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共黨員的身份是不公開的,除了黨組織中的同志以外,其他群眾并不知道誰是共產黨員。隨著人民解放戰爭的腳步日益加快,黨組織的不斷發展壯大,黨員人數的增多,公開黨支部,保持黨和群眾的密切聯系,接受群眾監督,被黨提上了議事日程。
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公開建立黨的組織始于1948年春。1948年4月24日,吉林省委組織部發出《關于加強建黨的指示》,指出:根據最近東北局的建黨方針和任務,根據地和較鞏固的老區,黨員和支部必須從秘密到公開,使黨和群眾保持更密切的聯系,使黨員能夠得到群眾公開監督、批評和審查。黨從秘密轉到公開,首先要選擇群眾基礎好,領導強的區村作為試點,取得經驗、逐步推廣,以避免簡單化,強迫命令,形式主義的做法。此后,在吉林省各地先后開始公開建黨。
吉林市的公開建黨工作始于1948年冬。1948年11月1日,吉林市委作出《關于職工運動的指示》,其中規定的第六項任務就是“建黨的準備工作”。1949年1月,吉林市委發出《關于建黨工作指示》,指出要認真貫徹省委審慎的、積極的、公開的建黨方針,建立一個以工人貧雇農為基礎的、群眾性的、統一的、集中的、戰斗的黨。1949年8月,吉林市委召集4個國公營大型企業黨總支書記、支部書記、組織委員聯席會議,根據東北局組織部發出的《關于在工廠礦山中建黨的通知》指示精神,總結上半年工廠建黨工作,研究部署今后4個月的建黨工作。
據統計,從1949年1月至8月,全市工人黨員由94人增加到293人,企業中的黨組織由8個支部增加到10個總支和18個支部。盡管如此,工人隊伍中的黨員比例還是很低。會議糾正了過去企業建黨工作中的關門主義傾向,要求積極發展工人黨員。
1949年8月24日,吉林市委討論公開建黨的問題(當時全市已有黨員 825人),強調在工人、農民中建黨,要求在工礦企業和行政村里建立黨支部。鑒于吉林市解放以來,機關、工廠、企業、事業單位中積極分子大量涌現,群眾的覺悟程度與組織性程度都比解放前有很大提高,黨的組織有較快的發展,公開黨的時機基本成熟。
吉林市委于9月23日作出《關于公開黨支部的決定》,決定分三個步驟公開建黨:第一步,首先在黨內進行公開黨的教育,說明公開黨的條件和意義,強調自我批評作風的重要性,清除對公開黨的各種疑慮;第二步,在群眾中進行充分的思想醞釀,說明黨的性質、宗旨、任務及黨員條件,說明群眾有監督黨的義務;第三步,召開以支部為主體的群眾會議,宣布黨員名單,公布其黨內職務,支部同志要做誠懇的檢討,發揚民主,聽取批評,凡屬正確的意見均需虛心接受,不正確的意見亦需適當解釋與說明。
《決定》要求,公開黨支部的工作應與生產運動相結合。要求積極審慎地發展黨員,特別是工人黨員,進一步加強黨在工廠中的堡壘作用。《決定》強調:黨支部的公開不只是形式,而是為了廣泛地與群眾聯系,鞭策黨員,團結群眾,充分發揮其積極性與創造性,提高工作效率,保證更好地完成經濟建設任務。市委要求所屬支部首先要做好黨員和黨外群眾的思想工作,以保證順利過渡。
吉林市的公開黨支部工作,采取按部門分階段的方式進行。首先,于1949年10月上旬公開人數較多、領導較強的國省營較大工廠,如化學、亞麻、火柴廠等企業;其次,于10月下旬公開市直機關和公營中小企業;再次,于11月上旬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個別發展的基礎上,公開學校黨總支;最后,要求郊區農村支部根據當地的工作基礎、區領導的強弱,于半年內達到公開。
這時期,在城市黨組織迅速發展的同時,城郊的黨組織也有了很大發展。1948年10月,首先從白山區紅旗村開始,秘密進行發展黨員工作。到1949年3月,白山區的紅旗、白山村,江南區的勝利、平安村,江北區的棋盤街,興隆區的七家子、沙河子等村都發展了黨員。到年底,全市已有黨支部 91個,黨員1703名。
在1949年9月27日召開的建國前吉林市第一次黨代會上,討論通過了《關于公開黨支部的決定》,批判了對公開黨支部的各種不正確的認識,從而使黨支部的公開得以順利進行。中國共產黨用實際行動贏得了群眾的信賴,擴大了影響,鞏固了地位,為新中國的成立,為實現順利過渡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本文選自中共吉林市委黨史研究室所著《江城黨史一百年》,原標題《吉林市的公開建黨》
特別鳴謝楊偉剛先生對吉林烏拉永昌源的信任與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