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媽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少家長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為孩子付出了一切,可孩子卻不領情,親子關系變得緊張又迷茫。
其實,與其陷入這種困境,不如嘗試轉變方式,別老和孩子吵架,多給予他們情緒價值,這往往比單純付出更有效。
1、理解接納,讓孩子打開心扉
鄰居家的曉妍,上小學五年級,性格原本開朗,但最近卻變得沉默寡言。
父母工作忙,平時對她關心多體現在物質上,新衣服、高級玩具不斷,可孩子并不開心。一次,曉妍考試失利,心情低落,回家想和媽媽傾訴,可媽媽一聽成績就急了,開始數落她不努力。曉妍心里委屈,從此不再輕易和媽媽分享心事。
如果曉妍媽媽能換種做法,先給孩子一個擁抱,輕聲說:“寶貝,這次沒考好,你是不是很難過呀?沒關系,咱們一起找找原因。”
這樣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曉妍感受到媽媽的關心不是只看重成績,而是在乎她的感受,自然會慢慢打開心扉,愿意和媽媽分享更多。
孩子在成長中會遇到各種煩惱,父母的接納就是他們情緒的避風港。
2、積極鼓勵,激發孩子潛能
同事老張的兒子小宇,從小對繪畫展現出濃厚興趣,經常拿著自己的涂鴉作品給爸爸看。
一開始,老張覺得孩子只是瞎畫,沒什么值得表揚。直到有一次,幼兒園老師夸小宇畫得好,有想象力,老張這才意識到孩子的熱情需要呵護。
從那以后,老張只要看到小宇畫畫,就會認真欣賞,指出畫里有意思的地方,還會把小宇的作品貼在家里顯眼位置。
小宇受到鼓勵,越畫越起勁,參加學校的繪畫比賽還拿了獎。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積極的鼓勵就像催化劑,能讓孩子發揮出更大潛能,在自信中成長。
3、耐心陪伴,傳遞溫暖情感
朋友莉莉,因為工作繁忙,經常把女兒萌萌交給爺爺奶奶帶。
萌萌六歲生日時,莉莉想補償孩子,買了昂貴的禮物,可萌萌接過禮物只是淡淡地“嗯”了一聲。莉莉很失落,意識到自己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
后來,莉莉每周都會抽出一天時間,專門陪萌萌。她們一起去公園放風箏、去圖書館聽故事,這一天,萌萌特別開心,緊緊摟著莉莉的脖子說:“媽媽,今天真開心,我好愛你。”
耐心的陪伴,讓孩子真切體會到父母的關懷,這種溫暖的情感傳遞,是任何物質付出都無法替代的。
養育孩子不是簡單的物質堆砌,孩子內心渴望的是情緒上的滋養。
當我們給予理解、鼓勵與陪伴,傳遞出滿滿的情緒價值,孩子會在愛的氛圍中茁壯成長,親子關系也會愈發親密。
讓我們從現在起,用心去感受孩子的情緒需求,用愛為他們的成長之路點亮一盞明燈吧。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我是@婷媽alan,國家認證育嬰師、家庭教育講師,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兒經驗,歡迎關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