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正月十五,自2017年3月19日突發腦出血中風后,今年是我在嶺南過的第八個元宵節!氣象預報今年的元霄夜中國大地許多地方皆可看到少有的十五謝圓月。
此刻,已是皓月千里,彩燈高掛的元宵夜了。我似乎聽到嶺南先賢盛唐名相張九齡正在韶關懷遠樓吟誦“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此刻,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詩句,勾起了我的思鄉之情。我亦異客客居嶺南韶州,有妻子丶女兒等三代親人相伴身邊,今天還有鎏花康養院的一眾老人和醫護聚集在桂花園樓前廣場,同賞月共團圓,甚是高興。但也有些許節日的失落與遺憾。多年沒能回家鄉過元宵節參與送燈了。故鄉元宵佳節活動及送燈的往事情景歷歷在目,浮想聯翩……
在我老家豫南商城縣與安徽金寨湖北麻城接壤的鄂豫皖大別山區,有一個流傳已久沿習至今的漢民族民間正月十五"送燈"的習俗。
逢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戶戶都要去墳地給先祖和故人送燈,且神圣庒重,風雪無阻!是重要的元宵節日程儀式。
在這里,過正月十五才是過年的全部含義,更是重頭戲。而且歷來都認為十五比年還大,比過年還隆重還熱鬧。亦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燈"之說法。
在這里,過年大致有辦年丶過年丶拜年三段式。
進入臘月的"臘八”日,年味隨年而來,牽掛面,打年魚,殺年豬,腌臘貨…。人們見面必有一句問侯語是"年(意指年貨)辦齊了吧!"漸漸拉開了年節大幕。
“ 火”,在過年時是主角,年三十早上先貼"門對子",朝陽初升灑照大地,正如王安石詩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每家的火籠(圍坐烤火的地方當地人稱"火籠")里要燒一大堆樹兜子(樹根)火或木碳火,旁邊燉幾罐子肉咕嘟咕嘟熱氣騰騰,鍋灶堂里也添柴燒火,主婦忙著煎炒烹炸蒸準備著年飯菜。一派紅紅火火,給寒冷的除夕日增添了濃濃的暖意。
這里 ,大都在中午吃年飯,不像現今城市人是邊吃年夜飯邊看春晚。也有的姓氏沿習祖俗在雞沒叫狗不咬天未亮的凌辰或關門閉戶的掌燈入夜時吃年飯。原因是其祖上人的職業(在外做生意)性質而形成的。但都會遵循吃年飯的一些固定程式:吃飯前要先由一家之主在堂屋的"天地國親師位"中堂前的貢桌上擺三碗菜三杯酒祭祀先祖,燃香燒紙敲罄,說是把列祖列宗請回來吃年飯。然后才是一家人圍桌吃飯。一家人的坐位也是依照尊老長幼的規矩而行,家人去鍋里盛飯時都不會鏟動鍋巴,寓意著祈求來年豐收糧侖不見底,年飯鍋巴還會被存放起來,可以隨時掰一塊用來煎熬糊米茶水喝,開胃消積,能治病。
年飯后一家人圍坐在火籠邊吃瓜子和自制的麻葉金棍條等點心和糖果,喝凍米茶水,話去歲議來年,家長繼續著年飯桌上的話題發布新一年家庭種植養植發展規劃,女主人忙著包餃子或給家人特別是孩子們準備著初一出去拜年穿的新衣裳。其樂融融!
"燈”,是正月十五的主角,從正月初一就拉啟了新年的鬧元宵玩燈拜年序幕,同族或鄰居的人,組合結班敲鑼打鼓或有舞龍舞獅,花挑花傘,旱船等民間表演團隊隨同,串戶走村去給鄰村人和德高望重最年長者拜年。所到之處,主人皆有放炮迎送,煙茶相敬。親鄰間視為重禮拜年!除了這樣組團搭班的方式之外,更多的是各家各戶的家人分工出門拜年,先拜近親和長輩。約定俗成的是正月初二必須要新女婿給岳父岳母拜年,外甥給舅舅家拜年。正月十五前基本上把該去拜年的親戚都走到。有先去拜年的,也有拜還禮年的。拜年有宜早不宜遲之說,一個正月里十五以前為宜,一天里上午拜年最好,"拜年拜到初七八,一無煙二無茶"是戲侃拜年的順口溜,意思是拜年時間晚了后沒有什么好食物招待了。見面互致拜年的禮節可以到正月底甚至到二月都可以。
招待拜年人吃飯是正月里令家庭女主人最勞累又必須隨時的應有禮節。多以臘肉掛面糍粑一大碗(或米酒煮糍粑),客人可以吃完,也可以用筷子先客氣的挑出碗里的肉塊放別的碗。小孩子第一次到舅舅家拜年會在額頭正中點紅色印記,以示隆重和敬意,俗稱帶"照頭子”。外甥給娘舅拜新年,舅舅家還要贈紅包錢和臘雞腿印板子饃(用模具制做的米面點)還要給用紅紙包著裝有米的碗、筷和七彩絲線等,寓意吃穿不愁,長命百歲。也有的給孩子送衣服鞋帽,在那個物質貧乏不富裕的年代,已屬厚禮待重親了,給姐妹的孩子打發禮物彰顯的是姊妹親娘家情!
