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的春天,對于18歲的楊秀娟來說,是命運的一次重大轉折。她出生成長在天津那個繁華喧囂的大都市,卻要奔赴千里之外的內蒙古五原縣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火車一路呼嘯,窗外的景色從林立的高樓逐漸變成廣袤無垠的田野,楊秀娟的心情也隨著這變化,從起初的忐忑不安,慢慢被對未知的好奇與期待所填滿。
圖片來源網絡
內蒙古五原縣地處河套平原,黃河蜿蜒而過,滋養著這片肥沃的土地。楊秀娟他們十二名天津知青被分配到了一個叫趙家圪旦的小村莊,這里的一切對她來說都是那么陌生。土坯房、簡陋的農具、樸實憨厚的村民,與她在天津的生活形成了天壤之別。但楊秀娟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兒,她很快就投入到了農村的勞動生活中。
每天天還沒亮,楊秀娟就跟著社員們下田勞作。挑糞、播種、鋤草、收割,每一項農活都不輕松。夏日的陽光熾熱得像要把人烤化,汗水濕透了她的衣衫,手上也磨出了水泡,她都咬牙堅持著,從不叫苦叫累,也從不抱怨。村里的大娘嬸子們看著這個瘦弱卻堅韌的姑娘,既心疼又敬佩,時常會給她送一些好吃的,有時端來一碗熱氣騰騰的熱湯面,有時給她送來兩個煮雞蛋。
在這些質樸的老鄉中,有一個叫趙玉柱的年輕后生,格外引人注目。趙玉柱身材高大魁梧,濃眉大眼,笑起來眼睛就瞇成了一條縫,透著一股憨厚勁兒。他是隊里的勞動能手,干起農活來又快又好。楊秀娟剛來插隊落戶時,對各種農活還一知半解的時候,趙玉柱總是耐心地給予指導、幫助和照顧。從如何正確地使用鋤頭,到怎樣辨別莊稼的病蟲害,他都毫無保留地教給楊秀娟。
一次在鋤地的時候,楊秀娟不小心被腳下的壟溝絆倒,整個人向前撲了出去,膝蓋和手掌都擦破了皮,鮮血直流。趙玉柱見狀,立刻放下手中的鋤頭,幾步跑過來,小心翼翼地扶起楊秀娟,帶她回到村里的衛生室。一路上,他不停地安慰著楊秀娟,那關切的眼神讓楊秀娟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從那以后,趙玉柱對楊秀娟更加照顧了,在勞動中總是默默地幫她分擔一些重活。
漸漸地,楊秀娟和趙玉柱之間的感情悄然發生了變化。勞作之余,他們會一起漫步在田間小道,看著夕陽的余暉灑在廣袤的田野上,分享著彼此的心事和夢想。趙玉柱會給楊秀娟講村里的趣事,講這片土地上的古老傳說;楊秀娟則會給趙玉柱講天津的繁華,講她看過的那些書和電影。盡管他們成長的環境截然不同,但兩顆心卻漸漸靠攏。
然而,他們的感情并不是一帆風順的。
因為楊秀娟經常和趙玉柱在一起,村子里漸漸也就有了閑話,說趙玉柱和人家天津來的女知青談戀愛了,還有人說看到趙玉柱和楊秀娟在河套里親嘴了。因為這事,大隊民兵連長還跑到趙玉柱家警告趙玉柱,說要是敢和人家女知青狗扯羊皮,小心綁到公社去挨批斗。
擔心民兵連長找趙玉柱的麻煩,楊秀娟就去找民兵連長,她說她是自愿和趙玉柱戀愛的,不是趙玉柱強迫的。
楊秀娟的父母得知女兒和一個農村小伙子戀愛后,堅決反對。在他們看來,楊秀娟只是來農村插隊鍛煉的,遲早是要回到天津的,和一個農民結婚,就意味著楊秀娟要永遠留在這個貧窮落后的地方了,這是他們無法接受的。父母不斷地給楊秀娟寫信,苦口婆心地勸她放棄這段感情,還說盡量想辦法托人給她開具醫院的診斷證明,爭取讓她辦理病退手續回天津。
這個時候,村里也有一些閑言碎語。有人說楊秀娟是大城市來的姑娘,遲早會走,趙玉柱和她不會有結果;也有人說楊秀娟和趙玉柱不般配,一個是有文化的知青,一個是土生土長的農民,黃鼠狼和天鵝是不能生活在一起的。
