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縣古稱容州,曾是嶺南“五管”之一,地處廣西玉林市東部。容縣總面積2257.39平方千米,現下轄15個鎮,政府駐地容州鎮,戶籍人口88.02萬(2023),常住人口65.76萬人。容縣廣西最大的僑鄉,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共150多萬人。
容縣自古地杰人靈,人才輩出,尤其是民國時期,涌現了眾多軍政人物以及人文社科界名人。
一、民國將軍(93位):
以上照片拍攝于容縣博物館
據目前統計,民國時期容縣涌現了93位國民政府授銜的將軍,平均每萬人就有三位將軍,為全國第一將軍縣,其中:
(一)上將:8人
1、羅奇 (1903.8——1975.11) , 字振西,號掄馨。容縣十里鄉大鵬村人。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畢業于廣州工程學校、廣州法政大學法科、黃埔軍校一期。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軍長、副總司令??谷諔馉幤陂g,參加長城抗戰、武漢保衛戰、長沙會戰、長衡會戰等對日戰役。1948年9月任北平警備總司令部副總司令,授陸軍中將。1949年2月調任京滬杭警備副總司令,9月晉升國民軍陸軍副總司令,連任16年。獲得“自由獨立勛章”的首位中國軍人。
2、韋云淞(1890-1953)原名來棟,號世棟,容縣松山鎮儒地村人??谷諏㈩I,國民軍陸軍中將加上將銜。幼時家庭貧困,少年時身懷8文銅錢,從容縣步行800余里至桂林報考軍校。1913年后回廣西,歷任營長、團長、旅長、師長、副軍長、軍長、第十六集團軍副總司令(1939.11.1-1944.11)等職。
3、黃旭初(1892-1975年),容縣楊村鎮東華村人。桂系軍閥,新桂系四巨頭之一。先后入廣西陸軍速成學校、北京陸軍大學,畢業后赴日本留學。
1926年,所部編入國民革命軍,歷任旅長、師長、副軍長、第15軍軍長,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加上將銜。1931-1949年,任廣西省長。其任職廣西期間,將廣西建設成為聞名全國的“模范省”。1949年,兼任桂林綏靖公署副主任、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
4、夏威(1893.3.2-1975)容縣松山鎮沙田圩大中村人,字煦蒼。保定軍校三期畢業。桂系將領,北伐名將,國民軍陸軍中將加上將銜。1939年任第十六集團軍總司令。1947年9月任安徽省第八綏靖區司令官,次年9月接任安徽省主席。1949年1月兼任第十兵團司令官,3月辭省主席職,改任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至12月)。
5、葉琪(1893-1935.7.8)字翠微,容縣容州鎮大明村人。保定軍校第二期騎兵科畢業。北伐名將,國民軍陸軍中將加上將銜。北伐中最先攻入北京城的將軍。1927年后曾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五軍副軍長、第十八軍軍長、第十二軍軍長、第九路軍(后仍稱第四集團軍)總參謀長等職。
6、黃紹竑(1895.12.1-1966.8.31)字季寬,容縣黎村鎮珊萃村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新桂系三巨頭之一,國民革命軍中將加上將銜。以政治謀略見長,歷任第7軍黨代表,15軍軍長,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還曾先后任廣西省(1925.9-1930)、浙江省(1934.10-1936.11,1937.12-1946年春)、湖北省主席(1936.11-1937.7),內政部長(1931-1933年春)、軍委第一部長(1937.7-1937.10)監察院副院長(1947.4-1948,副國級)、政務院政務委員(1949-1954,副國級)等要職。
