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優化肺癌診療流程,提升患者體驗和療效?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副主任唐可京教授介紹,醫院"肺癌診療一體化中心"通過整合初篩、確診、治療及隨訪全流程,實現了診療無縫銜接。中心采用線上線下多種就診途徑,結合多學科團隊(MDT)合作,為患者提供個性化診療方案,顯著提升了治療效果和患者滿意度。
?特邀嘉賓?
唐可京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副主任、藥學部主任/黨總支部書記、感染性疾病科主任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
中山一院肺癌MDT首席專家,Ⅲ期肺癌多學科聯合規范化診療中心、肺癌診療一體化中心、腫瘤免疫治療不良反應MDT團隊負責人
美國范德堡 (Vanderbilt) 大學醫學中心訪問學者
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 (UTSW) Harold C. Simmons綜合癌癥中心訪問科學家
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 肺癌工作委員會委員
中國肺癌防治聯盟 免疫治療委員會常委
中國抗癌協會個案管理專業委員會 常務委員
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胸部腫瘤精準治療專委會 常務委員
廣東省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 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醫學會臨床藥學分會 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醫學會肺部腫瘤學分會 常務委員
廣東省臨床試驗協會(GACT / CTONG)理事
廣東省醫師協會臨床試驗專業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醫師協會呼吸科醫師分會 常務委員,感染與重癥專業工作組組長
廣東省女醫師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醫療行業協會肺部腫瘤管理分會 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藥學會醫院藥學專業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等
《腫瘤醫學論壇》:在您領導的“肺癌診療一體化中心”中,患者從診斷到治療的全過程是如何實現無縫銜接的,這種一體化模式在提升患者治療體驗和療效方面具有什么顯著優勢?
唐可京教授:
依托于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這一強大后盾,我院“肺癌診療一體化中心”擁有完善的管理機制、設備以及人員配置,能夠在肺癌的初篩、確診、治療、不良反應管理以及后續跟蹤隨訪等全周期實施一體化綜合規范性診治,為患者提供覆蓋全病程的綜合解決方案。
1. 線下線上多種就診途徑,并提供暢通的轉診途徑
由于肺癌具有異質性及隱匿性等特點,患者首診科室各有不同。本中心常規設置肺結節/肺癌專科門診、呼吸專科門診、教授門診、節假日門診及特需門診等多種線下就診途徑;此外,還常規設立互聯網云診室,通過強大的“互聯網+”信息化系統,患者可通過線上遠程圖文、語音、視頻等獲得專業的咨詢和診療服務,打破了時空限制,確保患者有需求時都能及時找到我院相應專家,為患者提供便利、高效的診療服務。對于病情急重的患者,也可先至我院急診就診,后續急診可根據患者病情和診斷聯系相應專科收入住院部進一步診治,確保不同分期、不同病情的患者都能得到及時準確的救治。
2.先進、快速的規范性診斷流程
