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家長提供一個溫暖可靠的港灣,而父母希望孩子能好好學習,有一個好的前程;
孩子覺得在學校辛苦的學習,被校規所限制,放假了就是要無拘無束,自由自在,而家長認為假期是再好不過彎道超車的機會;
孩子覺得“我想怎樣就怎樣,我要眼下的快樂與肆意,這是我的人生”,父母覺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想得不一樣,做得自然就不同。
于是就有了父母苦口婆心的勸導,也有了孩子無處不在的反抗。
你讓我學習,我偏要去玩;你讓我寫作業,我偏不寫;我不要別人以為,我只要我以為。即便摔得粉身碎骨,也是我自己的選擇。
這就是青春期的孩子,即便父母說的是對的,即便父母是為了孩子好,但孩子不聽這也是事實。
孩子總對父母說:不要對我指手畫腳,閉上嘴吧,你根本不懂。
父母即便想幫助,孩子不會給機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扎心的現象呢?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孩子跟父母的視角不一樣,所看到的鏡象也不一樣。
孩子要的是感受,是當下,是自由與獨立,是即時滿足,而父母要的是性價比,是延遲滿足。
所以無論父母是好意,還是經驗之談,不被孩子接受,觀點跟孩子千差萬別,這是逃脫不了的事實。
意識到孩子的想法跟父母的想法不一樣,意識到孩子的人生,父母根本干預不了,清醒孩子的選擇父母講道理也沒用,是一種雙向的慈悲。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父母在對孩子發脾氣時,難受的除了孩子,還有父母自身。
如果不是真的為了孩子好,父母又怎么會費盡心思去說服孩子,走正確的道路,做正確的選擇?
如果不是真的為了孩子好,父母又怎么會透支自己而對孩子執迷不悟?
只不過對孩子太好,愛孩子太用力,太想改變孩子,不僅不會讓孩子感恩和頓悟,反而會讓孩子跟父母較勁。
父母一定是因為愛,才會對孩子做出極端的行為,像嘮叨、吵和責備。
為人父母,都想給孩子最好的,都愿意做出更多犧牲,給孩子提供最好的和有力的支持。
可是有時候,渾身力氣有種打在棉花上的無力感,會讓父母擔心和有挫敗感以及產生深深的恐懼:
孩子再這么下去,可怎么辦?
父母真的很難,管多了怕孩子出現心理問題,不管時間又不可逆。
父母覺得我給孩子的壓力根本不大,提的要求也并不高!
可是孩子卻認為父母對自己要求太高了,約束太多了,管得也太寬了。
父母跟孩子,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一個拼命想給,一個拼命想逃,便成了循環的拉扯。
我也是一個高中生媽媽,我特別明白家長之所以對孩子有要求,全都是為了孩子好,是因為關心孩子,是想讓孩子以后能過得好一點。
同時,父母自身也承受著極大的壓力,生活的壓力,工作的壓力以及養育孩子的壓力,也會覺得辛苦,也會覺得撐不下去。
但是為了孩子,父母變得十項全能,為了孩子甘愿千千萬萬遍。
究竟對孩子施加多大的壓力算合理的?究竟要怎樣將有害壓力轉化為有益壓力?
這些并沒有標準答案,不同的孩子施壓的力度和受壓的程度,也是不同的。
但有一點很明確,那就是施加的壓力讓孩子感到窒息和慌亂以及經常胡思亂想甚至出現軀體化癥狀時,這時的壓力指數明顯是越負荷了。
孩子在乎成績沒錯,但過于在乎成績,甚至把成績作為唯一衡量自己的標準時,就容易出現心理內耗,導致壓力過載,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而父母此時是不能再增加任何壓力了,只能減負和緩沖孩子內心的壓力,幫助孩子走出單一的自我評判。
我家孩子就對我說過一句話:
當我成績好時,你可以給我增加一點壓力,這沒什么!當我成績降低時,你再給我壓力,還讓我怎么活!
這句話也變相提醒我,越是當孩子成績倒退時,孩子自身壓力是很大的,這時父母不僅不能施加壓力,反倒要接納和包容孩子,賦予孩子更多正向的反饋以及幫助孩子恢復心力。
同時,也要認識到父母想要的和孩子想要的根本不一樣,因為年齡不同,經歷不同,這種代際之間的差異是現實存在的。
什么時候孩子能真正理解父母呢?可能要等到孩子自己做了父母,人過中年時,才會有感同身受。
人教人教不會,事教人,一次就會。
尊重各自的不同,接納各自的想法,或許是父母跟孩子相處的另一種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