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里,難得的清閑,琢磨起了今年的訪村計劃。2025年是農歷蛇年,蛇年走訪的第一個村如果是帶有“蛇”字的村莊或許更有意義。
然而,蛇在農村實際生活中是一種極兇惡的存在。陰森恐怖的目光,尖刀般的毒牙,靈活敏捷的攻擊力,人一見到它,那是一種刻在基因里的不寒而栗。因此,使用“蛇”字的地名并不多,若要比起剛剛過去的“龍”,那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以龍為名的村莊比比皆是,而涉蛇的村名卻少之又少。
少,真少,平順縣目前的151個行政村中就沒有,如果擴大到2020年前的262個行政村也沒有,再細微到更小的自然莊,或許有,由于沒有仔細考證,就不知道了。
平順縣村名中盡管沒有帶“蛇”的,但是意思相近的卻有一個——蟒巖村。由于農村知識水平的原因,“蟒”巖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被簡化寫作為“虻”巖,直至現在,仍舊是處在混用階段,并且老百姓堅信“虻”和“蟒”就是一個意思。
在我們一般人的認知里,蟒是蛇生長到更大的一個階段,也即蛇大成蟒。平順縣蟒巖村的村名中直接以“蟒”為名,比蛇更大,也真是膽量十足。不過,蟒巖村雖貴為國家傳統村落保護名錄中的一員,卻因人口較少在2020年合并到了石城村。
正月初五,天氣不錯。那今年的訪村行動就從石城村的蟒巖開始吧。
蟒巖位于石城西北邊的黃花溝內。從石城去蟒巖,需要經過源頭村進入黃花溝,再經過龍門寺往前約一兩公里,在溝的東邊出現了第一條支溝,看似極狹小的溝口,那便是進入蟒巖村的通道。
初入狹,隨著窄窄的山溝蜿蜒曲折攀升,復行約一公里后,蟒巖村到了,相比起入口來說,豁然開朗倒是有一些,其實仍狹,溝底最平整的地方也不過十幾米的寬度。車子停在溝底,村子就在山溝里東西兩邊陡峭的山坡上。
下車,抬頭,一種壓迫感撲面而來。石頭,除了石頭還是石頭。石頭山,石頭路,石頭屋……蟒巖村就像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靜靜地臥在山溝之中,石頭山是他硬朗的骨骼,石頭路是他蜿蜒的血管,石頭屋則是他抵御歲月的鎧甲。一陣恍惚,是我穿越到了古代,還是這個村子穿越到了現在?整個村貌一如先民最初來時的光景,仿佛時間就從來沒有在這里經過。
這里最早曾是石城村的山地,當初有人來這里定居時,或為避亂,或為種田,并不集中。在山間,隨處你一家我一戶,因此留下了上碣、油坊巖、后岸、下溝、東岸、胡家洼、耿家濠等多個小地名。
清中期,胡姓的人家來到這里,居住在洼上的山洞里,開荒種田,留下了胡家洼的地名;一戶姓耿的人家從外地要飯來到這里的,暫居后又逃荒于外,那一塊就叫成了耿家濠。然后是岳家、馬家、陳家、趙家、石家、郝家和王家,陸陸續續遷來,慢慢形成了小小的村落。
在小村落西去半里路遠的山腰有兩個巖洞,其中較大一個上下分三層,高近12米,東西長40米,深有5米余。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這個巖洞的頂層住著一條巨蟒,十余丈長,水桶般粗細,不知吃了多少個來往行人,村民深受其害。勇敢的村民長期觀察巨蟒的生活習性,在它經常下山喝水的路上埋下了鍘刀,利刃朝上。巨蟒再一次經過時,被刀刃割開了腹部而死。據說,在巨蟒的肚子里剝出衣服紐扣就裝了滿滿一籮頭。
因巖洞,因蟒,小村落便叫成了蟒巖村,最初是石城村的一個自然莊。上世紀四十年代,為了加強抗日,蟒巖獨立設村,成立了黨支部以及村公所。
蟒巖地理條件特殊,急山陡水,沒有多少平地。建房是就地取材,形成了石頭墻石板頂的石房子。人們又用石頭壘起了高高的擋墻,盡量使院子大一點,擴大有限的生存空間。你家和我家之間,是石頭砌起的小路或條石鋪就的石階,上下左右互通。石房石階,在山坡上一層一層,錯落有致,排列有序,被外人戲稱為“小布達拉宮”,一點都不假。
許多人熱衷于“City Walk”,其實那是他沒有領略過在鄉村行走的好。漫步在蟒巖村中,若不是偶爾的一兩聲鳥兒鳴叫驚擾,你幾乎可以聽到云彩從藍天上飄過的聲音。
把亂七八糟的心思完全放空,把繃緊的肌肉和神經徹底放松,就在石徑間漫無目的的徜徉。如果感覺有點累了,那就干脆坐下來,閉目小憩,隨便哪一塊石頭石板都行。完全不必擔心灰土,石頭鋪就的小院,甚至石徑、石階,一切都被蟒巖人收拾得那么干凈,仿佛沒有染上一點塵埃。
清晨,第一縷陽光艱難地越過山頭,灑在蟒巖村石頭堆砌的屋頂上。屋內,主婦們早已起身,灶火正旺,鍋里煮著的玉米粥散發著質樸的香氣,裊裊炊煙緩緩升騰,與山間的薄霧交織在一起。男人們扛著鋤頭,踏著石板路走向田間,那堅毅的步伐仿佛在訴說著與這片貧瘠山地抗爭到底的決心。
蟒巖村石厚土薄,每一分田地都是在山間壘岸挑土,人造出來的。全村約60余戶,170余口人,耕地僅百十畝,人均僅約半畝山地。從山里刨食不容易,沒人不珍惜好環境。蟒巖人長期生活在這里,養成了干凈整潔、愛護自然的好習慣和吃苦耐勞、不畏艱險的優良品質。
憑著吃苦耐勞鍛煉出的好手藝,一兩百年的歷史中,蟒巖人開山壘石建房造地,改造自然,融入自然,保護自然,留下了一份珍貴的自然的人類遺產。2016年12月,蟒巖村順利通過國家驗收,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
關于蟒巖村進入國家級傳統村落保護名錄,民間還有一個小故事流傳。話說蟒巖村根本就沒有申報和準備國家級傳統村落的資料,驗收組的人員本來是去黃花村驗收,在黃花溝里走錯了路,誤打誤撞來到了蟒巖村。結果是上錯花轎嫁對郎,驗收組的人員徹底被蟒巖村的自然天成給征服了,遂決定,就它了。
當然不會有這么隨便的事情,只是從另外一個側面證明了蟒巖古村落的名至實歸。
2020年,蟒巖村與石城村合并,對外稱石城村。歷史上蟒巖就曾是石城村的自然莊,現在又回歸了歷史。蟒巖村民大多移居到了石城村的居民小區,老屋成了春種秋收時回來的暫居地。
蟒巖更靜了。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如果困了累了,蟒巖就是一處凈土,可以讓疲憊的心靈找到了棲息之所,我想,這便是它獨特的魅力所在吧。愿時光溫柔以待,讓這份美好永遠延續下去。
不信,你來試試。
小編微信:jdn0355,歡迎添加,探討晉東南地區有關問題,或添加關注本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