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梧桐書院
文 | 孔令紹
孔子第七十六代孫
山東曲阜孔子研究院特聘教授
曲阜文化促進會主席
梧桐書院名譽院長
《高崗鳳凰 彥士搖籃:梧桐書院紀事》即將付梓,友人囑我作序,我不禁想起幾年前的情景。
我是孔子七十六代孫,出生于山東曲阜的一個書香世家,自幼崇尚文化。猶然記得,2019年初夏我接到了臨武三中王繼兵校長的電話,說縣里建了一個“梧桐書院”,邀請我去講學。
坐在開往湖南五嶺腹地的高鐵上,我激動不已。遙想當時人們一邊沉浸于經濟建設,一邊憧憬著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這個已經現代化的時代,展現給人們五彩斑斕圖景的同時,也把涉及思想道德、精神支柱等方面的困惑與危機推到人們面前。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成為橫亙在中華民族全面崛起前的“最后一公里”。而此時,臨武縣為了振興中華傳統文化,興建了梧桐書院,這讓我立馬想到此地必有高人!
沿著蜿蜒的山路,我一路觀賞山中的美景,一路暢想書院的模樣。剎那間,一處好氣派的古典建筑映入眼簾。它依山就勢,錯落有致,白墻黛瓦,飛檐聳翠,濃郁的湘南風格略帶徽派意蘊,典雅中彰顯著簡樸和大方,剛到這里,我就嗅到了清新的書香。
書院是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標志性符號,著名的書院有應天書院、岳麓書院、嵩陽書院、白鹿洞書院,這些書院的職能是什么?編書、出書、教書、育人。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在我看來應有三點:一是滲透于生產生活中鮮活的文化元素,二是運用這些文化元素凝結而成的文化經典,三是根植于民族成員內心的價值觀念、審美趨向和心理認同。通過深度挖掘梧桐書院歷史上的文化元素,進而精心打造梧桐書院現代的文化經典,重新塑造一個新的價值觀念、審美趨向和心理認同,這不正應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關于傳統文化以文化人的指示精神嗎?
在這里,王繼兵校長把一個人介紹給我,他說:“這就是建設書院的發起人?!蔽倚闹幸活?,這不就是我心里的那個人嗎?雷曉達,湖南省郴州市原分管教育的副市長,卻沒有丁點兒的“官氣”,他滿臉的樸實和睿智,給人毫無做作之感。
在山間的幽徑上,雷曉達先生如數家珍地講述著梧桐書院的過去和今天。梧桐書院起于漢,興于明,初為民間教育機構,稱“石龍庵”,明時改稱“龍回臺”。明嘉靖隆慶年間曾朝節、劉堯誨先后肆業于此,兩人操行端莊,持身清廉,為明代中興之重臣。書院曾以名人影響日甚,隆極一時。然而隨著歷史的演變,書院一度衰頹,幾至廢棄。
聽到這里,我有點兒五味雜陳:雷曉達先生退休后堅持投身教育,是否有點兒不合時宜?以前很多官員退休后,多辦企業、當顧問,他為什么要沉心來辦書院?
我禁不住問他:“為什么要潛心做文化?”
雷先生平靜地說:“《論語》上說,士不可不弘毅。任何一個時代的士人,都應當做到弘大剛毅,有所擔當?!?/p>
我頓感振聾發聵!小時候讀過的《三字經》上說:“曰士農,曰工商,此四民,國之良?!睔v朝歷代,都把“士”這個階層排在首位,因為這個階層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
不忘初心,方有始終。梧桐書院,定有偌大擔當作為。揣度著“崇學厚文,見賢思齊”的院訓,我想,梧桐書院在新時代“以文化人”的路上一定能夠走向遠方。
孔子七十六代孫孔令紹
2024年元月寫于孔子故里
■ 文章來源:國家圖書館出版社重大項目編輯室
供稿 | 張慧霞 編輯 | 王自晨
監制 | 張頎
審核 | 弘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