7、何柱國(1897.8-1985.9),別號鑄弋,容縣楊梅鎮成美村人。 畢業于廣東陸軍小學、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抗日將領,國民軍陸軍中將加上將銜。九一八事變后,率部抗日——“打響長城抗戰第一槍”,歷任第57軍軍長、第二騎兵軍軍長、第二軍團軍團長等職。1941年4月6日任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1945年1月5日任第十戰區副司令長官兼臨泉指揮所主任。抗日戰爭勝利后,任東北行轅參謀長,因雙目突然失明未就職。
8、甘麗初(1901―1950)字日如,容縣容廂鄉大欖村人。黃埔軍校一期畢業??谷諏㈩I,國民軍陸軍中將,被國民政府追贈上將銜。1928年后,任第九師旅長、師長。全面抗戰后,參加徐州抗日大會戰、昆侖關戰役、遠征緬甸等抗日戰役。1943年后任第十六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九十三軍軍長、第二方面軍參謀長等職。解放戰爭中,其負隅頑抗,1950年在大瑤山一帶被解放軍擊斃。
(二)中將:17人
1、馬曉軍(1881—1959.2.23)字翰東,容縣松山鎮慈堂村人。國民軍陸軍中將。留學日本士官學?;貒髤⒓有梁ジ锩?。
1917年向舊桂系首領陸榮廷建議創辦廣西陸軍模范營(軍校)并任營長(校長),培植了新桂系一批重要將領,如:黃紹竑、白崇禧、黃旭初、夏威、韋云淞、蘇祖馨等,為統一廣西、北伐戰爭作出了貢獻,因此其被譽為新桂系的“教父”。1919年冬,率模范營“學生軍”平定廣西左右江匪患。
2、楊愿公(1886.5-1956.6) 原名毓靈,廣西容縣六王鄉尤華村人。國民黨中將,畢業于黃埔軍校。早年跟隨孫中山北伐,曾擔任廣西民政廳長、財政廳長、省長、主席(1922.6)等職。1918、1919 年任廣東梅縣、福建平和縣和寧洋縣縣長。1920 年楊愿公從福建回廣東任宜撫專員。1921 年春任廣東新會縣縣長7 月后任廣西省政務廳廳長、財政廳廳長。1922年6月馬君武離桂后,愿公任廣西代理省長中央直轄廣西討賊軍第一軍軍長。之后,自愿辭去軍職,任大本營參議。1929 年任廣西省政府委員、國民黨廣西省黨務整理委員會委員兼省黨部常務委員。
3、李毅(1889——1979.7) 字強生,號為之,容縣楊梅鎮楊梅村人。國民黨陸軍中將。畢業于保定軍校第二期騎兵科、日本參謀部陸軍特別班。
1928年在李明瑞師任少將旅長,之后任第三、 第四、第七戰區中將校點主任、武漢行營高參。1940-1942年,先后任第四、第七、第三戰區校點主任等職。1975年冬,由臺灣省返回大陸。1977年定居南寧,曾任第四屆廣西政協委員、副主席。
4、凌壓西(1891.4.22—1969.12.9),原名凌瓊德,號劍西,容縣石頭鎮石塘村人。廣西陸軍講武堂畢業,曾任國民黨陸軍中將師長、副軍長等職??谷諔馉幤陂g,曾參加淞滬、浙、徐蚌、黃廣、隋棗及武漢外圍等戰役。1940年6月,凌壓西率部在棗陽縣石板鎮一帶消滅日騎兵1000多人,獲“鐵板道人”稱號。
5、伍廷飏(1893.11.28—1950.3.18),字展空,容縣黎村鎮溫泉村人。畢業于廣西陸軍速成學校。曾任國民革命軍師長(中將軍銜)、廣西省政府代主席、主席(1929年5月4日-6月12日)及廣西、湖北、浙江等省建設廳廳長、國民黨第一屆全國國民代表大會代表等職。其在任職期間興建設、辦實業,為民所愛。
