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企業司庫開年八講》2.5-2.12每晚19:00邀您鎖定直播。點擊下方圖片,可直達第3講直播間。
來源: 中國人民銀行
2025年2月6日,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等6部門聯合發布《關于規范供應鏈金融業務 引導供應鏈信息服務機構更好服務中小企業融資有關事宜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文件不僅講到了供應鏈票據,更是單獨一個章節對應收賬款電子憑證進行規范。
新規全文
關于規范供應鏈金融業務 引導供應鏈信息服務機構更好服務中小企業融資有關事宜的通知(征求意見稿)
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分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各監管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解放軍軍事法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生產建設兵團分院,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改革、商務、市場監管主管部門,地方金融管理局,征信中心 ,上海票據交易所,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國家開發銀行,各政策性銀行,各國有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各股份制商業銀行,各供應鏈核心企業,各供應鏈信息服務機構: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減少對中小企業資金擠占和賬款拖欠,優化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強化供應鏈金融規范,防控相關業務風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關于規范發展供應鏈金融 支持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循環和優化升級的意見》(銀發〔2020〕226號)、《關于推動動產和權利融資業務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銀保監發〔2022〕29號)等法律法規和文件精神,現就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規范發展供應鏈金融業務,促進供應鏈上下游互利共贏發展
(一)正確把握供應鏈金融內涵與方向。發展供應鏈金融應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服務實體經濟、服務社會民生、服務國家戰略為出發點,促進加速發展新質生產力,著力做好“五篇大文章”。以支持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為著力點,聚焦制造業等重點行業和關鍵領域,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以維護市場公平有序為立足點,促進降低產業鏈供應鏈整體融資成本,實現上下游企業互利共贏發展。
(二)鼓勵發展多樣化的供應鏈金融模式。鼓勵商業銀行加強自身能力建設,更多采取直接服務方式觸達供應鏈企業,提升應收賬款融資服務質效,積極探索供應鏈脫核模式,利用供應鏈“數據信用”和“物的信用”,支持供應鏈上中小企業開展信用貸款及訂單貸款、存貨貸款、倉單質押貸款等動產和權利質押融資業務。鼓勵商業銀行完善供應鏈票據業務管理制度、優化業務流程和系統功能,推動供應鏈票據擴大應用。研究推動經營主體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通過市場化、法治化方式試點供應鏈票據有限追索服務。引導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有序開展供應鏈票據資產證券化試點,拓寬票據融資渠道。
(三)促進供應鏈核心企業及時支付賬款。供應鏈核心企業應遵守《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等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及時支付中小企業款項,保障中小企業的合法權益,合理共擔供應鏈融資成本,不得利用優勢地位拖欠中小企業賬款或不當增加中小企業應收賬款,不得要求中小企業接受不合理的付款期限,不得強制中小企業接受各類非現金支付方式和利用非現金支付方式變相延長付款期限。
(四)堅持供應鏈信息服務機構本職定位。運營、管理供應鏈信息服務系統的供應鏈信息服務機構,要按照依法、誠信、自愿、公平、自律的原則,做好“四流合一”等供應鏈信息歸集、整合等信息服務工作,切實維護供應鏈金融各參與主體合法權益。供應鏈信息服務機構應回歸信息服務本源,未依法獲得許可不得開展支付結算、融資擔保或貸款保理等金融業務,不得直接或間接歸集資金,杜絕信息中介異化為信用中介,從事企業征信業務的應當依法辦理企業征信機構備案。
