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在今年春節檔電影徹底封神!
他剛在《封神》宇宙里擔當伐紂先鋒,又在《哪吒之魔童鬧海》里C位出道,橫掃春節檔票房,刷新中國影史紀錄,成功登頂中國影史票房榜第一,進入全球影史單一市場票房榜第二,并向第一發起沖擊!演員拿到百億票房就會有“百億演員”的稱號,那“百億神明”的稱號,哪吒自然也就舍我其誰了。
來源/《哪吒之魔童鬧海》電影海報
哪吒已成功登頂中國影史票房榜第一,
加上第一部的票房,“百億神明”,當之無愧!
不光院線叫好,哪吒信仰在民間也一直叫座:四川宜賓有哪吒洞、哪吒行宮,四川江油的翠屏山上立著座“哪吒祖廟”,天津陳塘莊自稱李靖鎮守的“原版陳塘關”,河南南陽西峽縣兩座哪吒廟香火繚繞,連澳門大三巴旁的天主教堂隔壁,都藏著一座哪吒廟。
但若論信仰濃度,哪吒的真·主場其實在——
閩 臺 地 區
廈門大寮靈宮的千年香火,漳州頂岱山的哪吒鼓樂,泉州太子宮的“境主”威儀,臺灣370多座哪吒廟星羅棋布,“電音三太子”更讓哪吒降臨賽博舞臺……哪吒信仰從未像閩臺地區這樣如此火熱。
上圖:廈門大寮靈宮。攝影/一探天涯
下圖:臺灣高雄五甲龍成宮主體殿宇,前陣奉哪吒三太子。攝影/楊玉
但究竟為什么,哪吒會在閩臺地區受到如此崇拜?
從外國神祇到中國戰神
千年哪吒形象如何流變
哪吒形象到底有多少,從《哪吒2》開頭情節就能窺見一二:太乙真人重塑哪吒肉身時,在眾人建議下捏出了諸多種形象,誰也說不好究竟哪個還原度更高。
這種形象多變最晚從《西游記》和《封神演義》的成書期間就開始了,畢竟哪吒可能是中國流變最復雜的神明之一了。
哪吒的形象,是一場長達千年、全民參與的集體創作,中間融合了大量的佛教、道教以及各種各樣的民間信仰。
朝陽市北塔博物館藏。 攝影/柳葉氘
遼·哪吒太子故事石函(局部),
哪吒在后面指揮著前面三名夜叉鬧海。
哪吒最初從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原時,還是佛教四大天王之一毗沙門天王的三太子。他手持金剛杵,瞪惡眼盯梢犯戒僧人。宋以后,百姓把對唐朝名將李靖的敬畏崇拜升華為神格,附會融合到佛教毗沙門天王的形象之中,造出“托塔李天王”這一爆款IP。而原來的毗沙門天王改譯為多聞天王,跑去鎮守北天門去了。哪吒的父親,自然也變成了李靖。
父親是“嫁接”的,劇本也是“截胡”的。哪吒的很多劇情設定來源于殷郊。殷郊是誰?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和《武王伐紂平話》中,他本該是肉球降生、三頭八臂的伐紂戰神,卻在《封神演義》黑化成反派;而有個唐朝父親的哪吒則直接穿越回商朝,拿到了殷郊的“肉球降生”和“伐紂先鋒”劇本。
制圖/九陽
哪吒的形象,
是一場流變長達千年、吸收不同信仰的集體創作。
哪吒的裝備更是神仙眾籌。佛教密宗的武器庫給哪吒留下了降魔杵、斬妖劍、縛妖索;而火尖槍、風火輪、金磚則來自道教華光馬元帥(也就是俗稱“三只眼的馬王爺”)的友情贊助;九龍神火罩是道教“火罩咒”的實體化。
