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下)
作者:汲古生
說完了秦可卿臥室當中的典故,下面我們來看看太虛幻境情節中的典故。
但行處,鳥驚庭樹. 將到時,影度回廊. 蓮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
“但行處,鳥驚庭樹”
這個典故出現在對于警幻仙子的形象描寫當中。在《莊子·齊物論》中記載:“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在我國的古代文學作品當中,對于美人往往都會使用類似沉魚落雁的描寫,而作者在這里不落俗套,在原著當中,對于警幻仙子的形象描寫作者采用的是類似于《楚辭》的文體形式,其中出現了不少香草美人的意象,同時作者仍然使用這個典故突出警幻仙子的美貌。
“將到時,影度回廊”
《吳郡志》曾經記載吳王夫差聞西施著木鞋步回廊之聲的傳說,作者在這里進行了化用。原著中寫道:“將到時,影度回廊。仙袂乍飄兮,聞麝蘭之馥郁”作者將太虛幻境的仙子比喻為西施,雖然可能還有形容不盡之處,但我們也可以想見警幻仙子的身姿之美,這也和前文用《莊子·齊物論》當中的典故進行容貌的描寫形成了很好的補充。整個人物形象也就從抽象虛幻的仙子逐漸變得鮮活而具體。
“蓮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
蓮步這個典故出現在對于警幻仙子的走路狀態的描寫中,在《南史·齊東昏侯紀》中記載“鑿金為蓮華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蓮也。’”而原著中寫道:“蓮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這種走路的姿態其實也是對古代美女的走路姿態的一種普遍的文學描寫。也正因為是文學描寫,所以也很難說清楚具體是一種什么樣的走路姿勢,在我國傳統的戲曲藝術當中,女演員的臺步每次看到時總能給人以飄逸的感覺,我想那就是蓮步輕移的感覺吧。
瑤池不二、紫府無雙.膏肓.停機德.詠絮才.云散高唐
“瑤池不二、紫府無雙”
《列子·周穆王》記載:“遂賓于西王母,觴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王謠,王和之,其辭哀焉。乃觀日之所入。一日行萬里。”當然,相似的記載還出現在《史記》、《穆天子傳》等記載有神話傳說的歷史典籍當中。在這里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在原著當中“信矣乎,瑤池不二,紫府無雙。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在這里作者主要是為了突出警幻仙子美貌的獨一無二。
膏肓
原著中寫道:“寶玉只顧如此一想,不料早把些邪魔招入膏肓了。”這里的膏肓其實是我國中醫學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心臟與橫膈膜之間的部位,病毒如果進入這里,那么能夠醫治的希望就非常渺茫,甚至是無藥可醫的。所以后世我們才會把危重的病情形容為病入膏肓,其實都來源于這里。
“可嘆停機德”
《后漢書》記載:“(樂羊子)遠尋師學。一年來歸,妻跪問其故。羊子曰:“久行懷思,無它異也。”妻乃引刀趨機而言曰:“此織生自蠶繭,成于機杼,一絲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己,遂成丈匹。今若斷斯織也,則捐失成功,稽廢時日。夫子積學,當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乎?”羊子感其言,復還終業,遂七年不反。妻常躬勤養姑,又遠饋羊子。”意思是說東漢樂羊子遠出求學,中道而歸,其妻以停下織機割斷經線為喻,勸其不要中斷學業,以期求取功名。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其實是對于古代女子的一種封建道德的宣揚。在原著的判詞當中寫道“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作者主要是用這個典故來贊頌薛寶釵所具有的品德。同時也與她后文的仕途經濟的內容相互呼應。從這個角度來說,或許文本當中薛寶釵勸告寶玉留心仕途經濟的話,其實在這里就有所體現了。
“堪憐詠絮才”
《世說新語·言語》當中記載:“晉人謝道韞,聰明有才辯,某天大雪,韞叔謝安問:‘白雪紛紛何所似?’韞堂兄謝朗答道:‘撒鹽空中差可擬。’道韞曰:‘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贊賞不已。之后人們也將女子的才華稱為“詠絮才”。在原著當中作者更多的是為了借此來表現林黛玉所擁有的才能同時也是為她在后面的歷次聯詩活動當中能夠取勝埋下伏筆。
史湘云判詞的暗典與樂中悲中的云散高唐
與以前幾次處理不同,這次我并沒有將史湘云判詞當中所用的典故直接寫出來。這里的典故是一種暗用,出現在“展眼吊斜暉,湘江水逝楚云飛。”兩句,而在與史湘云直接相關的那一支“樂中悲”中的“云散高唐”一句中這個典故被更直接的嵌入到了故事當中。這里用的是楚王夢會巫山神女的神話傳說。在戰國時期,楚國人宋玉在其所寫的《高唐賦》中就描寫了楚王與巫山神女短暫在夢中相會的情景,其中在描寫巫山神女居所時宋玉寫當“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作者用這個典故來表示史湘云與丈夫相聚時間的短暫,也暗示了史湘云在夫妻離散后的悲慘際遇。
