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節”申遺成功,推動了2025年春晚對非遺的深度呈現。春晚通過多種非遺項目,結合科技手段,展現了文化與科技融合的魅力。在非遺傳承中,女性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傳承技藝,還為非遺注入新活力,推動其走向世界。女性通過日常生活實踐和公共活動參與,使非遺更具活力與影響力,是非遺活態傳承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刁統菊
中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在巴拉圭亞松森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代表作名錄。作為中國全國性的重要節日,春節申遺成功代表著其所彰顯的人類文化普遍性,特別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受到國際性認同,有利于促進多元文化之間的了解、尊重與對話。此后,“非遺過大年”“第一個非遺版春節”等成了2025年春節的熱點話題,央視的春節聯歡晚會(以下簡稱春晚)如何呈現非遺版春節也備受關注。
春晚的非遺新表達
從1983年開始至今,春晚已經陪伴人們度過了40多個春節。春晚早已成為一場全民共享的文藝盛宴。晚會散發著濃厚的節日氛圍,集中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也因情感共鳴而起到凝聚家庭、凝聚社會、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政治意涵。春晚也因此成為中國人迎接新年的重要文化活動之一。
過往央視春晚的關鍵詞,既要涵蓋慶祝新年、祈求吉祥如意的文化理念,又要反映家國情懷、時代風貌、社會變遷、傳統文化等多個方面,而2025春晚又新增了一個特殊的關鍵詞——非遺。據網友統計,其中至少容納了60多種非遺項目,這使得2025春晚具有與以往歷年春晚不同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內涵,其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春晚開場視覺秀便是由打鐵花、慶陽剪紙等16種非遺項目構筑出春節習俗的核心理念之一“迎福”。著名傳統文化短視頻創作者李子柒的金色漸變長裙也完美融入多項非遺技藝。白蛇傳傳說在春晚中串聯了京劇、粵劇、川劇、越劇四個劇種。英歌舞氣勢如虹,其精彩表現被網友稱為“最強過年氛圍組”。當然,相聲這棵春晚節目的常青樹,作為普及面最廣、最受群眾歡迎的曲藝品種之一,其本身也是國家級非遺。顯然,無論其表現形式如何,在2025春晚中,非遺更加具象化。
2025春晚對非遺的表達,有兩個非常鮮明的特點:一個是文化與科技的結合。傳統文化借助不同藝術表達形式,在節目制作和呈現上與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充分融合,大幅提升了觀賞體驗,為全國觀眾營造出了喜慶而熱烈的年味兒;另一個就是“見物不見人”。例如歌曲《春意紅包》中,水餃、大紅燈籠、紅包、冬釀酒、年夜飯、鑼鼓鞭炮、祈福、春聯、年的傳說、踩高蹺、打年糕、拜年等元素紛紛出現,但這些內容的展示是由五位明星演唱出來的,而各種元素所關聯的文化場景在除夕夜中華大地的無數個家庭中又普遍存在。
2025春晚中非遺的展示之所以見物不見人,固然與舞臺空間與形式的限制、某些復雜或宏大的場景難以完美呈現有關,但也使得非遺傳承如何見物見人見生活這個問題更加突出。非遺提取自我們每一個人的生產與生活,這意味著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是非遺的傳承者,自然非遺保護就與我們每一個人之間存在著極為密切的聯系。人們通過個體的具體需求、審美偏好以及價值觀,對非遺的發展與創新產生著深遠影響并推動著其前行。每一個平凡的個體,無論你我,都是非遺傳承中不可或缺的力量,都在非遺的保護與傳承過程中發揮著各自獨特的作用與影響。
女性與非遺的傳承創新
女性在非遺傳承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非遺傳承中的女性力量也因此成為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目前中國非遺網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中,大約有四分之一的女性。正如2025春晚豫劇《花木蘭》所唱的那樣,“女子……白天去種地,夜晚來紡棉……咱們的鞋和襪,還有衣和衫,千針萬線都是她們連”,在人們的印象中,女性通過代代相傳的方式,將家庭、家族、社區的非遺技藝傳承下來,這些技藝往往與女性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如刺繡、剪紙、編織、飲食等。但實際上,740位國家級女性代表性傳承人分布在非遺所有類別之中,而不僅僅是與其日常生活密切關聯的部分,也就是說,她們參與了所有類別的非遺的發展、保護與傳承。
女性在非遺傳承中的力量不僅體現在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堅守上,她們同時還為非遺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女性手工藝人開始關注非遺的傳承與發展,思考如何將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創作出既具有傳統韻味又符合現代審美的作品。女性非遺傳承人也在探索走出國門傳播非遺的新方式。例如山東寧陽李氏糖畫第六代傳承人李然然女士在2023年“歡樂春節”系列活動中的非遺展示受到了塞爾維亞民眾的熱烈歡迎。她們通過參加展覽、比賽、培訓等活動積極參與非遺的傳播與交流,進一步擴大了非遺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非遺傳承和保護要特別注意活態傳承和可持續發展。這就需要將非遺還原到日常生活中去,除了彰顯遺產實踐能力最高水平的各級代表性傳承人的傳承實踐活動以外,普通人與非遺相關的實踐活動同樣也是“活”的非遺形態。在民族文化被推向市場的趨勢之下,普通苗族女性除了主導刺繡的商品制作和銷售,也有能力調整家庭內部的性別勞動分工,并對傳統性別角色進行了重新界定。許多女性通過非遺項目的生產實現了自我價值,打開了表達內心情感的新渠道,也由此獲得了身份認同和歸屬感。
就春節而言,各地都有一個重要的習俗是“忙年”。忙年是指為過年做準備的一系列活動,這些活動通常從臘月二十二開始,一直持續到除夕,主要包括掃塵(辭舊迎新)與家居裝飾、準備年貨與食物、為全家人添置新衣,還要準備家庭聚會、招待親戚,特別是購置年貨,通常是主婦根據全家情況列出年貨清單,安排購買各種過年所需的物品燈籠、春聯、門神、年畫、香火、紅燭、鞭炮等物,以及干果、糖果、雞鴨魚肉等食品。為了迎接新年的到來,要提前準備各種年節食品,如燉肉、炸制丸子、制作臘腸、蒸制花饃、包餃子等。特別是家家除夕晚上的那一頓年夜飯,都飽含著濃厚的情感內涵和價值判斷。哪怕是現代社會,職業女性也仍然是家庭生活的主要的深度參與者,有賴于她們的細心操持,全家老小才得以感受到充足的年味兒。
事實上,女性還參與了節日中的社區公共活動。許多地方的元宵節期間的扮玩兒活動,在20世紀50年代農業合作社成立以前,受傳統觀念束縛,其主體力量是男性;合作社成立之后,男性和女性都要參與農業生產大隊分配的各項活動,元宵節期間表演節目的責任也開始由兩性共同承擔。女性進入村落公眾活動,扭秧歌也出現了性別參與變化。時至今日,女性已成為秧歌表演者的主要力量,為凝聚社區共同體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打破了性別刻板印象,推動了性別平等。
女性在非遺傳承中展現了強大的力量,她們通過技藝傳承、文化傳播和日常生活實踐,補充、拓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增強了其活力與影響力。不輕視、不忽略女性力量,才能更有深度、更有成效地推動非遺的實踐活動,進一步加強非遺與生活的聯系,更系統地、真正地促進非遺的活態傳承和可持續發展。
(作者為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教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