最后明清小說家大手一揮,把這些“借”來的法寶連同“嫁接”來的身份、劇情,全塞進《封神演義》、《西游記》里,直接讓哪吒戰力值飆升,成為少年戰神。
來源/《哪吒之魔童降世》
如今的影視作品中,哪吒的法寶主要集中在火系。
但這還不是哪吒的完全體,從四川洞窟到澳門街頭,這位神明被各地百姓拜出了不同的模樣。
“大欺小,癩疙寶!小欺大,沒文化!”《哪吒2》中太乙真人的川式順口溜,來自于傳說中他的修行之地——四川江油乾元山金光洞。四川江油的諸多地名,可以單獨撐起哪吒故事宇宙了,這里有哪吒肉球降生的陳塘關,也有敖丙的“白龍宮”,還有打死敖丙的“太子石”,如今翠屏山還立著一座哪吒廟。
更有意思的是,在清雍正版《江油縣志·雜記》里,哪吒手里的戰斗法寶變成了救死扶傷的回春醫術:“邑有供太子神者……凡人戶有疑難癥,咸往請之”。如此完備的地名和傳說,哪吒似乎天生就是個江油娃兒。
四川江油乾元山金光洞里哪吒像。 攝影/張小平
不過,同在四川的宜賓可不服氣。在宜賓,哪吒的神職偏向“治水”。宜賓地處三江匯流之處,號稱“萬里長江第一城”,傳說中哪吒曾逼龍王將海水從合流處退去萬里,硬把澤國變良田。
宜賓也有陳塘關和翠屏山,山上的哪吒行宮曾被海峽兩岸共同蓋章認定為“哪吒祖廟”,這里的哪吒神像面朝長江,香火繚繞間,哪吒成了宜賓人心中治水安瀾的“水神”。
攝影/楊玉誠
宜賓哪吒行宮。
1998年,宜賓哪吒行宮的三太子金身,曾被請到臺灣地區繞島半年。
然而其他省市也不可能只讓四川專美于前,《哪吒2》里蝦兵蟹將一口的天津話,讓天津陳塘莊有底氣拍桌子:李靖守的關隘就在介兒!陳塘莊雖然現在距渤海有40多公里,但根據對渤海灣西岸“貝殼堤”的地質考古研究,這里在商朝時期距海只有3公里。
除此之外,還有陜西岐山縣(西岐)、河南南陽西峽縣都有哪吒信仰的痕跡,但最虔誠的當屬澳門。澳門的哪吒信俗,2014年列入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澳門有兩座哪吒廟,一座在柿山,一座在大三巴牌坊右后側。哪吒誕辰日一到,搶花炮、神牌出巡、飄色隊伍穿行在葡式碎石路。搶花炮最能證明澳門人對于哪吒信仰的虔誠,花炮共有12炮,每一炮對應一尊小的哪吒神像,搶中一炮即可請回一尊哪吒像回去供奉一年,次年歸還,想延請還得繼續搶。
上圖:哪吒誕辰,孩子們裝扮成神靈參加在圣保羅遺址前的哪吒圣尊
下圖:澳門大三巴,哪吒廟。攝影/黃昆震
從古印度到西域再到各地,哪吒的形象順著陸上絲綢之路一路演變,從最初的密宗戰神,到后來的少年英雄,佛道元素是經線,民間腦洞是緯線,千年交織,最終定型了……嗎?
并沒有!
當陸上絲綢之路影響力的末端,碰到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哪吒來到閩南后,從神名、形象、神職和祭祀等多個層面,又迎來了一次升級!
從中原到閩臺
哪吒如何成為割舍不斷的華夏文化DNA?
