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于@白條不算空軍,宜興市人民政府,律臨,澎湃新聞。
陜西男子發現巨鯉尸體
2025年2月3日,IP地址為陜西的博主@白條不算空軍發布了一則短視頻,展示的是自己在釣魚時候的意外“收獲”,配文是:“錨山派遺留,今年路亞資源最慘淡的一年,又是錨又是炸,沒得玩了。”
視頻中可以看到一條體型巨大的鯉魚漂浮在水面上,它的體表沾滿了類似泥巴的東西,這些應該是水中的各種溶解的礦物質、有機物和懸浮顆粒。當物體長時間浸泡在水中時,這些雜質會逐漸沉積在物體表面。也可能是水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如細菌、藻類等、在物體表面附著并繁殖,形成生物膜。
無論是哪種原因導致的,都說明這條鯉魚死了有段時間了,博主也說臭得要命,顯然是內臟開始腐敗了。
最值得關注的是這條魚的腹部有個明顯的大錨鉤子,長得有個10幾厘米!讓人不由得懷疑這就是鯉魚的死因。也難怪博主會懷疑是錨魚的人搞的,畢竟普通的捕魚方式不會在魚的腹部留下這么大的鉤子。
大部分網友也都懷疑是錨魚人士導致的。
據說錨魚的形式很多,不少網友都懷疑這條鯉魚是死于可視化錨魚,并認為這條魚太大了,子線斷掉了導致魚逃走,可惜最終還是沒逃脫死亡的命運。
有網友表示比起錨魚,電魚造成的威脅更大更直接!這位IP地址為江蘇的網友表示:“路亞最慘淡的一年?我們手桿自從疫情過后,就沒好過!是都窮瘋了嗎?沒地方掙錢了嗎?這幾年電工搞得太狠了,我一個年假,釣到1條鯽魚,各種河里隔夜窩打了20斤得有了!我都已經懷疑人生了!而且我冬天還是傳統釣!我感覺電工過年電的更猛了,瘋狂造孽!”
也有網友思路比較清奇,他們惦記起了青魚石,表示這么大鯉魚的青魚石扣下來能值幾千!
青魚石位于青魚枕骨之下,緊鄰其咽喉部位。它是青魚為了更有效地壓碎螺螄、蚌類等硬殼食物,經過長期磨合與磨礪而形成的角質增生。這種增生質地異常堅硬,色澤多為黃嫩或橙黃,常被精心加工成各類飾品或工藝品,深受人們喜愛。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青魚石的名字中直接帶有“青魚”,但實際上并非僅青魚獨有。與青魚食性相似的其他鯉科魚類體內也可能存在這種結構。然而,由于鯉魚等魚類的體型較小及習性差異,其體內的這種結構通常尺寸不大,缺乏青魚石所特有的文玩價值和審美魅力。因此,在文玩收藏界,人們普遍更關注青魚體內的青魚石。
所以上面那個說值幾千的網友估計是亂說的,這種體型對鯉魚來說很大,但對青魚來說不過是“奶青”而已,青魚石估計沒多大,沒啥價值。
關于錨魚
錨魚是一種捕魚手段,會使用多鉤、粗線搭配大型錨鉤,通過迅猛拉扯魚線的方式,將鋒利的魚鉤深深刺入魚體,進而將魚類拽出水面。這一方法無需魚餌,完全依賴鉤子的鋒利度和力量。為了提高捕獲效率,錨魚者常常會裝備攝像頭、顯示屏等輔助設備。
那么,為何這種捕魚方式會廣受譴責呢?
首要原因在于,錨魚是一種極具破壞性的捕魚方式。錨鉤會無情地穿透魚體,造成魚類嚴重的身體傷害甚至直接導致其死亡。即便有幸逃脫,魚類也會因傷口感染而面臨生存困境。其次,錨魚往往針對的是中大型魚類,這些魚類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大量捕殺將嚴重破壞水體生態平衡,影響漁業資源的長期可持續性。此外,錨魚過程中漁具的丟失不僅可能導致水體污染,還可能對游泳者構成威脅。
同時,錨魚過程中需要大力揮動釣竿,這極易誤傷過路的行人或操作者自己,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非法錨魚行為還可能引發模仿效應,誤導公眾認知,破壞法治環境,產生不良的社會影響。
錨魚的合法性因地區而異,但是在多數情況下都屬于違法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及相關規定,錨魚工具已被列入禁用漁具名錄。在禁漁區、禁漁期或使用禁用工具進行捕撈,均屬于非法捕撈行為,可能面臨行政處罰甚至刑事處罰。
重慶市更是直接點名道姓將錨魚列為非法捕撈,使用多鉤、可視設備等工具都違反重慶的《漁業法》。
其他地區因為錨魚受到處罰的案例也非常多,隨便一查就有。
不止是我國,在美國部分州也是禁止錨魚,他們主要是認為其不人道且破壞生態。歐洲的一些國家也限制或禁止錨魚,以保護魚類資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