6、陳雄(1894.1-1974.2.9)原名德廣,號杰夫,容縣縣底鎮冠堂村人。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步兵科畢業。民國陸軍中將。1923年起連續充任廣西討賊軍、國民革命軍第七軍、第四集團軍駐粵辦事處主任、柳州禁煙局局長(兼銜中將顧問)、廣西政府委員兼建設廳廳長等職。其任職廣西建設廳長期間,主持修建了多條公路和鐵路、建立了廣西水泥廠、糖廠、制革廠等多家企業。新中國成立后,歷任廣西政府委員兼參事室副主任、廣西人大代表、民革廣西副主任委員。
7、夏國璋(1896—1937.11),字超然,容縣松山鎮沙田圩大中村人。國民軍陸軍中將。北伐將領、抗日英烈。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夏國璋任國民黨陸軍第7軍174師副師長兼522旅旅長,奉命率部參加淞滬會戰。上海失守后,中國軍隊撤退時,夏率孤軍扼守吳興縣城。11月中旬,日軍一部自嘉興向吳興侵犯,夏國璋指揮全旅官兵抵抗數萬日軍,與敵血戰數晝夜,給敵軍以重大殺傷。后因彈盡援絕,吳興失陷。夏國璋在城郊激戰中壯烈殉國。
8、蘇祖馨(1896.11.13- 1963.5.3),字馥甫,廣西容縣楊梅鎮人。畢業于廣西陸軍速成學堂步兵科,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三期。參加北伐,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七軍營長團長旅長、副師長、軍長等職,1937年率部參加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和桂南會戰。1942 年3月28日任第四十八軍軍長,在湖南、湖北等地作戰。1945 年8月26日任第二十一集團軍副總司令。1947年11月19日晉中將銜,同年退役。
9、潘國驄(1900~1928.4.13)別名國聰,別字素勁,容縣十里鎮泗登村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北伐名將。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后,歷任黃埔軍校教導一團排長,第四期入伍生總隊連長,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三師營長,參加第一、二次東征和北伐戰爭。1928.4.13在山東臨城戰役中陣亡,1930年春被國民政府軍委會追贈陸軍中將。
10、封裔忠(1900-1987)容縣楊梅熊膽村人,抗日將領,陸軍中將。1931年畢業于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38年6月4日被委任為國民政府陸軍中將。1940年以中將銜任陸軍部次長。抗日戰爭期間,參加指揮部隊在淞滬、臺兒莊、桂柳等戰役中英勇殲敵。其直接指揮的云南松山戰役,戰功卓著。
11、馮璜(1900.10.8-1994.2.19)容縣黎村鎮振新村人。畢業于廣西陸軍講武堂、日本陸軍步兵學校、中央陸軍大學將官班乙級第一期。歷任國民革命軍陸軍團長、師長、副軍長、廣西航空學校校長等職,陸軍中將。1950.1.17,棄暗投明。1956年初,奉派參與廣西政治學校籌建。1957年4月,奉委為廣西政治學校(后改為廣西社會主義學院)行政處副處長。
12、楊勃(1902—? )字品深,號君勃,容縣容廂鄉楊葉村人。先后畢業于黃埔軍校、中央陸軍大學將官班甲級第一期。國民軍陸軍中將。在抗戰時曾任第94軍55師師長、1943年春升任94軍副軍長、軍長。解放前夕去臺灣,歷任金門 防衛部副司令、-防部聯合作戰計劃委員會委員。