如果你去過廈門、漳州、泉州的哪吒廟,你可能會發現這里的哪吒形象,并非你腦海中那個身著肚兜、扎著抓髻的少年英雄。在廈漳泉的閩南地區,哪吒更多時候是另一副模樣——全身披掛、手持法寶、威風凜凜的戰斗之神。哪吒的稱呼也不再僅僅是 “三太子”“三壇海會大神”,而增添許多諸如“中壇元帥”“中營神將”“中營大將軍”這樣充滿軍事色彩的響亮名號。
泉州天后宮供奉的哪吒,三頭六臂,披堅執銳。 攝影/楊玉誠
為什么哪吒來到閩南后會有如此身份轉換?答案藏在閩南的山河海洋之中。
福建的武夷山脈和鷲峰山脈、戴云山脈,構成了保護閩南的重重屏障。晉江、九龍江等水系沖破山阻,一邊承擔起溝通中原與沿海的重要通道,另一邊則在閩南沖擊出大大小小的平原,庇佑著前來此處的中原移民。
當唐末五代,中原移民翻山越海扎根閩南之時,陌生環境帶來了不安全感,讓移民對護衛境域有著強烈的需求。于是這些移民祭出了道教、佛教以及瑜伽教,再結合中國自古流傳的四方護衛之神等多重信仰,以聚居地為單位建造東南西北中“五營”。
供圖/陳伯健
漳州天寶玉尊宮拜天公,
閩南人熱愛“拜拜”,大年初九拜天公要比初一還要隆重。
他們在營中安設神將,祈望向上天借來威武神力,守護村子界線、保衛移民境域。東西南北四營的統領說法不一,但中營統領的位置,一直由哪吒來擔任。畢竟哪吒作為三頭八臂的戰斗神,在唐宋時期人氣頗高,由他來擔任中營大將軍最適合不過了。如今哪吒三太子神尪(wāng)背后的五支靠旗顏色,對應青白赤黑黃五色,象征“東西南北中五營兵馬在此”。
閩南一面是山,另一面則是海。閩南的海岸線上,遍布著大大小小的海港,是營建深水港口的理想之所。當閩南的商船面臨海浪、遭遇海盜時,他們只能求助于海神護佑。于是閩南海岸線上誕生了諸多海神信仰——通遠王、真武大帝、媽祖。而中原而來的哪吒,一直都有威震東海、平定水患的美名。在信仰和傳說的雙重疊加之下,哪吒在保衛境域和護佑出航兩方面,逐漸成為閩南人最有戰斗力的神明,從此香火不斷,廟宇林立,直到今日。
漳州送王船的儀式中,會奏響哪吒鼓樂。 攝影/城市穿梭客
泉州老城總能在轉角遇見神。這個被稱為“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古城,被劃分為三十六鋪、九十四境,一鋪一境皆有神明。老城的打錫巷深處曾有座“溥泉宮”,廟內供奉著此境的“境主”中壇太子哪吒,清朝人記載這里“香火云集,有求必應”,人們“休咎必禱,水旱必祈”。雖然如今溥泉宮只存于古籍之中,但大泉州城內仍有七處宮廟續著哪吒的香火。在泉州南安石井鎮溪東村,明代就有哪吒為海上航行保駕護航的傳說,村民的感恩化作永恒的崇拜,“李府太子神廟”時至今日依然定期舉辦進香慶典。
在廈門,哪吒信仰早已融入市井和方言之間。老廈門人更愿意把哪吒請進家中,家中佛龕祭祀的神明,通常就有腳踩風火輪的哪吒塑像。他們把哪吒的稱謂融合進閩南的方言里,哪吒在這里變成了“李羅車”“羅車公”。而主祀哪吒的翔安大寮靈宮里,始建于宋代,是不少臺灣哪吒廟的祖廟。
廈門大寮靈宮,主祀哪吒三太子, 是中國臺灣很多哪吒廟宇的祖宮。
