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開篇
2019年我大學畢業進入氣象出版社,在科普宣傳編輯室工作三個月后被調至辦公室做行政崗位,直至2024年再次回到科普宣傳編輯室。工作的調動并沒有影響我成為一名編輯,這幾年我一直利用業余時間看稿子(雖然拖拖拉拉),2023年通過了出版專業中級職稱考試,并順利申請了責任編輯資格。
《新中國地面氣象觀測儀器極簡史》是我重回編輯崗位出版的第一本書,也是第一本以第一責任編輯署名的圖書,對我的職業生涯來講是一個新的開篇。
在做書“100位編輯的年度之書”展上為
《新中國地面氣象觀測儀器極簡史》做的小展覽
調研
選題策劃開始,主任只是說了想做一本關于氣象觀測儀器的書,至于這本書什么樣,叫我通過調研找答案。2024年初,我跑了好幾個圖書館、書店,看別的科普書怎么做,也暗中觀察讀者們都會看什么書,看來看去,還是DK的書最吸引我。西單圖書大廈是我調研的最后一站,北京深冬的晚上,我躊躇滿志地在長安街上一邊騎車一邊想,我也要做一本和DK一樣的書,做我們氣象出版社自己的DK。
《新中國地面氣象觀測儀器極簡史》立體封
兩道難關
選題順利通過,作者也交了初稿。但是從排版開始就面臨問題,DK圖書出版公司多年來已經有了完善的出版方案,他們提供的視覺沖擊力是一般圖書不可比擬的。當時有兩道難關在我面前。第一道難關就是如何讓設計明白我的意思,那時候我的感受是“無力”。我知道我想要什么樣的書,但是這要請設計老師把我的想法轉換為實物,人與人之間思維方式本來就不一樣,要把抽象的東西變成現實更加困難。
第二道難關是探測儀器圖片質量較低,無法滿足出版需求,需要請作者重拍。有的照片是用手機隨手拍的,有的儀器已經退役,還是傻瓜相機拍攝的圖片資料。這不是作者不盡心,我們出版社的作者和大眾理解的作者不一樣,他們大多都是一線科研人員,兼職寫作,本身自己的工作就很忙,還得抽空修改稿件中出現的問題。
(此處插播一條我和另一本書作者打交道的故事,那位作者是我入行后接觸的第一位作者,始終保持著非常友好的聯系,如今他已經是某地氣象局局長,平時工作超忙,我就怕催他稿子,怎么催也要不回來。2024年中秋節晚上他終于改好了稿子,我說怎么這個點還看稿,他說今天他值班,只有這個時間有空。那天我望著天上的月亮,不知道這片月光下有多少和他一樣的氣象工作者堅守在一線,守護陰晴冷暖。)
這兩道難關的解決辦法很原始,就是把問題一點點列出來,請設計或作者老師去改。比如設計老師的配色我不滿意,那我就找色卡,列表請設計老師從里面選;對正文內容或圖片不滿意,就逐章把修改都一條條列出來,請作者老師完善。
當初調研完有多自信,面對困難時就有多焦慮,我寫修改意見的時候總是問自己“到底有沒有把問題說清楚,還能不能做出一本好書?”還好主任幫我一起和設計、作者溝通,才能順利闖關,畢竟如果就此停下腳步,肯定做不出書。
主任:手術前把照片審完給我
2024年初意外摔斷了韌帶,腿壞了,眼睛沒壞,稿子還是得在床上看完。上班的時候想在床上躺著,現在實現了部分想法——在床上工作。
住院時收到同事的慰問品
邵華是我們編輯室的主任,每一個新入室的編輯都是邵主任手把手教出來的,在生活上她也很關心我們。我住院了她著急,來之前特意把排好版的稿子傳給了我,然后帶了一兜子吃的去看我,臨走前囑咐我“手術前把照片審完給我”。
等我能拄著拐下地走了,正好稿子也差不多進入編輯加工階段,我開啟了每天上午去醫院康復訓練,下午去附近咖啡廳看稿的日子(家里的大床實在太舒服了)。
《新中國地面氣象觀測儀器極簡史》,自然繞不開歷史,為了確保歷史資料的正確性,我都逐條和“氣象科學知識服務平臺”一一核對,這個過程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這項勞心耗神的工作改變了我對自己坐不住的評價,事實是羊氈坐透,腿快好了,頸椎要不行了。在此提醒各位編輯同仁,要適度休息,多活動活動,書展上見面即可,就別相約骨科了。
偏心·100位編輯的年度之書
2024年底,出版業內一群編輯做的自媒體“做書”發布了征集100位編輯年度之書展品的通知,想著能一箭三雕增加圖書曝光量、總結自己2024年工作成果、獲得與讀者溝通的機會,我報名了第一本署名責編的《新中國地面氣象觀測儀器極簡史》并順利入選。
沒想到我在申報時寫的話被主辦方作為代表放在了留言板上,落款處我的名字前還掛上了“氣象出版社編輯”。這時,我才意識到這個展不僅展示了"我的年度之書”,還讓我第一次以“氣象出版社編輯”的身份進入讀者的視野!
