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永安大戲院,其原址位于市北區平度路22號,1924年由當時青島首富劉子山投資興建,建成后定名為“新舞臺”。建筑面積2445平方米,磚木結構,有座位1214個(樓上424個、樓下790個),設置高中低三類席位。燈光、音響、幕布等舞臺設備一應俱全。初期僅上演京劇,國內京劇名伶來青島會選擇在此演出,設施設備與服務一流的“新舞臺大戲院”,百年前開始聞名天下。
1931年的《青島指南》中介紹:
新舞臺,演唱京戲,座位價目,特等七角、頭等四角,二等兩角,包廂一元。水果、乾果,每盤兩角,案目小賬,隨客賞給。
“新舞臺”的初期大彩是在1927年春,這一年的正月初九,督辦山東的張宗昌在老家為其父張萬福祝壽,邀來余叔巖、楊小樓、馬連良、梅蘭芳、荀慧生、程硯秋等京劇名伶大演三日。前來賀壽的劉子山與張宗昌是掖縣同鄉,便趁機邀請這些名角來青島演戲。這一年的2月間,也讓青島戲迷大開眼界。“新舞臺”場場爆滿,轟動全城,這是京劇名伶首次聚集青島的空前盛會。
此后“新舞臺”也開始偶爾放映電影,開展戲劇演出,有時白天放電影,晚上演京劇,成為名副其實的影戲院。
1928年5月,青島光明劇社成立后的“處女作”,話劇《卞昆岡》在平度路“新舞臺”上演,這也是徐志摩與陸小曼唯一合作劇作。當時的演出是純公益性和實驗性的,戲票免費贈送,觀眾以青年學生為主。在“新舞臺”,隨著王玫(中國第一把小提琴的制作者、曾任青島市立中學音樂教師)現場用小提琴拉出的一段悠揚深沉的優美背景音樂,舞臺的幕布徐徐拉開,引領觀眾走入話劇《卞昆岡》的劇情中,這也是青島人第一次欣賞到用小提琴這種西洋樂器進行伴奏的話劇演出。演出取得了圓滿成功,為島城觀眾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1933年,“新舞臺”改稱“大舞臺”,這一年的《青島指南》中介紹:
大舞臺在平度路四十八號,座位價目特等七角,頭等四角,二等兩角。包廂一元,軍警半票。水果,干果,每盤兩角。案目小帳、隨客賞給。
同年的《青島導游》中介紹基本相同:
大舞臺在平度路,專為演唱京戲,座位價目除有特別情形不計外,特等約七角、頭等約四角、三等約兩角。
在一份青島市檔案館《鄂、浙、湘、贛、皖等省賑災游藝會大舞臺義務戲收入及開除清冊》中,鄂、浙、湘、贛、皖等省賑災會在大舞臺演唱義務戲三天,所有收入義捐災區。
俞珊劇照
在賑災義演所列的明細中,可以看到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著名演員俞珊等人的名字。
此期間,青島市的一些公益演出開始設在“大舞臺”,如1934年3月月21、22兩日為四方小學增建校舍的演劇籌款。 1934年12月11日,青島物產俱樂部的募捐基金等。
1935年的《青島風光》中有述:
十三年(1924年)始,有平度路建筑新舞臺,一切漸見改革,設備方面,一似戲園規模,惟因營業關系,往往時演時輟,及至上年一度刷新改修,業已改為大舞臺,續演以來,如名憐馬連良、尚小云、梅蘭芳、余叔巖輩,尚來應聘登臺獻藝,有時亦頗可觀......