漳州人敬拜哪吒的方式總是帶著低沉的鼓點,600年來這里流傳著一種名為“哪吒鼓樂”的祭祀音樂,因唱詞中有“覲請哪吒三太子”之句而得名。光緒年間傳下的十二把長柄鼓擺在主祀關帝、配祀哪吒的文衡殿內,長柄鼓鼓聲粗獷有力,當地人認為這鼓聲有辟邪和通神的作用。
在漳州頂岱山上,每年九月九日哪吒誕辰之際,村民們都會匯聚在主祀哪吒的九龍宮內,他們奏響哪吒鼓樂,抬著哪吒神像赤腳跨越火堆,祈禱三太子能夠一如既往地保衛村莊、護佑村民。
攝影/香蕉我在這
漳州頂岱山九龍宮太子廟,三年一次踏火民俗活動,
村民抬著哪吒神像赤腳跨越火堆。
明清之際,閩南百姓跨越海峽遷徙寶島。他們依照故鄉的模樣,幾乎完整復制了閩南的信仰系統,哪吒香火也飄過海峽,在臺灣各地綻放為太子宮的歇山燕尾。而復制的關鍵,就在于“分靈”,這可能是中國民間信仰史上最為動人的遷徙敘事。
一套完整精密、可以溯源的“分靈”制度,絕非簡單地復制神像的形貌,它是以祖廟為原點,將香爐火種、彩塑神像以及祭祀儀軌整體打包的遷徙儀式。
1663年,泉州府晉江先民,在臺灣新營完整復刻了哪吒的香火,這座草庵終成被稱為寶島“太子廟之首”的新營太子宮的前身。
臺南市新營太子宮·新廟部分。 攝影/楊玉誠
典籍碑刻上,類似案例比比皆是:廈門同安太保殿分靈出了臺南麻豆太子宮,高雄的化龍宮,在清初分靈自福建祖廟;高雄的左營天府宮,在清初分靈自福建泉州。臺灣二水鄉桃山廟內的碑文上,篆刻著它分靈自漳州桃鳳宮的來時路。
清代勘察臺灣地形第一人的林君升,他的傳奇經歷則更具意義——昔日在廈門哪吒廟大寮靈宮寄居的少年,幾十年后調任臺灣,不僅重塑了故廟哪吒金身,更讓哪吒香火在臺灣落地生根,讓大寮靈宮成為臺灣諸多哪吒廟的祖廟。
中國部分哪吒廟宇地圖 閩臺地區的密集程度肉眼可見 制圖/田東玉
如今臺灣地區的哪吒廟宇體系內,血脈尋根的謁祖儀式已經內化成了制度。近則在寶島之內順著分靈的線索謁祖,遠則會跨越海峽來到閩南尋找祖廟,而更遠的,則會跨越山與海,來到四川江油、宜賓等地拜謁翠屏山、探訪哪吒洞、尋跡太乙真人修仙地。
閩南、臺灣,連同其他各地的數百座哪吒廟,串聯起上千條分靈路線,每個分靈節點都是可溯源的坐標,每條謁祖路線都是割不斷的文化DNA。
攝影/楊玉誠
高雄三鳳宮,
主神中壇元帥分靈自高雄龍水化龍宮,
而龍水化龍宮則在明末分靈自福建。
從戰神到電音三太子
賽博哪吒有多魔幻
當哪吒信仰隨閩南人渡過海峽,這位戰神不僅在數量上分靈無數,更在形象上徹底放飛自我——
阿嬤拿著在太子廟開光的嬰兒奶嘴直奔嬰兒房,威猛的少年戰神已經成為軟萌的安撫神器。供奉哪吒的祭品,也變成了糖果、餅干、奶嘴和玩具。
只因風火輪和輪胎有相似之處,臺灣的司機會在擋風玻璃下方供奉一尊哪吒神像,充當神明版GPS,踩離合起步之前一定要拜一拜,哪吒從此化身成運輸行業的神明。
攝影/楊玉誠
臺南麻豆太子宮,哪吒三太子中壇元帥神像大觀,
有童子像、元帥像等不同時期的哪吒像。
供奉的“奶瓶”糖果,證明著哪吒兒童守護神的身份。
而在霓虹燈更深處,打扮入時的哪吒已然蓄勢待發,這個古老而又新潮的少年戰神,正在寶島臺灣進行著一場奇妙的變形記。
如果現如今的托塔李天王定睛掃一眼人間,怕是要對兒子的職業規劃產生認知震蕩:嘴里咬著奶嘴、手戴白色手套、鼻架LED眼鏡、頭戴監聽耳機,全場霓虹燈聚焦于此,隨便比劃兩下就是人群焦點,這就是閩臺神明的流量明星——電音三太子。