二、規范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管理,切實履行貸款管理主體責任
(五)完善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管理。商業銀行要建立健全基于供應鏈核心企業的貸款、債券、應付賬款等全口徑債務監測機制,認真審核核心企業的融資需求和資金用途,加強對核心企業生產經營、市場銷售、存貨周轉、貨款支付等經營狀況監控,及時跟蹤其信用評級、授信余額、資產質量等因素,對于出現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持續為負、預付賬款或應付賬款比例異常、嚴重信貸違約等情況的核心企業,嚴格控制風險敞口。要嚴防對核心企業多頭授信、過度授信以及利用供應鏈金融業務加劇上下游賬款拖欠。
(六)切實履行貸款管理主體責任。商業銀行要在建立健全貸款盡職免責機制基礎上,嚴格履行貸款調查、風險評估、授信管理、貸款資金監測等主體責任,加強核心風控環節管理,提高貸款風險管控能力,不得因業務合作降低風險管控標準,不得將貸前、貸中、貸后管理的關鍵環節外包,防范貸款管理“空心化”。貸款資金發放等關鍵環節要由商業銀行自主決策,指令由商業銀行發起,資金直接發放至借款人銀行賬戶,防范供應鏈信息服務機構截留、匯集、挪用,并嚴格落實金融管理部門對征信、支付和反洗錢等方面的要求。
(七)規范供應鏈金融業務合作管理。商業銀行與供應鏈信息服務機構開展營銷獲客、信息科技合作的,要遵循公平、公正、公開原則,及時簽訂合作協議并明確各方權責,定期評估合作供應鏈信息服務機構的經營情況、管理能力、服務質量等。對于供應鏈信息服務機構存在違法違規歸集貸款資金、設定不公平不合理合作條件、提供虛假客戶資料或數據信息、服務收費質價不符或者違反其他法律規定與自律規則等情況,商業銀行應當限制或者拒絕合作。商業銀行建設運營供應鏈信息服務系統,均限于自身開展業務使用,不得對外提供建設運營供應鏈信息服務系統的服務。
(八)強化供應鏈金融信息數據管理。商業銀行與供應鏈信息服務機構合作,要嚴格執行《民法典》《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和監管規定,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完整準確獲取身份驗證、貸前調查、風險評估和貸后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數據,并采取有效措施核實其真實性,在數據使用、加工、保管等方面加強對借款人信息的保護。商業銀行要定期對合作供應鏈信息服務機構進行信息安全評估,評估內容包括但不限于信息保護合規制度體系、監督機制、處理信息規范、安全防護措施等,相關評估費用應由商業銀行承擔。
三、規范應收賬款電子憑證業務,完善管理框架,防范業務風險
(九)本通知所稱應收賬款電子憑證,是指供應鏈核心企業等應收賬款債務人依據真實貿易關系,通過供應鏈信息服務系統向供應鏈鏈上企業等應收賬款債權人出具的,承諾按期支付相應款項的電子化記錄。 供應鏈信息服務系統,是指商業銀行、供應鏈核心企業或第三方公司等建設運營的,為應收賬款電子憑證等供應鏈金融業務或其他供應鏈管理活動提供信息服務和技術支撐的系統。供應鏈信息服務機構,是指負責運營、管理供應鏈信息服務系統并承擔相應經濟責任、法律責任的法人主體。
(十)應收賬款電子憑證的開立、轉讓應具備真實貿易背景,不得基于預付款開立。供應鏈信息服務機構應做好貿易背景材料的信息歸集。商業銀行提供應收賬款電子憑證融資服務,應當嚴格審查貿易背景材料,有效識別和防范虛構貿易背景套取銀行資金和無貿易背景的資金交易行為,同時應積極優化資金供給結構,優先支持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相關企業及中小企業融資,嚴禁借此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
(十一)應收賬款電子憑證付款期限原則上應在6個月以內,最長不超過1年。付款期限超過6個月的,商業銀行應對賬期合理性和行業結算慣例加強審查,審慎開展融資業務。
(十二)供應鏈信息服務機構為應收賬款電子憑證提供拆分轉讓功能的,應強化自律約束,對憑證轉讓層級、筆數進行合理管控,對異常的拆分轉讓行為及時進行風險核查和提示報告,防范供應鏈核心企業信用風險擴散外溢。商業銀行為拆分后的應收賬款電子憑證提供融資,應加強貿易背景審查,不得為債權債務關系不清晰的應收賬款電子憑證提供融資。
(十三)應收賬款電子憑證融資應在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進行擔保登記,當事人應按照動產和權利擔保統一登記有關制度,對登記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合法性負責。鼓勵推進應收賬款電子憑證融資業務擔保登記標準化,提升登記質效,促進供應鏈金融健康規范發展。
(十四)應收賬款電子憑證的資金清結算應通過商業銀行等具備相關業務資質的機構開展。供應鏈信息服務機構不得以自身賬戶作為應收賬款電子憑證業務的資金結算賬戶,不得占用、挪用相關資金。應收賬款電子憑證到期付款時,提供清結算服務的商業銀行等要采取必要措施核驗資金清分信息,并根據應收賬款電子憑證開立人(供應鏈核心企業)的支付指令或授權劃轉資金;供應鏈鏈上企業持有應收賬款電子憑證到期的,應將資金劃轉至持有應收賬款電子憑證的供應鏈鏈上企業賬戶;供應鏈鏈上企業申請保理融資的,應將資金劃轉至持有應收賬款電子憑證的融資機構賬戶;供應鏈鏈上企業申請質押融資的,應將資金按約定分別劃轉至供應鏈鏈上企業賬戶及融資機構賬戶。