我院設有完善的肺癌診斷體系,能完成從影像學分期檢查、病理活檢及基因檢測等一系列診斷流程,這種一站式服務大大減少了初診患者在不同科室間奔波的時間和體力消耗,極大地提高了診斷效率。我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具有國內領先的呼吸介入診斷及治療技術,圍繞著肺癌/肺結節的診斷可進行超聲支氣管鏡縱隔淋巴結活檢及肺活檢、經支氣管肺外周病變精準活檢、冷凍肺活檢、C臂CT引導下經皮穿刺活檢、軟質及硬質內科胸腔鏡活檢等,并可開展人工智能輔助快速現場病理評價(Al-ROSE)、經支氣管鏡機器人、經皮穿刺機器人診療技術,為患者取得病理診斷提供了優越的條件。此外,圍繞著嚴重阻塞氣道的中央型重癥肺癌患者,我科可進行中央氣道腫瘤冷熱消融、氣道球囊擴張、氣道冷凍治療、氣道支架植入等技術,為這些危及生命的肺癌患者打通氣道、獲取病理組織并贏得接受下一步診治的寶貴時間。
3. 醫、護、藥多學科合作的全程肺癌治療、隨訪服務
我院的肺癌患者會根據其疾病分期、病理和分子診斷等,結合多學科團隊(MDT)診療建議確定患者的個體化診治方案;同時作為國內知名的肺癌診療中心,我們承接了眾多的國際、國內多中心肺癌臨床試驗,可為適合的患者匹配相應的臨床試驗,使患者獲益于創新的治療藥物或者治療模式。我們成立的肺癌MDT包括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腫瘤科、胸外科、放射治療科、骨腫瘤科、醫學影像科(放射診斷科、核醫學科、腫瘤介入科)、病理科、分子診斷中心、藥學部、護理部等多學科的專家,其構建的緊密合作診療模式能夠減少既往因為科室之間聯系不緊密,信息不暢通,職責不明確導致患者就診的碎片化、復雜化現象,確保肺癌患者得到及時、全面、全程的診治服務。此外,在本院就診的肺癌患者亦會進入本院隨訪系統,由臨床醫師牽頭,臨床藥師及護理團隊深度參與的隨訪團隊會為患者提供用藥指導、并發癥和治療相關不良反應處理、生活起居及康復鍛煉等全流程的服務與指導。對于外地患者,隨訪團隊還會通過電話、微信、互聯網醫院等方式進行遠程隨訪及答疑,確保外地患者的診治不因距離而中斷。
近年來肺癌的藥物治療進展日新月異,包括化療藥物、分子靶向藥物、免疫治療藥物、抗體偶聯藥物(ADC)等,并且和肺癌的手術、放療等治療手段深度結合(比如圍手術期的免疫聯合化療、手術后的免疫或者靶向輔助治療、同步或序貫放化療以及后續的免疫或者靶向鞏固治療等)。這些新的治療藥物和新的治療策略的出現一方面顯著改善了肺癌患者的預后,但另一方面也帶來了管理不良反應的巨大挑戰,比如嚴重感染,免疫治療相關性心肌炎和脊髓炎,免疫治療、靶向治療、ADC治療、放療等所致的嚴重間質性肺炎等,是導致患者停藥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相對于腫瘤專科醫院,我院作為國家醫學中心首批綜合醫院“輔導類”創建單位,擁有36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借助于各專科的雄厚力量,我們能對接受腫瘤治療的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不良反應監測、管理和救治。我們成立的腫瘤免疫治療不良反應MDT,邀請了心血管內科、神經科、內分泌內科、消化內科、腎內科、血液內科、風濕免疫科、皮膚科、藥學部等多學科領域的專家加盟,使接受腫瘤免疫治療的患者一旦出現不良反應能夠被及時診斷和及時治療,最終使患者能最大化地獲益于腫瘤免疫治療。我們中心的駐科腫瘤臨床藥師除了能指導肺癌患者的臨床合理用藥外,還會每月定期舉辦肺癌患教會,為患者及其家屬答疑解惑,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和對治療的依從性,以及對不良反應的自我管理能力。
總之,我院的肺癌診療一體化中心通過整合多學科資源、優化流程、應用先進技術等,為患者提供了一個高效、便捷、全面的診療平臺,顯著提升了肺癌患者的治療體驗和療效。
《腫瘤醫學論壇》:作為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肺癌多學科團隊(MDT)互聯網診療的首席專家,您如何看待互聯網技術在肺癌多學科診療中的應用,在您看來,貴院線上和線下MDT診療相結合的模式在診療流程、患者體驗和跨學科協作方面有哪些顯著的優點?