13、李本一 (1903一1951.8.24) 又名廣,別號善寬,容縣楊村鎮橫山村人。中央軍校高等教育班第一期畢業。國民軍陸軍中將。1937年后任師長,先后參加徐州會戰、豫南會戰、隨棗會戰。1945年5月授陸軍少將。1946年夏任第七軍軍長。1948年9月授陸軍中將,任第三兵團副司令官兼第七軍軍長。
14、封少君(1906~1988)又名祝少,容縣楊梅鎮人,畢業于廣西軍校第一期、南京陸軍大學第9期。國民黨中將。1935年隨廣西軍事代表團訪問安南(今越南)西貢,在西貢期間,被越南保大皇帝聘請為軍事顧問。1937年抗戰軍興,封少君任第五戰區長官部少將高級參謀,同參謀長徐祖貽及參謀處長黎行恕一道,精心編制作戰方案,協助司令長官李宗仁調動兵力,取得威震中外的臺兒莊大捷。1948年,升中將。1949年,封少君被委任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高級參謀。
15、呂國銓(1903—1983.8),字保全,號正崇,容縣容城鎮(今容州鎮)東光村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黃埔軍校第二期畢業。呂國銓在抗戰時期,曾任第93師師長,參加了昆侖關戰役,并參加遠征軍入緬甸在第6軍甘麗初麾下抗日。1945年抗戰勝利后,于5月7日奉命入老撾接受日軍投降,幫助老撾獨立建國,之后回國任第26軍軍長等職。
16、馬拔萃(1906-1988)別號聚占,容縣十里鎮大萃村人。民國陸軍中將。陸軍大學第十二期畢業。抗戰期間,歷任師參謀長、軍參謀長等職。1949年,任第56軍軍長兼任柳州警備司令,同年授中將。
17、黃劍鳴,生卒年月不詳,又名紹璟,容縣黎村鎮珊萃村人,陸軍中將。湖北法政大學、清河陸軍軍官預備學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畢業。辛亥革命時就曾任武昌起義總司令部參謀。抗日戰爭時期黃劍鳴任第5戰區傷兵管理處處長等職。1936年2月4日晉升少將。后晉升中將。
(三)少將:68人
1、馬典符(1888-1955.2),字瑞圖,別號點孚,容縣十里鎮大萃村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二期工兵科畢業。中央軍校第一分校(南寧分校)軍事教官。少將師長。1923.7起,歷任連長、營長、少將處長等職??谷諔馉幈l后,任國民革命軍第七軍獨立師團長、副師長,第四集團軍前敵總指揮部參謀處處長。1947年3月22日授少將銜。不久退役返鄉寓居。
2、馬炳輝()容縣十里鎮大萃村人,黃埔軍校畢業。國軍少將。
3、羅克傳(1900-)容縣十里鎮人,黃埔軍校畢業。歷任廣西部隊團長、旅長。1947年11月授少將軍銜。
4、羅昌馨(),又名中天,容縣十里鎮人。國軍少將。
5、羅烈()容縣十里鎮人,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國軍少將。
6、劉覺任()容縣十里鎮人,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國軍少將。
7、劉鈞華(1908-)容縣十里鎮人。梧州守備區保安司令部少將副司令。
8、韓宗明()容縣十里鎮人。國軍少將。
9、杜時崇()容縣十里鎮人。國軍少將。
10、伍廷鈞()容縣黎村鎮人。國軍少將。
11、伍達歐()容縣黎村鎮人, 國軍少將。
12、黃循富()容縣楊村鎮人。 國軍少將。
13、余丕才()容縣楊村鎮人,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國軍少將。
14、陳世瓊()容縣楊村鎮人。國軍少將。
15、楊高漢()容縣楊村鎮人。國軍少將。
