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紅毛衣
編織出三代家庭親緣的命運圖景
追本溯源,《六姊妹》原小說作者伊北生在淮南田家庵,《六姊妹》的故事框架正是由伊北在實際生活之中提煉出來的。
制作方也充分調動五感,尤其是視覺、味覺、觸覺,還原并呈現了安徽淮南上世紀60年代以來的社會和生活圖景。
首先就是在主角們的衣食住行方面下功夫。
視覺方面,何文氏(奚美娟 飾)帶著孫女何家麗(王墨瞳 飾)從揚州坐船到淮南田家庵。下船后,可見60年代淮南小城中人們普遍以青、灰色棉麻質感的服飾為主。
灰墻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標語,則是當時樸素而昂揚向上的時代氛圍的體現。
其次是味覺。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六姊妹》開篇花費不少的篇幅,聚焦在“吃什么”“怎么吃”“如何吃得好”上,生活氣息十足。
例如為了給劉美心(鄔君梅 飾)改善伙食,何常勝(劉鈞 飾)給其準備了小米粥、雞蛋補身體,偶爾才有的馓子、豆腐乳也能令一家人開心不已。
還有朱老大送給何家的肉票、何家麗不小心偷吃的油滋啦、何文氏送給鄰居的兩瓶牛奶,每一種食物都有著一段令人難忘的故事。
這些食物放在今天也許不起眼,但在那個年代里卻是尤為珍貴的,它們見證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也連接了人與人之間淳樸、濃厚的情感。
這些體現年代質感的舊建筑、老物件,反映了那個年代物質的相對貧乏。
在當時,買肉要有肉票,冬天里多給家里添置一雙手套,一條圍巾,一件毛衣,都需要每年定時定量的線票。劇中,何家麗拆了自己唯一的一件紅毛衣,托好友張秋芳(宋伊人 飾)給媽媽做了雙手套,并謊稱是爸爸送的禮物,瞬間緩解了夫妻倆的芥蒂。最終,紅毛衣又被何父修復之后返還到了何家麗手中。
不僅如此,何家麗親手織的紅圍巾,也成為了家麗和為民(高至霆 飾)兩人懵懂愛情的紀念。
這樣充滿戲劇化又貼近生活的暖心情節,可以讓60后和00后同時心生觸動。父母輩的奮斗歷程和親情、愛情故事,能夠與現代人的生活與觀念遙相呼應。一件紅毛衣所代表的,是一份難以用金錢來衡量的沉甸甸的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