留言本上的讀者留言
當時看了之后心中暗想要更加努力做書
做好人,出好書
2019年3月,我來氣象出版社面試,進門就看見了一樓大廳金色的六個字“做好人,出好書”。那時候我只是個還沒畢業的園林專業大學生,不了解氣象也不懂出版,也不知道這是氣象出版社社訓,但冥冥之中這六個字已經開始指引我“如何做編輯”,所以我在入職后給未來的自己寫了封信,信中提到“當一個給讀者看好書的編輯”。
每次站在大廳看著六個字的時候,我都感覺不是我在看社訓,是社訓在審視我,“言行舉止是否規范?出的書能不能稱得上好書?”
工作后,社里的前輩都說我是個好孩子,但我的書算是好書嗎?
這個答案在做書“偏心”展覽中首次得到回應。
“原來地面蒸發量是這樣測量的!”
這次展覽的物料,除了海報、介紹本書制作過程的說明、200張照片的相冊(我們如何篩選出書中照片)、給作者和讀者等人的信等,還特意為讀者們準備了留言本,我太渴望聽到讀者的聲音了。
開展一周后我去看了讀者的留言,“謝謝你們認真做書”“理工書籍也可以很酷,非常感謝你們的用心”“原來照片是這樣選的”,讀者告訴我,我的書得到了他們的認可。其中“原來地面蒸發量是這樣測量的!那一個區域一定時間的蒸發量估測計算是個好大的工程!”最觸動我??匆娏藛幔业臅屪x者了解了氣象工作者是如何觀測地面蒸發量的!我第一次得到了讀者的回應,傳播和普及氣象知識,我做到了!
謝謝你還做編輯
每次給書寫宣傳稿時總會把作者放到第一位,“這是某某院士的最新學術成果”“這是某某老師的科普圖書”,而在做書“偏心”展覽中,“氣象出版社”“劉天澤、邵華”,出版社和編輯的名字出現在了主辦方的致謝名單中,平時的幕后工作者被推到聚光燈下分享、展示、感謝,“謝謝你還做編輯”。
感謝我的作者,你們的作品讓大眾了解了氣象知識,也成就了我第一本署名責編的書。
感謝我的讀者,謝謝你們花時間看書,也希望今后可以繼續支持出版事業,我們也會持續“做好人,出好書”。
感謝我的同事,養傷期間在大家的關心和幫助下,我才能跌跌撞撞完成這本書,你們帶給我的溫暖將會繼續傳遞下去。
感謝做書團隊,在“偏心”上我第一次得到了回應:我是一個給讀者看好書的編輯,我對得起五年前我對自己的期望。謝謝你還做編輯,也謝謝你們給我答案。
尾聲
雖然工作了五年,但是因為不是專職編輯,所以這幾年出書很少,經驗積累不足,即使考下中級證成為責編也不能拍著胸脯說自己是個合格的編輯了,《新中國地面氣象觀測儀器極簡史》對我來講只是開端,后續的編輯生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24年,氣象出版社完成了外立面和一樓大廳的改造,外觀更漂亮了,大廳更敞亮了,但“做好人,出好書”依舊在靜靜地看著來來往往的每個人,仍然在問我,你夠好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