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網沖浪,發現個賊有意思的現象:都江堰被網友吹得天花亂墜,說它是“古人智慧天花板”、“水利工程教科書”,是千年水利奇跡,造福無數百姓,仿佛是古往今來最完美的水利工程,這我也承認,都江堰確實牛。
可到了三峽大壩這兒,畫風突變,評論區簡直成了大型吐槽現場,“破壞生態”、"勞民傷財"甚至"誘發地震"這種離譜說法都冒出來了。甚至還把一些八竿子打不著的問題都怪到它頭上,這就讓我很納悶了,同樣是造福百姓的水利工程,待遇差距咋就比人和狗的差距還大?事實上,很多人不是無知就是壞!為了反對而反對!
歷史濾鏡下的都江堰
都江堰,那可是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老古董了。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成都平原就是個大型修羅場——旱的旱死,澇的澇死。李冰父子為了治理岷江水患,那是絞盡腦汁,最終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硬生生地在玉壘山鑿出了一個寶瓶口,把岷江的水引入了成都平原,解決了干旱的問題。又在江心筑起了魚嘴分水堤,把岷江一分為二,外江泄洪,內江灌溉,巧妙地實現了四六分水。還修建了飛沙堰,用來調節水量和排沙,確保了都江堰的長期穩定運行。修建了都江堰。這工程一建成,效果立竿見影,成都平原從此告別了水患的困擾,變成了富饒的“天府之國”。
從那以后,都江堰就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歷經無數次洪水的考驗,依然屹立不倒。都江堰還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勢,幾乎沒有破壞生態環境,這在古代水利工程中簡直是神一般的存在。而且,它沒有大壩,采用的是無壩引水的方式,據傳說,不保真,在抗日戰爭時期,還讓日軍的轟炸計劃落了空。因為日軍找不到大壩,無法實施轟炸,只能無功而返。
再加上時間的沉淀,都江堰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水利工程,它更像是一個歷史文化的象征,承載著無數人的情感和記憶。大家去參觀都江堰的時候,看到那古老的建筑、奔騰的江水,很容易就被它的歷史魅力所折服,自然而然就會對它贊不絕口。這就好比你看到一件傳承千年的藝術品,肯定會忍不住夸它精美絕倫。
另外,都江堰建成這么多年,它的好處大家都有目共睹,對當地的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且,這么多年過去了,它也沒有出現什么大的問題,所以大家對它的認可度非常高。就像一個老朋友,一直對你很好,從來沒出過岔子,你能不喜歡他、信任他嗎?
三峽大壩:現代工程的奇跡
說完了都江堰,再來說說三峽大壩。三峽大壩位于中國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鎮境內,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發電工程——三峽水電站的主體工程。它的修建,可是一項舉世矚目的偉大工程,凝聚了無數人的心血和智慧。
三峽大壩的修建,可不是一拍腦袋就決定的,而是經過了長達幾十年的論證和規劃。早在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就提出了在三峽建壩的設想。1994年才正式動工。這75年間光論證方案就改了12版,蘇聯專家來了又走,美國顧問團吵翻了天。從1994年正式動工興建,到2009年全部完工,歷時15年,光說個數據就嚇死人:混凝土用量1600萬立方米,相當于建了60座胡夫金字塔。
三峽大壩的作用,那也是相當巨大的。首先,它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防洪。長江中下游地區,一直是洪水災害的高發區,歷史上多次發生嚴重的洪災,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損失。三峽大壩建成后,有效地攔蓄了洪水,大大減輕了下游地區的防洪壓力。2020年長江流域暴雨,三峽水庫攔下5個洞庭湖的水量,把武漢的洪峰削掉40%。當時長江流域遭遇了罕見的大洪水,如果沒有三峽大壩的攔蓄,下游地區的洪水災害將不堪設想。
其次,三峽大壩還具有發電功能。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三峽電站年發電超1000億度,夠1億家庭用一年!這些電要是用煤發,得燒掉3000萬噸煤,排6億噸二氧化碳。說它是“霧霾克星”一點不夸張。更絕的是,電站一天掙2億電費,不到10年就能回本——這買賣,巴菲特看了都眼紅!
