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近年來推出了多項輸入外勞計劃,并一再強調會以本地工人優先為基本原則。不過近日有眾多隸屬于香港工會聯合會的工會于紛紛表示,飲食業、運輸業以及物業管理行業均出現了外籍勞工取代本地工人的現象。有工會和議員呼吁設立“剎停”機制,以避免雇主解雇本地工人轉而雇傭外籍勞工,還有香港網友更是直呼被“搶飯碗”,引發熱議。
黃大仙區議員丘耀誠指出,政府雖然推出了多個輸入外勞計劃,但接到的一些個案顯示,雇主并非為了補充勞工缺口,而是解雇本地工人后聘請外籍勞工。他認為,政府在輸入外勞方面需要有一個停止機制。在飲食業方面,他舉例說,有的酒樓廚房原本聘請了一批本地廚師,但后來卻聘請了數十名外籍勞工。由于廚房實行師徒制,公司負責人要求本地師傅幫忙培訓外籍勞工,但本地師傅并不愿意,最終導致原本的本地廚師團隊被解雇。丘耀誠還指出,有的物業管理公司在聘請外籍勞工后,嫌棄本地保安動作慢,便要求60、70歲的員工“不用上班”。
勞雇員代表、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主席林偉江也表示,小巴行業同樣存在本地工人被外籍勞工替代工作崗位的情況。
香港工會聯合會會長吳秋北強調,外勞輸入政策一定要謹慎行事,因為外籍勞工的引入必然會對本地工人的薪金待遇造成沖擊。政府必須確保本地就業優先得到保障。
在建造業方面,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思杰透露,近年來建造業的工程量有所降低,導致工人們在過年前出現了欠薪的情況,許多工友未能收到應得的款項過年,情況“十分悲慘”。他在過年前與業界進行了接觸,了解到不少工友抱怨私人工程欠款6個月已成為常態,而政府工程雖然工資發放準時,但存在“收不足”的問題。周思杰指出,雖然付款保障條例已經通過,但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得以執行,他擔心如果資金鏈斷裂,二級承包商和三級承包商將無法維持下去。
此外,周思杰還提到,盡管在過去十多年里工傷數字有所下降,但近年來這一數字卻趨于平穩,顯示出在降低工傷方面遇到了瓶頸。工會分析認為,過去很多工傷死亡事件與地盤管理人員的意識有關,因此希望職業安全健康條例能夠加強對整個工地管理程序的監管。
對于這樣的問題,部分香港網友也跟帖表達意見,有人把不滿歸根于內地勞工,認為他們搶了香港人的“飯碗”,其中一條評論直言:“取締外勞才好,這些奸商本地工人都不請了。”另一條評論則更加尖銳地指出:“放任大批廉價勞動力入港,有這種結果也是必然。”
還有網友直接點名了一些不受歡迎的雇主,指責他們雇傭外籍勞工而剝削本地工人。有網友表示:“雇傭外勞,有沒有搞錯啊?香港本地人遲早提前退休。”
還有香港網友連帶香港引進的人才也責怪上了,認為:我們上市公司也是,內地專才周日都不休息的加班,卷得香港本地員工沒辦法生存!
大家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呢?歡迎留言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