中山狼.黃粱.凡鳥.定鼎.齊眉舉案.水涸湘江.箕裘.繾綣.迷津
“子系中山狼”
乍一聽中山狼這個名字,大家可能對這個典故不太熟悉。但是我要說另外一個名字,大家有可能在童年時就聽說過,那就是東郭先生與狼的故事,這個寓言故事現在收錄在明代馬中錫《東田集》中。正是由于這個故事的存在,“中山狼”這個詞語才被賦予了一種忘恩負義的含義。而作者正是借這個寓言故事表現孫紹祖的忘恩負義,這其實也是對賈迎春不幸命運的一種暗示。
“金閨花柳質,一載赴黃粱”
黃粱這個典故出自于唐人沈既濟《枕中記》主要內容是一位書生枕著一個道士所贈神奇枕頭睡去,在夢中經歷了榮華富貴,夢醒之后發現旁邊的黃粱還沒有煮熟。人們經常用這個來比喻人生如夢或者是人生短暫,作者在這里主要指的是賈迎春被孫紹祖虐待而死。結局是曾經的金閨花柳,在孫紹祖的摧殘之下,猶如黃粱一夢一般短暫,最終只能走向毀滅。
凡鳥偏從末世來與畫中冰山
我們先來說說凡鳥的典故。《世說新語·簡傲》記載,呂安去拜訪“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嵇康并不在家,其兄嵇喜接待了呂安,但呂安并沒有進門,而只是在門上題了一個“鳳”字,嵇喜認為是說自己是鳳凰,所以十分高興,但呂安的意思卻是在說嵇康才是真正的鳳凰。而嵇喜只是一個凡鳥而已,算不上鳳凰。作者的“凡鳥偏從末世來”就是用這個典故點明了王熙鳳并不是賈府的“鳳凰”,只是一只普通的鳥。此外,畫中"冰山"同樣是典故,喻獨攬大權的地位難以持久。《資治通鑒·唐玄宗天寶十一年》中記載,有人勸張彖去拜見楊國忠以謀保薦。張說:“君輩倚楊右相若泰山,吾以為冰山耳。若皎日既出,君輩得無所恃乎?”兩項綜合,我們可以說王熙鳳的結局只能是隨著賈府的衰亡而走向毀滅。
定鼎
這個典故其實與我國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有很大的關系,在《左傳》中就有宣公三年:“成王定鼎于郟鄏”的表述,這其實是直接將鼎和國都聯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因為鼎這種器物在古代青銅器當中特殊的地位,使得“定鼎”這個詞語含義逐漸固定成為了確定國都的一個代名詞。在原著當中榮寧二公所說的‘吾家自國朝定鼎以來,功名奕世,富貴傳流”也可以讓我們看到賈家對于國家曾經的巨大貢獻。
“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
這是一個表示夫妻之間相互尊敬的著名歷史典故,在《后漢書·梁鴻傳》中記載,梁鴻為人賃舂,每歸,妻為具食,不敢于鴻前仰視,舉案齊眉。在原著當中,作者用這個典故表現了主人公賈寶玉對于林黛玉的牽掛。縱然他和薛寶釵之間能夠相敬如賓,但這種思念和牽掛都無法平復。也正因如此,賈寶玉才一直處于意難平的狀態或許這也是賈寶玉“到底意難平”的原因吧。
水涸湘江
這是一個記載在《列女傳》當中的傳說故事,說的是舜南巡時死于蒼梧,隨從出巡的兩位妃子溺于湘江。作者在這里用這個典故,主要是為了表現史湘云在與衛若蘭夫妻離散之后凄涼悲慘的經歷,并且在詩的最后“水涸湘江。這是塵寰中消長數應當,何必枉悲傷”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作者認為這是事物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沒必要悲傷。
“箕裘頹墮皆從敬”
箕裘這個典故出自于《禮記》,在《禮記·學記》中記載:“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這個典故的原意指的是祖宗的產業,作者用這個典故表現了賈府的子孫無法繼承家業,而只會貪圖享受,再加上家庭內部所存在的道德淪喪的現象更加劇了整個家庭的崩潰,最后的一個家破人亡的結局,似乎也是一種必然的結果。
繾綣
這個典故出自于《詩經》,在《詩經·大雅·民勞》中就有“無縱詭隨,以謹繾綣”的表述。這個詞本為牢固相結之意,后世經常用來形容難舍難分的狀態。在原著當中用的就是這個難解難分的意思,表現了賈寶玉對于太虛幻境和兼美的留戀之情,現在這個詞語也被情侶間經常用來表達相互愛慕的情感。
迷津
這里是一個佛教的典故。在佛家的觀念里,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世間萬物被分為六類稱為六道,六道分別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佛教認為這些都是迷誤虛妄的境界,所以將其稱為“迷津”,人們只有通過學習佛教的教義才能夠脫離這些“迷津”得到解脫。后來這個詞也被用來表示人沉溺于迷惑的狀態之中,在原著中主要是為了表現賈寶玉在聽完警幻仙子的教誨后,還是沒有意識到繼承家業的重要性,而且陷入迷途。
? end ?
/聯系微信:dongzhu1968
/投稿郵箱:hlmyj001@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