1935年劉家分家后,平度路22號的“大舞臺”與新新池的房產歸屬了劉子山的小弟劉星山。此時,“大舞臺”的園主登記人信息是段寶義。
1936年,“大舞臺”又更名為“新新大舞臺”,這一年的i秋季,青島市魯西水災急賑會在此義演,大戲院免收了所有演出租金。是年8月25日至27日,梅蘭芳來青島避暑,原本答應在“大舞臺”為慈幼會籌措經費,義演三天,報紙廣告也做了刊登,可惜后來因所邀配角都各有戲約在身,演出最終取消,令島城戲迷大失所望。
此時來青島有影響的大牌名角演出以及大型的賑災募捐義演等,均設在了這里。
1937年《青島概覽》中介紹
新新大舞臺,位于平度路22號,演唱種類主要為京劇,開演時間:下午六時三十分至十一時三十分,其中星期天演午戲,下午一時到五時。
作為青島最大、設施設備具齊的一處演出場所,從大戲院名稱的更迭上,也可以看出其管理方面及內部環節的諸多問題。
《青島新民報》光陸大戲院廣告
1939年10月25日《青島市商會會員退會報告表》中,位于平度路22號的“新新大舞臺”申請后批準退會。 而在兩個月之前,因經營不善,“新新大舞臺”已退出,由“光陸大戲院”接管。這個退出應該仍是承租經營者,實際的業主還是劉星山。
1939年8月23日,“光陸大戲院”致青島市商會呈函:
因新新大舞臺營業不振無力進行,業由商等出資接兌,另營光陸大戲院事業,一切手續情形已經登諸報端,詳細聲明并經呈請青島特別市社會局警察局準予備案給照開業外,所有營業轉移名稱變更情形理合備文呈報鈞會登記備案。
具呈人是33歲的山東黃縣人呂光陸,住長山路5號。
李少春劇照
1939年12月13日,日秋山部隊宣撫指揮班長致青島商會函, 定于12月24日在“光陸大戲院”演唱義務戲請為后援。日軍本次組織演出理由為“山東奧地民眾慰問基金募集”,演出人是李少春。
上世紀四十年代,演出活動更加頻繁,戲曲、新民歌唱大會、成立典慶、演講報告等等,平度路上的這座大戲院成了老城區最熱鬧的地方。
1947年《青島文藝》中部分影戲院的廣告介紹
不久,“光陸大戲院”又改名為“新新大戲院”,雖然戲院名稱幾經更換,但其名號及影響力卻絲毫未減。由于眾多京劇大師和名家紛至沓來,這里被稱為“華北第一大劇場”,名氣僅次于上海的“天蟾大舞臺”。
被稱為“臺灣梅蘭芳”的京劇名旦顧正秋,1947年自行組團來青島演出,在“新新大戲院”登臺表演,轟動青島。1997年,在她的《休戀逝水——顧正秋回憶錄》一書中曾多次提到青島,提到她的演出福地——“新新大戲院”(永安大戲院),稱贊“青島的觀眾們都是懂得聽戲的主,他們極尊重演員”。
1948年,“新新大戲院”經理王子美因營業虧累無意進行,由各股東會議議決另行改組,增加股東變更商號名稱為“永安大戲院”,經理改由柳宏林兼理負責經營一切業務。
也就是說,“永安大戲院”的名稱,并不是開始就有的,而是自1948年方始開端。
1948年2月,青島市電影戲劇商業同業公會致青島市商會呈函:
本會會員柳宏林以前新新大戲院另行改組變更商號名稱改為永安大戲院繼續營業祈準備案……
1952年8月19日、20日梅蘭芳劇團永安大戲院獻藝。
1952年8月,梅蘭芳與姜妙香在青島永安大戲院演出《貴妃醉酒》
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后,青島市京劇團成立后,著名老生言少朋和張少樓伉儷、張春秋、韓小樓、董春伯等在此演出了許多精彩劇目。1952年8月17日至9月11日,梅蘭芳親率梅蘭芳劇團來青,在“永安大戲院”演出梅派名劇《貴妃醉酒》、《鳳還巢》、《霸王別姬》等,每天的演出都是一票難求。呂銘康先生稱,1950年5月,程硯秋率團來此演出。尚小云也率團先后三次來此演出。1953年8月,馬連良率實力雄厚的馬連良劇團來此演出……
“永安大戲院”舊影
1954年10月25日,人民海軍第一支驅逐艦部隊成立大會在青島永安大戲院隆重舉行。海軍青島基地政委盧仁燦宣讀了中央軍委關于“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驅逐艦大隊”正式成立的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一支驅逐艦部隊由此誕生。
上世紀八十年代,“永安大戲院”曾改名“延安劇院”,直至八十年代恢復原名。
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萌動,同樣改變著島城人們的日常生活,逐漸增多起來的文化活動,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局限于樣板戲多年的永安大戲院,也迎來了重新輝煌的時機,許多戲曲名家開始紛紛來此獻藝。
1981年5月,北京風雷京劇團在“永安大戲院”連演九天。當時傳統京劇恢復演出為時不長,這次演出轟動島城、盛況空前。1982年8月底,北京的相聲名角侯耀文、石富寬、姜昆、李文華、馮鞏、劉偉等,在“永安大戲院”舉辦相聲晚會,為喜愛傳統相聲的島城市民帶來歡笑。
永安大戲院影票
1965年永安大戲院收據
永安大戲院舊址
1994年,平度路22號的永安大戲院被拆除,它的壽命恰好定格在了七十年。不久,這里被改建成了青島市文化館,有著輝煌歷史的大戲院宣告落幕。如果它還在的話,今年剛好一百年。
“四方劇院”改為“永安大戲院”
2020年,青島演藝集團專門立項,位于人民二路的“四方劇院”經改造后更名為“永安大戲院”。島城曾經最大的戲院再次恢復名稱,卻讓老四方的一處特殊記憶所在,“四方劇院”的名字隨之消失。
本文感謝呂銘康、賀偉、曲海波等老師的資料提供;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