16、伍文湘(1902—1950)別字劍湖,廣西容縣石寨鄉古兆村人。畢業于黃埔軍校第四期政治科、陸軍大學將官班乙級第三期。曾任廣西部隊營、團長、副師長等職。1946年任廣西桂東師管區少將副司令。1950年被解放軍剿匪部隊擊斃。
17、陸受祺(1894-1926)容縣石寨鎮上煙村人,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同盟會員,北伐戰爭中英勇犧牲的團長,追贈陸軍少將。
18、陸汝群(1902-1951)容縣石寨鎮下煙村人,黃埔軍校畢業。中國第一批經過正規軍事院校培養出來的抗日將領,他曾先后考入廣東陸軍小學堂(又名黃埔陸軍小學)、廣東海軍學校、黃埔軍校第一期、黃埔軍校高級班讀書,成為黃埔將士中唯一一個在黃埔長洲島就瀆過4所軍校的高級軍事人才。畢業后參加北伐,屢立戰功。1937.9-1942年,在福建堅守陣地抗擊日軍。1942年冬,退役返鄉當教師。
19、陸汝疇(1905-1937)容縣石寨鎮人,畢業于黃埔軍校第一期、南京陸軍大學正則班第九期。曾任孫中山警衛。1931年10月畢業后,任軍事委員會陸軍整理處廣西分處科長、上校參謀,軍訓部少將高參,第六新兵補訓處第一總隊總隊長,補訓旅旅長,第九十三師參謀長、副師長。1936年任軍事委員會廣州行營少將高參。1937年春病逝。
20、封傳壁()容縣楊梅鎮人,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國軍少將。
21、封赫魯()容縣楊梅鎮人,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國軍少將。
22、黃紹耿()容縣楊梅鎮人。國軍少將。
23、黃昌林(),又名昌琳,容縣楊梅鎮人。國軍少將。
24、封高億()容縣靈山鎮人,黃埔軍校畢業。國軍少將。
25、梁兆福()容縣靈山鎮人,印度空軍學校畢業。國軍少將。
26、黎惠軍()容縣靈山鎮人,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國軍少將。
27、崔贊謨(1904-),號堅,容縣六王鎮古泉村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民國陸軍少將。1930年回國后,歷任廣西航空學校中校隊長、教官;第三十一軍師參謀處長、副師長;第十軍參謀處長;1942年協助李本一師長參加抗日戰爭立功,后任第四十八軍參謀處長,成為司令員夏威的得力親信。新中國成立后曾任湖北省政協委員。
拍攝于六王鎮古泉村崔公祠
28、崔履棟(),號少端,容縣六王鎮古泉村人,南寧軍校第二期畢業。民國陸軍少將。歷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五軍司令部軍需科長;1930年起任第四集團軍總部經理處科長,第十五軍四十四師上校處長。1937年參加抗日戰爭,1939年任一七四師上校軍需處長,1945年任第十央站總監部處長,第十一兵團總部經理處少將處長。
29、黃中驄()容縣六王鎮人,畢業于保定軍官學校。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任陸軍少將,曾任國民革命軍名將黃紹竑討伐軍第一游擊司令、廣西隆安縣縣長。
30、胡振廣()容縣六王鎮人。國軍少將。
31、龔杰元(1891.12-1965.10)容縣容城鎮人。國軍少將(1939.8.7)。曾任軍政部柳城種馬場場長、桂綏梧州警備司令等。
32、何劍蒼()容縣容城鎮人。國軍少將。
33、李焯枬(1910-1984)容縣容城鎮人,中央軍校第一分校(南寧分校)第六期畢業,后任國民政府國防部聯勤總部第三十一兵站少將副監。
34、甘成城()容縣容廂鎮人,黃埔軍校畢業。國軍少將。
35、甘乃柏()容縣容廂鎮人。國軍少將。
36、蘇松石()容縣容廂鎮人。國軍少將。