(十五)供應鏈核心企業等應收賬款債務人到期未按約定付款,或存在發行債券違約、承兌票據持續逾期等情形的,供應鏈信息服務機構應及時停止為其新開立應收賬款電子憑證提供服務。
(十六)供應鏈核心企業不得利用優勢地位,強制供應鏈鏈上企業與特定融資方以高于合理市場利率的水平獲取融資服務,不得以應收賬款確權等名義對鏈上企業進行收費、獲取不當費用返還或者侵害鏈上企業合法權益。供應鏈信息服務機構提供應收賬款電子憑證相關服務,應合理制定服務收費標準,并將收費標準公示或與相關方進行協議約定,供應鏈信息服務收費和銀行融資利息要嚴格區分。
(十七)供應鏈信息服務機構應切實保障供應鏈信息服務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穩定性,保護用戶隱私和數據安全,準確、完整記錄并妥善保存相關信息,支撐應收賬款電子憑證業務安全、穩定開展,及時按要求向行業自律組織、上海票據交易所報送自律管理、業務統計監測等所需數據。
(十八)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等部門指導上海票據交易所組織應收賬款電子憑證業務信息歸集,開展統計監測分析,提供信息查詢服務,并與行業自律組織做好數據對接和信息共享。供應鏈信息服務機構、為應收賬款電子憑證提供融資或資金清結算服務的商業銀行應切實做好信息報送工作,并對報送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負責。
(十九)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等部門指導有關供應鏈金融行業自律組織對供應鏈信息服務機構和應收賬款電子憑證業務開展自律管理,研究制定自律管理規則,組織開展自律備案和風險監測,督促各業務參與主體合規審慎經營,強化供應鏈信息服務安全性、合規性評估。供應鏈信息服務機構遵循自愿原則加入行業自律組織。
(二十)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依照本通知及法定職責,對應收賬款電子憑證業務實施監督管理,并加強與最高人民法院、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國務院國資委、市場監管總局的政策協同和信息共享,共同強化對應收賬款電子憑證業務有關參與主體的政策指導。地方金融管理局依照本通知精神及相關職責,對商業保理公司參與應收賬款電子憑證業務實施監督管理。
(二十一)本通知自XXXX年XX月XX日起實施。關于應收賬款電子憑證業務的相關規定,自發布之日起設置兩年過渡期,過渡期內,各參與主體應積極做好業務整改,供應鏈信息服務機構可申請自律備案,過渡期后,各參與主體應嚴格按照通知要求加強業務規范。行業自律組織、金融基礎設施做好有關落實工作。國家開發銀行、政策性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企業集團財務公司、商業保理公司等開展相關業務,參照本通知執行。
新規起草說明
為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優化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強化供應鏈金融規范,防控相關業務風險,中國人民銀行會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等部門研究起草了《關于規范供應鏈金融業務 引導供應鏈信息服務機構更好服務中小企業融資有關事宜的通知》(簡稱《通知》)。現將有關情況說明如下:
一、《通知》起草背景
近年來,隨著供應鏈金融加快發展,一些金融機構、供應鏈核心企業和第三方公司等,通過搭建供應鏈信息服務系統,為各類供應鏈金融活動提供信息服務和技術支撐。其中,部分供應鏈核心企業通過供應鏈信息服務系統開立應收賬款電子憑證,用于供應鏈上企業應收賬款確權、結轉和融資,受到供應鏈企業歡迎,在提升中小企業收款保障及融資可得性、促進供應鏈金融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潛藏一些問題和風險,如相關業務開展情況處于監管盲區、核心企業存在信用過度擴張風險、供應鏈信息服務系統缺乏必要的設立標準和管理規范等。
為落實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關于全面加強金融監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等相關要求,同時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保障中小企業合法權益,中國人民銀行會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等部門,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聯合制定有關政策規范性文件,進一步明確供應鏈金融發展內涵方向,規范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管理,健全應收賬款電子憑證業務規范管理框架。