唐可京教授: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其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也日益廣泛。我院是國內首批建立互聯網醫院的公立醫院之一,通過頂層設計以及功能創新,建立了強大的“互聯網+”信息化系統,圍繞院外患者需求,與院內國家臨床重點專科融合,開創覆蓋患者全病程互聯網診療服務的新模式。
MDT診療一直是我院疑難危重病患者最重要的診療模式之一,既往主要服務于在院患者,但為了進一步擴大優質資源的可及性,提高診療效能,改善患者就醫體驗,助力國家分級診療,2022年5月,我們成立了我院首個基于互聯網的肺癌多學科團隊診療,目前我院這樣的疑難病多學科診療門診已經擴大到50余個團隊。多學科團隊的診療模式有利于促進臨床跨學科交流和融合,強化團隊合作與核心人才培養,且避免在制定患者診療方案上單個科室或者專家的“一言堂”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院的MDT診療采取線上掛號并預篩選與線下MDT診療相結合的模式,在診療流程、患者體驗和跨學科協作方面具有非常顯著的優點。
我院的MDT診療在“掌上中山一院“app和”中山一院“微信公眾號上通過首頁面板、”門診預約“和”互聯網醫院“三個入口均可進入。患者可以先預約肺癌MDT診療的圖文掛號,我們相對固定的肺癌MDT成員(也叫預約協調員)會根據患者病情進行預篩選,符合MDT診療的患者再推薦其進行正式肺癌MDT診療的掛號和預約。預約協調員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個體化的邀請參與該患者線下MDT會診所需的各個專科,也會于MDT會診前收集并整理好患者相關的病歷資料,如本院和外院的診治記錄,各種影像學檢查結果、腫瘤病理和分子病理檢查結果等,這樣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線下MDT診療的有效性,提升患者的就醫體驗,避免患者自行掛號時因理解偏差或者資料不全導致MDT診療的效果不佳以及患者的滿意度低。
我們這種MDT診療模式也可以為外地和基層醫院的患者提供遠程會診服務,協助患者明確診斷及制定精準的治療方案,減少患者異地就醫帶來的時間、經濟和體力負擔。這種跨院區、跨院際、跨地區的協同診療模式也有利于最大化發揮和促進我院優勢醫療資源下沉,推動基層醫院肺癌診療水平的進步,實現分級診療的愿景。
總的來說,在互聯網技術的輔助下,肺癌MDT診療的未來趨勢一定是線上線下兩者互相補充、融合發展,旨在為患者提供更方便、更高效、更規范的醫療服務。
《腫瘤醫學論壇》:您對未來肺癌規范化診療的發展有何看法,有哪些新型技術或者研究值得期待?
唐可京教授:
肺癌目前仍是中國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提高肺癌規范化診療水平是助力肺癌慢病化的核心。規范化診療并不是簡單、死板、機械化地依照指南進行診療活動,尤其是對于肺癌這種異質性極強的疾病,緊密協作的多學科團隊診療為患者制定精準化、個體化和全程化的診療措施對患者的預后及生活質量的改善至關重要。
早診早治是提高惡性腫瘤長期生存率的關鍵,隨著人工智能(AI)醫學影像學技術和生物標志物檢測技術的不斷進步,肺癌的早期篩查和診斷將變得更加準確和便捷。AI還能整合影像、病理、基因等多模態數據,提供多尺度的綜合分析,未來伴隨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等高通量測序技術的飛速發展,AI可以助力更加深入地了解肺癌的分子機制和個體差異,可以輔助醫生為初治患者和耐藥后的治療提供更加精準的指導,也可以提供潛在的新的治療靶點。
在肺癌外科領域,未來機器人手術在合適的患者會被更多地開展使用,相對于目前的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機器人手術具有更精準、創傷及出血更少、手術時間更短和術后恢復更快等優勢,還顯示出提高肺癌患者長期生存率的趨勢。在內科治療領域,新型的免疫治療、靶向治療、ADC等都讓人期待,尤其在AI加持下的藥物研發正全方位地加速并優化著研發的每一個關鍵環節,特別是在鎖定潛在的藥物治療靶點和通過構建復雜的預測模型對候選分子進行高效篩選方面,故未來AI制藥有望成為藥物研發的核心模式。
總之,隨著科技的進步和醫學研究的深入發展,多種針對肺癌的新型技術和研究方法正在不斷涌現。這些進展和研究方向預示著肺癌規范化診療的未來將更加個體化、精準化,并且能夠為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和生存質量。
指導專家:唐可京教授 編輯:momo
聲明:本文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士為了解資訊使用,不代表本平臺觀點。該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的醫療指導,也不應被視為診療建議。如該信息被用于了解資訊以外的目的,平臺及作者不承擔相關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