37、覃品凡()容縣容廂鎮人。國軍少將。
38、李明芳()容縣容廂鎮人。國軍少將。
39、梁寶仁()容縣縣底鎮人,黃埔軍校畢業。國軍少將。
40、陳漢吾()容縣縣底鎮人,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國軍少將。
41、李國基()容縣縣底鎮人,黃埔軍校畢業。國軍少將。
42、李大江(1901-)容縣縣底鎮人,黃埔軍校第六期畢業,國軍少將。歷任國軍團長、旅長、海鱷艦長。1991年4月5日捐獻30萬港幣支持容縣教育事業,設立“李大江教育獎勵基金會”。
43、李漢軍()容縣縣底鎮人。國軍少將。
44、鄧光倫()容縣縣底鎮人。國軍少將。1938.4任廣西省防空指揮部副指揮長。
45、曾達池(1912.3-1984.12.4)容縣自良鎮河步村人,廣西航校畢業。1937年起,歷任國民黨空軍第三大隊第八中隊分隊長、第五大隊大隊長。抗日戰爭中,完成飛行作戰任務100多次, 飛行遍及大半個中國。其中參加過臺兒莊會戰、徐州會戰、太原保衛戰、武漢保衛戰、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等著名戰役和長沙、衡陽會戰、保衛成都戰、重慶防空襲作戰、 漢中、天水與日空戰等重大戰役。擊落日機2架、重傷多架。獲得15枚勛章、獎章,時人稱其為“太空健將”??箲鸾Y束后,任國民黨空軍第三軍區第二處(情報處)處長,曾入空軍指揮參謀大學學習。
46、韋燦(1898-1940)容縣松山鎮人。黃埔南寧分校六期生。1939-1940年桂南會戰中犧牲,時任第31軍第131師第782團上校團長,后追贈為陸軍少將。
47、馬振鴻(1911-1985)容縣松山鎮祠堂村人。畢業于上海震旦大學、中央陸軍大學。曾任廣西南寧警官訓練處大隊長,第48軍,527團團長,第136師少將師長。
48、馬翔鴻(1901-)容縣松山鎮祠堂村人,芝加哥大學博士。國民軍少將。 抗戰期間曾任廣西省政府顧問,中央銀行桂林分行襄理、交通部專員等職。
49、馬展鴻(1906-1954)容縣松山鎮祠堂村人,少將。畢業于上海政法大學、中央陸軍大學。1929年,出任鎮邊縣(那坡縣)、向都縣(天等縣)縣長。1938年隨軍出發到安徽前線抗日,轉戰大別山,由參謀長升任副師長,師長。1945年派駐安徽,負責接受日本投降事宜。后任第30軍上校參謀長,其后又任第36軍少將副軍長。1944年至1945年任安徽整編46師188旅少將旅長,其后轉到安徽蚌埠第十戰區司令部任少將副參謀長,第7軍副軍長。
50、馬偉新()容縣松山鎮人,少將。 國軍176師副師長,安徽省安慶蚌埠江防司令(少將銜)。
51、陳杰熺()容縣松山鎮人。國軍少將。
52、黃懋儒()容縣松山鎮人。國軍少將。
53、黃遠鎮()容縣松山鎮人,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國軍少將。
54、黃官?。ǎ┤菘h松山鎮人,國軍少將。
55、夏拯民()容縣松山鎮人,國軍少將。
56、夏越()容縣松山鎮大中村人,國軍少將。
57、韋有鵬()容縣松山鎮人,國軍少將。
58、韋贄唐(1906-1951)容縣松山鎮人,少將。中央執委省黨部副主任委員。
59、梁棟新()容縣石頭鎮人,黃埔軍校畢業。國軍少將。
60、李秀年()容縣石頭鎮人。國軍少將。
61、李權()容縣石頭鎮人。國軍少將。
62、梁仲西(1905-1951)容縣石頭鎮人,廣西梧州行政區少將保安司令。
63、馬威龍(1908-1938.5.25),容縣人,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歷任排長、連長、營長等職。1937年底晉升為少將旅長,蘭封會戰中壯烈殉國。
64、凌龍玟()容縣楊梅鄉人,民國陸軍少將??谷彰麑ⅲ瑓⒓舆^鄂西會戰及策應長沙衡陽、桂柳會戰,還戍守過陪都(重慶)的門戶——宜昌石碑。