圖片來源網絡
面對這樣的風言風雨,他們并沒有被這些困難打倒。楊秀娟深知自己對趙玉柱的感情是真摯而深厚的,她不想因為父母的反對和外界的壓力放棄這段感情。她給父母寫了一封長長的信,在信中,她詳細地講述了自己在農村的生活,講述了趙玉柱的善良、勤勞和對她的關愛。她告訴父母,自己是發自內心地喜歡趙玉柱的,她愿意和趙玉柱一起生活一輩子。
與此同時,趙玉柱也在努力地證明自己。他更加勤奮地勞動,隊里的農活一天都不耽擱,還利用早晚不出工勞動的時間開墾自留地,鄉親們誰家有啥困難,他都會熱情相助。他用自己的行動贏得了鄉情們的認可和尊重,那些曾經的閑言碎語也漸漸消失了。
1975年冬天,楊秀娟頂著父母和同學們強烈反對的巨大壓力,毅然決然地和趙玉柱領取了結婚證,她成了第一個和當地農民結婚的天津知青。沒有華麗的服飾,沒有豐盛的宴席,但他們的臉上卻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村里的鄉親們紛紛前來祝賀,大家圍坐在一起,吃著香甜的糖果,分享著這對新人的喜悅。
婚后,楊秀娟和趙玉柱過上了平凡而又溫馨的生活。他們一起參加生產勞動,一起耕種家里的自留地,日子雖然清苦,但卻充滿了樂趣。楊秀娟利用自己的知識,在村里辦起了一個小小的夜校,教孩子們讀書識字。農閑的時候,她還會組織年輕社員們排演一些小節目,豐富大家的文化生活。趙玉柱則在農忙之余,跟著村里的手藝人學習木工手藝,漸漸地,他的木工活在村里小有名氣,也有了一點額外的收入。
隨著時間的推移,楊秀娟和趙玉柱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的出生給這個小家庭帶來了更多的歡樂和希望。楊秀娟一邊照顧孩子,一邊繼續著自己的義務教育事業;趙玉柱則更加勤勞,農閑時節就利用自己的木工手藝去掙一點外快,貼補家用。
歲月匆匆,轉眼間,知青返城的浪潮席卷而來。許多知青都陸續回到了城里,開始了新的生活。楊秀娟也面臨著這個艱難的抉擇。是帶著孩子回到天津,還是繼續留在這片她已經深深眷戀的土地上?
經過慎重考慮,楊秀娟決定留下來。在她心里,五原縣已經是她的第二故鄉,這里有她深愛的丈夫和孩子,有她熟悉的鄉親們,有她奮斗過的足跡。她知道,回到天津可能會有更好的物質生活,但她也清楚,自己在這里擁有的是一份真摯的感情和一個溫暖的家,這些是金錢和物質無法替代的。
趙玉柱看著楊秀娟堅定的眼神,心中滿是感動。他緊緊地握住楊秀娟的手,說:“秀娟,謝謝你愿意留下來陪我,以后的日子,咱們一起好好過,我不會讓你失望的。”
就這樣,楊秀娟和趙玉柱在五原縣扎根下來,他們一起經歷了生活的風風雨雨,見證著這片土地的變遷。
圖片來源網絡
1982年春天,楊秀娟享受了知青待遇,她被招工到公社郵電所工作,轉成了非農戶口,也能月月掙工資了。時隔一年,趙玉柱也享受了知青家屬待遇,他被招工到公社糧站當了工人,也轉成了非農業戶口。這樣的結果,趙玉柱想都沒敢想過,楊秀娟也很滿意,很知足。
多年以后,當他們的孩子長大成人,考上了大學,走出這片土地去追尋自己的夢想了。兩個孩子替自己圓了大學夢,楊秀娟心里特別高興,特別欣慰。
楊秀娟和趙玉柱退休后,依然回到趙家圪旦,守望著這片他們深愛的土地,延續著他們美好的生活。他們的愛情故事,也在村里傳為佳話,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愛情和幸福,無論面對怎樣的困難和挑戰,都要堅守內心的那份信念。
作者:草根作家(感謝文友張津衛老師提供素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