未成年的小孩年初一拜年到親鄰家都會給拜年人抓糖果花生或自做的糕點打賞,小孩子回來家時衣服口袋裝的滿滿的,喜形于色,向家人展示拜年收獲并可以共享!
在農村還沒有通電的年代。家庭照明用的是煤油燈,更早是植物油燈。十五這天晩飯后,家家戶戶的每個房間里都會點個油燈,門口掛上扎制并點亮的燈籠,甚至連家庭房子的拐彎處門檻旁也要放一盞燈。其原由是 吃年飯時把列祖列宗己請回來了,十五過了,先祖們還要回歸仙界,燈火通明就是為方便他們行走,并祈求保佑后輩人在新的一年順利平安!
從我孩童記事時起,至20歲離開家鄉就親歷目睹過這些習俗過程。即便是到外地工作了,在情感上還仍然覺得正月十五大似年,比年還重要,即便是已經回家過年的人也還會再回去過十五,若因故沒回老家過年,正月十五必定趕回去與家人大團圓。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必須參加送燈,祭奠祖先及故人,不能錯過人神相通每年一次的心靈聚會,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風調雨順!
據說送燈風俗從明代流傳至今,與明太祖朱元璋有關。朱元璋幼年家境貧寒,靠給人放牛扛活為生,母親死了,無力安葬,痛哭不已,鄉親們湊錢幫買了口薄棺,才把母親埋葬于雜草叢生的山坡上。朱元璋當上皇帝后的一年正月十五回到家鄉要去墳地祭母,可墳塋點點都被荒草掩蓋,分不清哪個是母親的墳,即令隨從衙役們清除所有墳頭荒草并給每個墳上點亮一盞燈,朱元璋跪立墳區中間,向四方叩首畢,只一盞燈還亮著,其他的燈都滅了,朱元璋認定這就是母親的墳,再叩拜后即擇日重新厚葬了母親。民間傳為神話,從此江淮地區民間流行了正月十五給祖墳送燈之風俗。
談送燈總忘不了元宵扎燈,現今社會發展了,單位掛宮燈,家庭有彩燈,兒童手持燈,電燈,激光燈,形態各異五花八門。但在我的少年時代農村元宵節玩的是自扎的燈籠。先用竹篾條扎出燈籠骨架,外面抹漿糊,粘上皮紙,(實際是白宣紙,也有的買普通的白色或彩色油光紙,依需要裁剪成塊),內有一燈籠托板用竹簽條連接上方燈籠出口可以提掛,托扳上可以固定放小蠟燭點亮,外紙上還用各色顏料畫出花鳥或寫上字,兔子燈,走馬燈居多,能工巧匠扎燈高手們最受歡迎,有錢的人家還會出錢請人給扎制,還有人把兔子燈等動物燈做成下帶木輪可以在地上拉動的燈籠,更是讓人羨慕!玩燈時候不小心或遇大風把燈弄歪倒臘燭點著了,燈籠瞬間化為灰燼,小孩子也會大哭一場。纏著大人們又要重新扎制。
每年的正月十三起,天一黑,小孩子們就興奮的開始試燈了,大塆子的小孩多,他們紛紛手持燈籠爭相炫耀。你追我趕,很是開心!
具體的給祖墳地和故人元宵節送燈基本都是一樣的程序模式:<1>做燈罩,用白紅黃藍各色紙先裁剪粘制成依據需要的若干個燈罩,<2>削燈簽,削好用于插在地上固定燈罩的竹<木>簽若干根。<3>依需要備齊小蠟燭和燃放的若干香紙炮杖。最早期的是土制這些物品,后來可以在供銷社購買到。
正月十五吃過中午飯后,家里的男主人就領著男丁兒孫根據墳地幾處和路程遠近,帶著物品和工具相繼v出發了,到達地點后先簡單清理一下墳前場地,固定好燈罩,依次點燃臘燭,焚香叩首放炮。又轉往另處。此時在公共同族祖墳處陸續有諸多送燈的人到達,天黑下來,多處呈現出燈若繁星,鞭炮<禮花>齊嗚,煙霧繚繞,人聲鼎沸的熱鬧景象。成為山鄉里一年一度的另樣如畫夜景。
老家有我的祖墳,有我的父母永安之地。此時此刻我總覺得心中缺少什么空落落的!只能心中默敬故先輩!