此外,三峽大壩還改善了長江的航運條件。以前船過三峽得雇纖夫拉,稍不留神就撞礁石。現在萬噸貨輪能從上海直飆重慶,運費省一半,時間砍三分之二。去年長江貨運量突破30億噸,頂10條京廣鐵路。沿江工廠老板們做夢都能笑醒。
三峽大壩為何被罵?背后的真相令人深思
既然三峽大壩有這么多的好處,那為什么還會被一群人罵呢?我看了看那些罵三峽大壩的言論,總結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破壞生態環境。有人說大壩攔了中華鱘洄游路線。但真相是:三峽建了4個魚道,每年人工繁殖放流幾十萬尾魚苗。去年長江禁漁后,江豚都開始“拖家帶口”逛三峽了。倒是某些鍵盤俠,一邊吃著三峽電烤的串,一邊罵大壩不環保。
二是移民問題。三峽大壩的修建,涉及到了大量的移民。為了給大壩讓路,一百多萬三峽人民離開了自己的家園,搬到了新的地方。這確實是一個巨大的犧牲。但我們也要看到,國家為了妥善安置移民,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為他們提供了住房、就業、教育等方面的保障。129萬搬遷群眾人均住房35㎡,90%住進電梯房,涪陵榨菜廠直接建在移民新村門口。大多數移民都在新的地方安居樂業,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是歷史因素和偏見。有些人就是喜歡崇古貶今,覺得古代的東西都是好的,現代的東西就不行。他們對三峽大壩的批評,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對現代工程的不信任和偏見。最討厭的是部分人存在偏見。有些人逢我國的東西就必反,只要是新中國做的事,就先持否定態度;還有一些人,是受到了一些不實言論的影響,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和判斷,就盲目跟風,人云亦云。根本不了解三峽大壩的實際情況,就隨便發表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論。
客觀看待:兩座大壩都是偉大的工程
都江堰和三峽大壩,一個是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一個是現代中國的世紀工程,但現實是都江堰活成了文化符號,游客看見飛沙堰排沙,自動腦補古人智慧;可到了三峽泄洪,有人就說是"破壞自然"。就像看古裝劇里騎馬覺得浪漫,現實里聞到馬糞味就罵街。時間這把美容刀,能把所有工程瑕疵都磨成歷史滄桑感。
我們不能因為一些不實言論,就否定三峽大壩的功績,也不能因為都江堰的古老,就盲目吹捧。有些人覺得古人都用"天人合一",現代工程就是"人定勝天"。實際上李冰父子鑿山時,沿岸百姓也罵過"勞民傷財"。都江堰的完美是人家長達千年的"售后服務"——唐宋元明清每個朝代都在加固維修。而且你看到的現在的都江堰,沒有發現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嗎?猜猜是什么時候修建的,那基本都是新中國后重新原址修建起來的,罵人都罵錯了!
都江堰建成都快2300年了,三峽才18歲。當年李冰父子面對的非議不會比現在少,只是罵聲都被歷史過濾掉了。說句大實話:沒有完美的工程,只有不斷進步的文明。三峽確實帶來了新問題,但咱們的應對措施也在升級——從最初的"建大壩"到現在的"長江大保護",治水理念早就不一樣了。
下次再看到"都江堰永遠滴神,三峽垃圾"的論調,建議直接甩數據:都江堰灌溉面積從古代的200萬畝漲到現在的1000多萬畝,靠的是70多次大改造;三峽每年減少碳排放1億噸,相當于種了30萬平方公里森林(比整個意大利還大)。真正的智慧,既要傳承古人的巧思,也要相信今人的擔當。畢竟,誰家祖上沒幾個被罵過的工程?大運河當年還被說成隋煬帝的罪證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