65、梁學基(1911.6.16-1991.4.25)容縣人, 國軍少將。先后卒業于容縣初中、梧州高中,中山大學肄業。曾任國軍第四十四師政治指導員、廣西民政廳科員等職。
66、劉劍奇()容縣十里鄉人, 國軍少將。
67、羅復馨()容縣人, 國軍少將。
68、羅克斯()容縣人, 國軍少將。
注:1.廣西容縣容城鎮、容廂鎮于2005年6月撤銷,合并為容州鎮。
2、上述容縣籍將軍系公開數據整理,并非最終的完整名單。
此外,據目前統計,民國時期容縣籍團長有85人。
二、民國時期部省廳級官員:
(一)省部及以上官員:
1、黃紹纮:民國陸軍上將,戰區副司令,曾任廣西、浙江、湖北省主席,第一軍部部長,監察院副院長。新中國成立后,任政務院政務委員(1949-1954,副國級)等職。
2、黃育初:民國陸軍上將,廣西省主席(1931-1949)。
3、伍廷飏:曾任國民革命軍師長(中將軍銜)、廣西省政府代主席、主席(1929年5月4日-6月12日)及廣西、湖北、浙江等省建設廳廳長等職。
4、楊毓靈,號愿公,國民黨軍中將,曾擔任廣西民政廳長、財政廳長、省長、主席(1922.6)等職。
5、夏威,民國陸軍上將,曾任集團軍總司令、兵團司令官,安徽省主席。
(二)廳級干部:
1、 盤珠祁(1885—1984),容縣靈山鎮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農學院碩士。1926年任廣西省建設廳廳長,曾代教育廳廳長。1929-1936年,廣西大學副校長。
2、劉崛(1878-1964)容縣縣底鎮人,日本法政學院、早稻田大學畢業。民國臨時政府參議員、中華革命軍廣西司令官、廣西政協委員、文史館員等職。
3、黃世憲()容縣縣底鎮人,廳級干部。
4、梁英才()容縣縣底鎮人,廳級干部。
5、李武軍()容縣縣底鎮人,廳級干部。
6、封鶴君()容縣楊梅鎮人,廳級干部。
7、馬泗川 容縣松山鎮人,廳級干部。
8、馬啟鴻 容縣松山鎮人,廳級干部。
9、夏烈 容縣松山鎮人,廳級干部。
10、夏世英 容縣松山鎮人 ,廳級干部。
11、何覺民()容縣自良鎮人,廣西航校畢業。
12、徐祖貽()容縣浪水鎮人,廳級干部。
13、徐祖慰()容縣浪水鎮人,廳級干部。
14、徐震池()容縣浪水鎮人,廳級干部。
15、馬瑞圖()容縣十里鎮人,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廳級干部。
16、韓守銘()容縣十里鎮人,廳級干部。
17、伍展明()容縣黎村鎮人,廳級干部。
18、黃永年()容縣黎村鎮人,廳級干部。
19、楊文炤()容縣六王鎮人,廳級干部。
20、陳協五()容縣縣底鎮人,廳級干部。
21、陳紹珍()容縣縣底鎮人,廳級干部。
22、陳業新()容縣縣底鎮人,廳級干部。
23、何應時()容縣容廂鎮人,廳級干部。
24、朱朝森()容縣容城鎮人,廳級干部。
25、甘益球()容縣容廂鎮人,廳級干部。
26、韋一清,容縣松山鎮人??谷諘r期的“空中英雄”。
27、......
此外,據目前統計,民國時期容縣籍縣長有99人。
以上合計,國民政府授銜容縣籍上將8人,中將17人,其余為少將;陸軍副總司令1人(羅奇),戰區副司令官2人(黃紹竑、何柱國),集團軍總司令2人(夏威、何柱國)、副總司令3人(韋云淞、蘇祖馨、甘麗初),軍長16人,師長18人,團長85人,是民國時期全國第一“將軍縣”;政界則有省長5人、部長1人、廳長約30人,縣長99人。
三、其他各界名人
1、徐松石(1900.11.13-1999.6.14)容縣浪水鄉人。1922年畢業于滬江大學。曾任上海崇德女子中學校長并擔任滬江大學、之江大學、華東大學教授,長期從事嶺南民族歷史文化研究,是中國壯學研究先驅。其學術著作有《泰族僮(壯)族粵族考》、《粵江流域人民史》、《東南亞民族的中國血緣》、《日本民族的淵源》、《百粵雄風嶺南銅鼓》、《華人發現美洲考》上、中、下冊等。