送燈的禁忌
十里不同俗,送燈也有一些禁忌。如:一,女兒不看娘家燈。女子出嫁后不能回媽家過十五,自然也不可參加送燈。但在婆家可以參加。這是與"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一脈相承,擔心姑娘帶走娘家財。
二,墳地送燈先拜鄰。有些祖墳地距離比較遠,但墳地周圍有的有陽宅,居住有人,送燈的人都會先去給人家拜年送禮,客套一番,主要意思是感謝對故祖的關照,而后才去墳地送燈。客氣的主人還會請送燈人吃飯喝茶。維護鄉鄰情誼。
三,新墳送客燈(也叫新燈)。如果親戚朋友或近鄰中在正月十五之前的一年內有人去世了,在正月十五這天要送"客燈”送紙錢。這個新是指給新故去的人送燈,不是指燈籠的新舊。主人家還必置酒菜款待答謝送燈人。
四,送燈途中若有孤墳(絕后的無主墳)要
給此墳送個燈。彰顯著同情弱者,關愛互助的情感風尚!
人類經歷了漫長的社會形態變革與實踐,產生積累了豐富的物質與精神財富,回首華夏民族,世代先民創造的有兩大類財富結晶,一是物質財富,看得見摸的著的,大至萬里古長城丶故宮丶頤和園和眾多的民族特色建筑,如客家土樓圍屋丶少數民族吊腳樓,龍門石窟,小至泥偶鞋墊香包,戲劇臉譜服飾,燦爛若星,數不勝數。一類是精神財富,雖看不見摸不著,但卻影響規范著人們的生產勞作丶衣食住行。如各地各民族形成的宗教信仰,婚喪嫁娶民俗,娛樂方式,故事傳說等,獨特各異丶多姿多彩,地處鄂豫皖交界的大別山地區,受中原文化丶楚文化丶吳越文化影響,形成了區域性的民居.耕作.風俗等生產生活物質和非物質個性文化特征。
比如在商城縣及整個信陽地區,人們對京劇豫劇黃梅戲花鼓戲都喜愛,同時也產生流傳出眾多地方戲曲音樂舞蹈如灶戲,嗨子戲,花鼓戲,皮影戲;火綾子舞,火輪子舞,花傘舞,花挑舞,花扇舞,荷燈舞,打六扇,板凳龍等特色濃郁民眾喜愛的地域性音樂舞蹈……
大別山區域的元宵節送燈習俗,也正是反映了這里的民眾節日信仰和精神情感,承載著年節不忘祖,銘記先人恩的心理寄托。當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民俗遺產范疇。
重視和搶救保護文化遺產是人類社會步入現代化階段才被逐步認識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英國人在上海就曾經有兩件事證明了他們對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態度。
一是花重金從上海棉紡廠買回兩臺淘汰了的織布機,這是英國工業革命時發明的織布機,后來英國進入現代化,在工業革命博物館居然找不到織布機實物(早已被淘汰銷毀),缺少重要的實物證據,所以他們從上海又買回來了自己的產物。
二是英國人趕在已近暮年的上海老碼頭工人還在世時,召集幾十人好吃好喝招待玩樂,然后擇機請老人們重唱碼頭勞動號子,英國人錄下回去了,待后來老碼頭工人全部謝世后,英國人宣布他們擁有世界苦力歌謠原始版本!
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大都是靠面面相授,口傳心記形成的技藝和記憶,人是傳承要素,有了人的活動才有了傳承的載體,科學保護與遵重自然傳承性才有生命力!一些民居和原有的民族風俗,一旦被強行改變人的存在原貌,便會加速消亡,一個民間藝人的離去,可能會使一項技藝絕跡,是不爭的亊實,但現代化社會里此種人為改變的狀況還在發生!
在鄂豫皖大別山區的幾個相鄰縣市曾經為爭奪《八月桂花遍地開》歌曲原源頭產地爭論不休,最終是商城縣以歷史記載的詳實資料佐證了此曲是由早年從老家商城縣赱出去參加革命的文化人王霽初,依據商城的民歌小調八段錦《小小鯉魚吖紅腮》改編而唱響神州大地的,平息了爭議,取得資源屬地所有權。也再次說明了注意收集整理保存這些民間遺產包括民俗項目的史料的重要性。
民間文化是距離老百姓最近的文化,保護文化遺產功在當代,利及子孫!把大別山區域的送燈民俗丶年節民俗丶記錄下來,給專家學者和后輩人留下一點歷史性文字記憶,正是本文的宗旨所在!是為結束語。
夜已深,月正圓
古人蘇東坡詩句代表了我此刻的心聲:"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祝福大家:元宵節快樂!
(廖永亮2025元宵節夜于嶺南韶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