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火了,火到了國外。
曾經高不可攀的歐美大片,我們也能在國產動漫中清晰可見,無論是感人還是激動甚至是自豪,總之,我的淚水留在了電影院。
無論是《哪吒1》還是《哪吒2》,有一個人物備受矚目,那就是申公豹。在他的身上,很多人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是一個無根基、無背景,只有滿腔熱血和晝夜努力的小人物。
《哪吒1》告訴我們,要打破偏見,我命由我不由天。即便是過去五年,我們印在了心底。
奇怪的是,即便我們信誓旦旦地宣稱已將偏見拋諸腦后,可一旦提及申公豹,可《哪吒2》陳塘關被滅心底那絲懷疑卻如幽靈般悄然浮現。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被定型的“反派臉”
還記得第一次見申公豹的時候,他的臉,看成是反派臉的典型,不帥氣,不正直,甚至還帶著幾分“邪魅”。
這種初始印象就像強力膠水,一旦粘上,很難輕易剝離,這或許就是人性。雖然我們一再告訴自己,人不可貌相,穿西裝不見得是好人,長得丑的不見得是壞人,但是,我們心底依舊會默認他人不好。
就像我們小時候看電影,壞人一出場,哪怕他還沒開始作惡,光憑那長相和神態,我們就認定他不是好人。申公豹也是如此,他早期的行為在我腦海里畫下了一幅負面畫像,后續哪怕有再多為他“洗白”的情節,這幅畫像的底色也難以徹底改變。
這就叫刻板印象,就像一個無形的“緊箍咒”,套在我對申公豹的認知上。即便我們理智上告訴自己,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帶著老眼光看人。
可當申公豹的名字蹦出來時,這個“緊箍咒”就會條件反射般地起作用,讓我們下意識地產生懷疑。就好比每次看到黑貓,有些人就會不自覺地聯想到不吉利,哪怕心里明白這并沒有科學依據。
二、認知“偷懶”的小把戲
人類的大腦就像個精明的“小管家”,能省事兒就省事兒。面對申公豹,我們的認知也會“偷懶”。每次遇到和申公豹相關的事兒,大腦才懶得重新去分析、判斷呢,直接就從記憶倉庫里調出那個“不靠譜、愛搗亂”的老版本。
尤其是看到申小豹告訴申公豹,父親被哪吒砍斷胳膊,自己也死在他懷中的時候,申公豹那憤怒、悲痛的樣子,任誰看到這一幕都會覺得大事不妙,申公豹要爆發了!
畫面一轉,陳塘關出事了,看到昔日家園變成一片廢墟,估計大家可能跟我一樣都猜申公豹是主謀。這種認知上的“便捷性啟發”,讓我們在面對申公豹時,不假思索地就啟動了懷疑模式,而不是耐心地去探究事情的全貌。
三、沖動的性格及脾氣
在電影中,申公豹的脾氣其實很沖動,雖然他很努力,很上進,然而,不受人喜歡的外表,不會表達自己的內心,猶如我們每一個普通人一樣,很容易被誤會。
相比于敖丙那帥氣的臉龐,申公豹確實很吃虧。再加上暴躁的性格,實在是很難讓人不懷疑他。不過,偏見這個東西,就是很難打破。大家怎么看?歡迎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