二、《通知》主要內容
《通知》共21條內容,主要包括:
(一)明確供應鏈金融發展內涵方向、保障中小企業權益
《通知》要求,發展供應鏈金融應以服務實體經濟、服務社會民生、服務國家戰略為出發點。商業銀行要發展多樣化的供應鏈金融模式,支持供應鏈上中小企業開展信用貸款及訂單貸款、存貨貸款、倉單質押貸款等動產和權利質押融資業務,推動供應鏈票據擴大應用。供應鏈核心企業要及時支付中小企業款項,不得利用優勢地位拖欠中小企業賬款,或不當增加中小企業應收賬款。供應鏈信息服務機構要堅持信息服務的本職定位,不得直接或間接歸集資金,未依法獲得許可不得開展金融業務,杜絕信息中介異化為信用中介。
(二)規范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管理、有效防范業務風險
《通知》要求,商業銀行一要完善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管理,嚴格控制核心企業風險敞口,嚴防對核心企業多頭授信、過度授信以及利用供應鏈金融業務加劇上下游賬款拖欠;二要嚴格履行貸款調查、風險評估、授信管理、貸款資金監測等主體責任,不得將關鍵管理環節外包;三要規范供應鏈金融業務合作管理,定期評估合作供應鏈信息服務機構情況等,對于存在違法違規歸集資金、提供虛假客戶資料或數據信息等情況的,應限制或拒絕合作;四要強化供應鏈金融信息數據管理,完整獲取身份驗證、貸前調查、風險評估和貸后管理所需信息數據,加強對借款人信息的保護。
(三)明確應收賬款電子憑證規范管理基本框架
一是強化貿易背景真實性管理。《通知》要求,應收賬款電子憑證的開立、轉讓應具備真實貿易背景。商業銀行開展相關融資業務應嚴格審核貿易背景材料,有效識別和防范套取銀行資金和無貿易背景的資金交易行為。供應鏈信息服務機構應對憑證轉讓層級、筆數進行合理管控,對異常的拆分轉讓行為及時進行風險核查和提示報告。
二是加強中小企業賬款及時支付。為加強中小企業付款保障,防止利用應收賬款拉長賬期,《通知》要求,應收賬款電子憑證付款期限原則上應在6個月以內,最長不超過1年。付款期限超過6個月的,商業銀行應對賬期合理性和行業結算慣例加強審查,審慎開展融資業務。
三是有效防范核心企業信用風險。《通知》要求,應收賬款電子憑證融資應在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進行擔保登記。應收賬款債務人到期未按約定付款,或存在發行債券違約、承兌票據持續逾期等情形的,供應鏈信息服務機構應及時停止為其新開立應收賬款電子憑證提供服務。建立有關業務信息歸集、查詢、風險監測等機制,便于各方有效掌握識別核心企業風險情況。
四是強化清結算業務資金安全。《通知》提出,應收賬款電子憑證的資金清結算應通過商業銀行等具備相關業務資質的機構開展,不得以供應鏈信息服務機構自身賬戶作為應收賬款電子憑證業務的資金結算賬戶,不得占用、挪用相關資金。商業銀行要采取必要措施核驗資金清分信息,并根據應收賬款電子憑證開立人的支付指令或授權劃轉資金。
五是建立多層次風險監測及管理體系。《通知》提出,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依照通知及法定職責,對應收賬款電子憑證業務實施監督管理,并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政策協同和信息共享,指導有關供應鏈金融行業自律組織即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對供應鏈信息服務機構和應收賬款電子憑證業務開展自律管理;指導上海票據交易所組織應收賬款電子憑證業務信息歸集,開展統計監測分析。
六是保障市場機構平穩過渡。《通知》提出,關于應收賬款電子憑證業務的相關規定,自發布之日起設置兩年過渡期。過渡期內,各參與主體應積極做好業務整改;過渡期后,各參與主體應嚴格按照通知要求加強業務規范。
在新質經濟發展背景下,央國企等企業要順應智能變革趨勢,以司庫建設為抓手,使其成為企業高質量經營的核心動能和基座,加快推進財務數智化轉型。
《2024—2025年中國司庫報告》以“數智化動能,共建中國式司庫”為主題,從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司庫、司庫體系建設和管理重點、未來司庫洞察和發展趨勢三個視角展開,全維度刻畫和勾勒中國式現代化司庫的發展全景。
《2024—2025年中國司庫報告》
(主報告+子報告)
點擊圖片,支持訂購/試讀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司庫報告通過收集、調研、訪談、對標,形成了多類型、多屬性、多規模、多階段的企業案例樣本庫,包括央企,國企,民企和上市公司等。此次,報告對標桿案例進行特別策劃、獨立成冊,即《標桿案例集》,進一步發揮司庫標桿引領,持續挖掘具有借鑒意義和典型價值的中國司庫建設樣本。通過綜合實踐、卓越司庫和智慧財務三個維度加以展開論述。
通過以上這幾個方面的內容,本次司庫報告精心打磨33萬字以上、123張數據圖表、63家企業案例和18家銀行案例,多視角、全方位展示中國企業司庫管理的發展視圖,共建中國式司庫。
訂購平臺,微信小程序:財資知識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