攝影/5F
電音三太子成為“流量明星”后,
經常被請到各地參與民俗活動,
其神偶扮相更是和“福州游神”完美契合。
在鄉下的廟會里,在城里的晚會中,在開業迎賓、婚禮慶典,你都能看到電音三太子的身影。哪吒的法寶在21世紀再次發生進化,乾坤圈變成了混音臺,火尖槍成了熒光棒,混天綾化身為激光燈,風火輪更是在LED燈帶里轉速翻倍。
電音三太子往往不是哪吒一個人出演,有時候與金吒、木吒成團出道,有時候和五營元帥一起組成五人樂隊。
電音三太子的最佳配樂, 必須是《保庇》。 來源/失眠比賽冠軍
很難考證電音三太子的表演形式究竟是在哪個時間節點出現的,也很難說這種表演形式是某個人或團體的發明創造。它和哪吒本身的形象一樣,是一場歷經數年的集體創作。電音三太子最初來源于閩臺地區的“陣頭”,類似于閩東的“游神”,為了感謝神明護佑,當地居民會在神明巡游時,邊走邊表演,而哪吒也在巡游表演隊伍之中,身穿黃色戰甲,背插五營旗幟,踩著七星步,之字形方式前進。
可以想象一個場景,臺南某次陣頭表演,無意中將北管八音切換成節奏感超強的賽博舞曲,那一刻哪吒突然多了個掌管DJ的神職,和他的表演團隊一起,成為兩岸三地最賽博的流量天團。
攝影/丁俊豪
福州長樂游神的隊伍中,
經常能看到電音三太子的身影,
在游神隊伍中負責氣氛擔當。
從廟宇到舞臺,哪吒天團的故事還在繼續,這支流量天團精通唱跳rap,和藝人合作過歌曲,上過春晚;也能在回鄉省親的時候完美融入福建游神隊伍,電音三太子和本土哪吒神偶相遇,宛如鏡像雙生。
從四川山野的太子祖廟,到天津河南的哪吒故里,從閩南街邊的境地神明,到寶島宮廟的中壇元帥;千年來,順沿著陸海絲綢之路的傳播,伴隨著中原先民南遷的腳步,哪吒從話本小說里無形的神話,化作歇山燕尾下的有形的塑像。
他有時是醫生,有時是戰士,有時又是治水專家,他的肉身可以無數次重塑,化作無數種被祈求的形象。經歷無數次形象嬗變的哪吒,通過分靈再分靈的宮廟網絡,將海峽兩岸中國人帶回同一個精神原鄉里。
福建漳州玉江村“法官鼓 哪吒鼓樂”。 攝影/韓克非
如今閩南老街上,你可能會在街頭巷尾的角落,和某個顯得有些促狹的哪吒廟不期而遇:
彩塑的少年英雄仍然保持著臂套乾坤圈、手提火尖槍的戰斗姿態。但燒金紙的阿嬤或許不知道,她朝拜的不只是一個少年戰斗神,而是中華文明沿海構建的精神防御工事。而香爐中裊裊升起的青煙,仍在訴說著特殊地域環境之下的千年生存智慧。當中原的香火映在海上的浪濤時,中國人總會創造出最靈活的神明。
攝影/楊玉誠
龍巖照安堂哪吒,
福建的許多神像都有黑面、金面、白面之分。
文 | 曉晨
圖片編輯 | 陳金魚
制圖 | 九陽 田東玉
文章首圖 | 楊玉誠
封圖 | 《哪吒之魔童鬧海》海報
參考文獻:
《哪吒 “借”來的神通》 李天飛 中華遺產
《從“異鄉”到“家鄉”——宜賓市哪吒信仰產生原因淺析》 周熠翔
《哪吒尋根記——貝殼堤背后的故事》 馮哲
《哪吒信仰的域外傳入與其在中國的本土化》 鄧啟剛
《哪吒與水崇拜》 鄧衛中
《宜賓哪吒文化記憶建構研究》 宋利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