般最難就到WI7。目前世界上最難的攀冰線路在加拿大的Helmcken Falls,難度為WI13。
▲ 蒂姆·埃米特 (Tim Emmett)在加拿大赫爾姆肯瀑布 (Helmcken Falls)首攀火星任務(Mission To Mars)線路。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條WI13難度線路,因此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難的攀冰線路。圖源/Jon Glassberg
值得注意的是,攀冰的難度定級與其保護點設置的難易程度、保護點的可靠性緊密相關。而對一般的攀巖來講,尤其是運動攀,難度越高相對攀爬風險就越低。而攀冰則不同,攀冰線路的難度越高,則攀爬風險也越高,因為保護點會更難設置。
03
該到哪里攀冰?
水冷成冰,本來是最簡單直接的道理,但通過水、巖、風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卻形成了復雜多變的冰瀑形態,很難想象水冰在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下,竟然擁有如此令人驚嘆的細節樣貌,造就出錯落跌宕的山間奇景。
▲ 門頭溝一線天冰瀑形成的筆直冰柱。圖源/貔貅
按照場地類型,冰瀑分為自然冰壁和人工冰壁。自然冰壁,又分為季節性的水冰(Water Ice)和高山冰(Alpine Ice)兩類。水冰是由季節性流水形成的冰壁,只能在冬季才能進行攀登;而高山冰通常分布在高海拔地區,是由積雪變質重結晶形成的冰川冰,終年不化。在攀冰中,常用“WI+數字”或“AI+數字”來表示其攀登難度,數字越大線路難度越高。從形態上看,多為冰壁、冰瀑、冰掛、冰柱以及冰菜花等各種形狀。
▲ 海綿冰是水流緩慢的流過坡度較平緩的巖壁表面,像織布一樣一層層貼合,形成致密均勻的冰壁形態。圖源/貔貅
▲ 菜花葉子是由冰瀑流水從高處濺落,分散的水滴逐漸聚集在冰瀑下部而形成的奇異形態,一般出現在陡峭的冰壁上。圖源/貔貅
人工冰壁是指人工設計、建造的冰壁,由人工澆筑而成,通常交通便利、安全性高、配套設施完善,更適合初學者體驗和學習攀冰技術。
北方的攀冰體驗者和愛好者會首先接觸到人工澆筑的冰壁,例如北京可供攀爬的人工冰壁有密云的云蒙峽和昌平的虎峪,以前還有密云的桃源仙谷和龍云山、房山的金水湖、延慶的玉渡山等。這些冰壁通常接近性好、冰壁體量大、安全性高、難度覆蓋范圍廣、地面平整開闊、配套設施完善,特別適合不同需求的冰友攀爬和訓練。
北京的天然冰瀑資源也十分豐富,但略為分散,大部分冰瀑隱于深山溝谷中。目前已探明具有攀爬價值的冰瀑至少在五十條以上,主要集中在北部的環云蒙山一帶和門頭溝齋堂-王平一帶。其中天仙瀑氣勢恢宏、線路多樣,望川瀑造型獨特、極具挑戰,峪道河冰瀑顏色冰藍、富于變化,而一線天冰瀑接近性極佳、五瀑連珠。
▲ 望川瀑于2022年初被攀登者雨湖發現,并被周鵬和圖圖首攀,難度WI5。圖源/阿藍
南方地區,四川阿壩州四姑娘山雙橋溝是國內外聞名的攀冰勝地,攀登氛圍濃厚。一到冬天,這里豐饒的瀑布和溪流就會凍結而成大大小小、難度不一的上百條冰瀑,造型優美,攀爬性極佳。
▲ 大坑攀爬雙橋溝最高難度冰壁——龍之涎,難度WI6。圖源/ROCKER
此外,內蒙古呼和浩特的陰山腳下也孕育了很多冰瀑,接近性佳,攀爬周期長,有名的如世界末日、干溝、樓房溝等冰瀑。遼寧葫蘆島棗木杠為人工冰壁,同時高度達到了60米,從住宿房間到冰壁僅有30米,真正實現出門即上冰壁,支持24小時刷線。
04
裝備篇
01
非技術裝備
對于打算首次嘗試攀冰運動或者準備參加攀冰培訓的朋友,非技術裝備中最重要的就是服裝。攀冰的特點是要么處于攀爬狀態,進行劇烈有氧運動,心率升高大量出汗;要么在冰壁下休息,身體處于近乎靜止狀態。攀冰就是不斷在這兩種狀態之間切換。
攀冰大神Will Gadd曾表示,攀冰的服裝分為攀爬時的服裝和休息時的服裝。攀爬時要穿盡量少的衣服,更利于高效快速移動,減少熱量消耗,并把汗水快速排出,保持貼身層足夠干燥,此時關注的是衣物的動態保暖性能、排汗性能和運動靈活性。保持肢體活動的靈活性,也是攀爬過程中衣物選擇的要點之一。
休息時則要重點關注衣物的靜態保暖性、防風性和防護完整性。初學者的第一原則是在任何時刻都讓自己保持舒適。例如在冰壁下休息等待時穿上厚羽絨服,天氣寒冷時,需要充絨量大于300g的厚度,溫暖舒適是開始享受攀冰的第一步。
