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5日至6日,本田與日產歷時僅兩個多月的合并談判正式宣告破裂。
這一曾被寄予厚望的“日本車企聯盟計劃”,最終因雙方在控制權、財務條件及戰略定位上的根本分歧而擱淺,預計年銷量超800萬輛的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也因此告吹。
網上關于兩者合并失敗的解讀有很多,大部分都是基于車企決策的宏觀層面。但是在我看來,技術、市場和產品的高度同質化,才是本田和日產沒有勇氣突破重重阻礙的關鍵原因。
隨著車市競爭的日趨白熱化,車企(科技企業)之間各種形式的聯盟也在悄然加速,比如大眾和小鵬、奧迪和華為。
不過上述兩組CP,都是前者強在傳統造車,后者強在智駕智艙,雙方的聯盟可以在技術層面實現優勢互補。
再來看本田和日產,同為車圈老炮兒,兩者的技能樹也大致相近。論混動,本田有i-MMD,日產有e-POWER;論駕駛輔助,本田有Honda SENSING,日產有ProPILOT;論新能源,除了日產的電池技術稍微拿得出手一點之外,其它的也乏善可陳。
假如兩者真的合并,i-MMD和e-POWER到底該舍棄誰?駕駛輔助系統又該保留誰?這些都是無法回避的問題。而電動車最需要的電池組件,沒準還是要找中國企業采購。
接著再來看市場分布,本田和日產也有諸多相似之處。根據2024年的數據,本田全球銷量380.7萬輛,其中美國市場占比近40%,中國市場占比超20%,日本市場占比近18%;而日產全球銷量334.9萬輛,其中美國市場占比30%左右,中國市場占比近21%,日本市場占比約12%。
相近的市場分布雖然能降低對消費者的教育成本,但是銷售渠道的重疊與整合也絕非易事。
在這方面,中國車企就顯得精明許多。比如上汽集團通過收購MG,憑借后者的英系血統,成功打開了海外市場。
2024年,MG全球交付突破70萬臺,其中歐洲市場銷售24萬臺,逆勢增長5%。而MG3與MG4組成的MG純電兩廂車“雙子星”月銷突破10000臺,MG3月銷量躋身西班牙、墨西哥等市場TOP3,并成功入選希臘年度車型。
最后再來看產品,本田和日產也大相徑庭,思域(參數丨圖片)和軒逸、雅閣和天籟、CR-V和奇駿,主力車型打得難舍難分。
就連豪華品牌方面,謳歌和英菲尼迪也都主攻美國市場,定位和價位接近。如果本田和日產真的合并,這些又是難解的選擇題。
再來看其它車企的整合案例,當初吉利上演了一出“蛇吞象”,通過收購沃爾沃補齊了自己在高端化方面的短板,同時也吸取了大量沃爾沃當時的先進技術。
后面出現的領克、極氪等,進一步劃分了集團內部的品牌梯度,進而搶占更多的細分市場。
高度同質化的技術、市場和產品,似乎從一開始就注定了本田和日產合并失敗的結局,不過我認為,這次合并失敗對于兩者來說,可能都是一件好事。
因為抱團取暖,也要取長補短,車企之間的整合就沒有“負負得正”的說法。當然,有消息傳出,日產汽車正尋求與美國科技企業的合作,這條路看著還有那么點希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