2、封季壬(1912-1996年),女,漢族,廣西容縣楊梅鄉四端村人。中共黨員,筆名鳳子原,封鳳子,曾用筆名禾子。1936年畢業于復旦大學。
她中國近現代第一位隨軍女記者,也是曹禺四大名劇的女主角的首位扮演者,一生發表了120萬字的文學作品和戲劇評論;先后參加過四本有影響的文學刊物的編輯工作,還擔任過報紙副刊編輯;在中國現代女作家中,能夠兼稱為戲劇家、作家、編輯家、表演藝術家的只有鳳子。
3、吳家宜(1919—1945.3.17),廣西容縣楊村鄉橫山村人。1936年畢業于容縣中學后,就讀梧州高中。1944年10月,吳家宜任“桂東南抗日游擊區辦事處”副主任,奔走于興業、貴縣、陸川、博白等地,組織武裝隊伍。1945年春舉行了桂東南抗日武裝起義,并解放了幾十個鄉政府。3月16日,在轉戰到玉林同博白交界的雙鳳、羅田一帶時,遭到國民黨軍的前后襲擊,數十人被捕,17日,吳家宜遭殺害。
4、黃未若(1903.1-1953.1),容縣縣底靖北村黃屋隊人,1919年入南寧省立第三師范,1921年轉學梧州省立第一師范。是年加入共青團組織,任廣西學生聯合會主辦的《救國晨報》代總編輯。1925年,赴蘇聯先后進入紅軍大學、東方大學、契丹勞動大學學習。1944年在容縣組織義勇軍抗擊日軍。1947年組織了“中國西南民主聯盟革命軍”,并于1947年3月13日和1949年12月3日分別組織人數各為300及1000人的武裝隊伍進攻國民黨容縣政府和桂平縣城。1950年起,黃未若任廣西改編委員會委員,后任廣西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廣西委員會常委。
注:限于個人能力有限以及特殊原因,上述名人并非完全名單,僅供參考。歡迎指正。
來源:容縣博物館、臺灣大陸同鄉會文獻數據庫、黃埔軍校概覽等。
根據公開資料整理,難免有所疏漏,歡迎補充、指正。
四、民國時期容縣人才井噴的原因:
小編認為,主要有以下四點:
1、容縣山清水秀、奇峰峻嶺甚多,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自古養育了具有鮮明特征的容縣人群:能文能武,既有“狼性”也有豪氣,敢打敢拼,抱團互助等。
2、容州(今容縣)自唐宋以來,文風鼎盛,尊師重教、捐資興學之風不斷,尤其是清末民初,容縣一度成為全國公私學堂最多的縣份之一(300多所);民國中后期容縣在新桂系治理下率先在全國實行小學強制教育制度(類似義務教育制度)并在學校中強制推行“軍事化”訓練、教育,培養了眾多容縣籍將官、留學生、同盟會會員、革命家、抗日英烈、藝術家等。
3、容縣是最先受到近現代革命浪潮、新思想傳播影響的縣份之一。近代的范亞音起義(1853-1863.12)席卷兩廣,后期接受太平天國的冊封,成為太平天國運動的重要部分。清末民初,容縣籍出國留學生以及考上黃埔軍校的人數均位列全國前茅;此外,容縣籍華僑、華人歸國辦學、傳播新思想甚多,影響了不少容縣人。
4、舊桂系首領陸榮廷在容縣人馬曉軍等人建議下創辦了廣西第一所具有現代意義的全省性軍?!獜V西模范軍營,并由馬曉軍任營長(校長),為后來的新桂系培養了大批軍政人才(容縣籍居多)。此外,容縣是新桂系重要的“龍興之地”,為容縣籍將官提供了歷史的機遇和舞臺。
其他相關文章鏈接:
容縣之最
廣西最大的僑鄉:容縣
容縣行政區劃的歷史變遷
廣西容縣為什么出了那么多民國將軍?
容縣民國時期為何出了那么多將軍?
中國將軍縣
廣西籍“太平天國諸王”
近現代廣西籍名人
1949年以來廣西省部軍級及以上干部簡況(全篇)
廣西籍宰相
廣西籍文武狀元簡況
中國公務員級別和職級
清代官員九品制(與今公務員職級對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