硬殼衣褲:具備良好的防水、防風和耐磨性能,在有流水的冰壁上攀冰,硬殼衣褲不可或缺,可以防止內層衣服被打濕。但在劇烈活動時,汗水都會聚集在硬殼內側無法快速透出,形成潮濕的內環境。因此,在沒有明顯流水的環境下攀爬,建議用軟殼替代硬殼,會獲得更好的攀爬體驗。
軟殼衣褲:防風防潑水,透氣性好,有一定的保暖性,面料柔軟有彈性,做動作毫無阻礙,穿著感受更加舒適。缺點是不完全防水,不適合在有流水的冰瀑上長時間攀爬。
中間層:一般選擇棉服、抓絨、薄排骨羽絨服。其中,棉服輕量化、動態保暖性好,打濕后依然具有一定的保暖性,可以大大降低失溫的風險,適合攀冰時穿著。
排汗內衣褲:貼身層有三種材質,coolmax、美麗諾羊毛和合成混紡材料,從透氣、排汗、保暖的角度,推薦后兩種材質。
手套:休息或者打保護的時候盡量穿戴厚手套,能防水更好。在攀爬時,把厚手套揣在厚羽絨服的口袋里,既能保溫,又方便快速取用。不過因為攀爬的時候要握冰鎬,進行靈活的操作,保持清晰的手感,因此薄手套也必不可少,建議至少準備兩雙,以備不時之需。
▲ 大坑教練擰干剛剛攀爬后的手套。圖源/貔貅
其他的裝備,諸如保暖帽,羊毛襪也十分必要,會大大增加攀爬的舒適感,另外護目鏡和運動護膝等裝備則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配。以護目鏡為例,佩戴可保護眼睛被落冰砸傷,但在運動過程中,如果眼鏡起霧或者被流水打濕,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攀爬視野。
02
技術裝備
對于攀冰的技術裝備,有經驗的活動組織者都會準備妥當,有些冰場也提供技術裝備的租用。如果打算長期參與攀冰活動或者考慮獨立攀爬,最好還是逐步擁有屬于自己的技術裝備。
大部初嘗攀冰的愛好者此前或多或少接觸過野外攀巖,攀冰和攀巖共通的技術裝備有頭盔、安全帶、管狀保護器(不建議使用GriGri等輔助制停保護器)、絲扣鎖、小鎖、快掛、自保、扁帶、抓結等。
如果只是爬頂繩,攀冰專用的技術裝備有高山靴、冰爪、冰鎬。如果要爬先鋒,則需要準備攀冰用安全帶、冰錐、冰錐架、干繩、登山快掛、長輔繩、長扁帶、冰洞勾、冰洞繩等。
▲ 攀冰技術裝備匯總。圖源/貔貅
03
其他附屬用品
保溫杯:必備。冬天喝上熱水會感覺無比舒暢,容量不小于1L。
頭燈:必備,帶好備用電池。
急救包:必備,個人藥品、急救毯、碘伏、創可貼、紗布、繃帶、剪刀、無菌敷料、口哨等。
暖寶寶:貼在肚子和后腰,附加保暖。
垃圾袋:必備,帶來的東西必須全部帶走,不留下任何一片垃圾。
防曬霜:防曬霜、唇膏,高海拔可選。
05
尾聲
曾經被視為高不可攀且危機四伏的小眾極限運動——攀冰,在歷經百年的發展與演變后,已悄然蛻變為世界范圍內一項廣受喜愛且日益成熟的戶外活動。
在北京、四川雙橋溝、青海西寧、遼寧大連等多地,攀冰公開賽與嘉年華活動的連年舉辦,不僅為這項運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將其推向了大眾運動的舞臺。這些賽事不僅展示了攀冰運動的魅力,更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觸并愛上這項充滿挑戰與刺激的運動。
如今,只要你是身體健康的戶外運動愛好者,且在經驗豐富的專業教練悉心指導下,學習了攀冰的基礎技巧,并具備一定的風險判斷能力,便能安全地踏入攀冰的世界。攀冰,已不再是極限運動者的小眾專屬,如同曾經的徒步、登山、越野跑一樣,其也正在被更多愛好者認知和體驗。
▲ 現場觀眾的加油聲和吶喊聲不絕于耳。圖源/子胥???
參考資料
1、HOW TO ICE CLIMB!,Tim Banfield,Sean Isaac,2021
2、《DK人類登山史》,上海文化出版社,英國皇家地理學會/英國阿爾卑斯登山俱樂部,2020
3、《攀冰運動》,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牛小洪,2024
4、《北京大學山鷹社歷年記事》,21青年聯盟論壇,2006
5、《致冰友:北京攀冰指南》,戶外探險OUTDOOR,一只貔貅,2023
6、《鎬尖上的中國 | 除了雙橋溝,中國還有這么多攀冰資源》,戶外探險OUTDOOR,古裊裊,2022
7、《攀冰裝備漫談》,長城外古道邊,一只貔貅,2023
8、《漫談中國攀冰,五位“老”冰友眼中的攀冰之美》,肯道爾國際山地電影節,2023
你想嘗試攀冰嗎?
你的攀冰初體驗是什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