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更名,亦是壽險行業中資化趨勢的縮影
《中國科技投資》李璟
1月27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浙江監管局網站發布批復信息,同意中韓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名稱變更為“東方嘉富人壽保險有限公司”,這是2025年我國首家正式更名的保險公司。
這一更名背后,是公司股權結構調整的重要成果,也是壽險行業中資化趨勢的縮影,中國保險市場中從合資轉為中資的險企案例并不罕見,尤其近年來隨著外資股東逐步退出部分企業,中國資本通過股權收購等方式實現對這些合資險企的控股,中法人壽、恒安標準人壽等均是如此。
未來,這類公司將如何通過品牌重塑、產品優化和科技賦能,突破困境、開拓新局面,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更名背后的虧損和契機
中韓人壽成立于2012年11月,最初由浙江國貿集團作為中方股東,與韓方股東韓華生命保險株式會社(韓華生命)共同設立,成立之初,浙江國貿集團和韓華生命保險各持股50%。
后來,股權幾經變動,2016年8月,浙江國貿集團將所持中韓人壽50%股權轉讓給浙江東方金融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東方),浙江東方成為第一大股東。
2022年7月,原浙江銀保監局批準中韓人壽注冊資本從15億元增加至30.012億元,浙江東方和另外五家國資背景公司認購相應新增注冊資本。本次增資后,浙江東方持股比例升至33.33%,為公司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也達到監管部門規定的單一股東持股上限,成為公司控股股東,韓華生命保險在2022年的增資中未參與,持股比例降至24.99%。
業績方面,中韓人壽曾持續陷入虧損陰霾,2012年至2023年一共十二年間,中韓人壽僅在2020年實現盈利,其余年份均處于虧損狀態。根據歷年財報數據,2012年至2023年,公司分別實現凈利潤-0.21億元、-0.56億元、-0.74億元、-0.93億元、-1.34億元、-1.42億元、-1.19億元、-1.46億元、0.08億元、-1.17億元、-2.98億元及-3.27億元。
直至2024年,中韓人壽才扭虧為盈,打破了連續多年的虧損陰霾。根據2024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公司實現保險業務收入32.10億元,凈利潤0.10億元。
投資收益方面,中韓人壽2023年投資收益表現不佳,虧損額度為2.25億元,投資收益率和綜合投資收益率僅為0.03%和2.94%,而2024年在權益市場回暖的背景下,投資收益顯著提升,投資收益率和綜合投資收益率分別達到5.23%和7.94%,遠超上年同期水平。
作為浙江首家國有控股全國性壽險公司,中韓人壽深耕浙江市場,并逐步拓展至長三角地區。在產品創新和市場布局方面,中韓人壽其實也取得了較顯著的成績,特別是在數字化轉型和高凈值客戶服務領域表現突出,近年來不斷優化保險產品結構,推出了涵蓋健康、養老等多個品類的保障方案,還依托股東資源優勢,成立了高端客戶家族財富管理服務品牌“東方和聚家族辦公室”,為高凈值客戶提供財富規劃和傳承、個人資產和企業資產合法分離、家族企業平穩交接等個性化和高品質的家族服務。
隨著中國保險市場的開放,外資壽險公司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盡管外資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經驗和資源,但中資險企通過加強自身競爭實力、提高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逐漸在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而且保險公司在中資控股后,能避免中外資股東股權對等情況下經營管理決策中可能出現的“頂?!爆F象,有利于提高公司經營管理決策效率和相關政策的落地實施。
中型合資壽險公司困境
像中韓人壽這樣,由中外合資創立的中型壽險公司,在面對行業競爭加劇以及產品同質化等問題的時候,還是感受到了巨大壓力,且由于是合資企業,管理與文化融合的挑戰也是存在的。
在中國壽險市場,頭部企業如中國人壽和平安人壽憑借其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廣泛的銷售網絡以及豐富的客戶資源,牢牢占據著市場的主導地位。這些公司不僅在個險渠道深耕細作,還在銀保渠道廣泛布局,尤其在分紅險等產品的銷售上表現突出,市場份額和客戶忠誠度均處于行業領先水平。
相比之下,中小型壽險公司則面臨著諸多困境。它們在品牌建設上投入有限,導致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不足,難以在消費者心中樹立起與頭部企業相抗衡的品牌形象。市場份額方面,中小型壽險公司占比相對較小,受限于有限的資源和較窄的業務范圍,在市場拓展上步履維艱。資源整合能力的欠缺更是讓這些公司在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時,難以靈活調配資源以應對挑戰。
以中韓人壽為例,自成立以來的12年間,累計虧損超過15億元,這一數字直觀地反映了中小型壽險公司在市場競爭中的艱難處境。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中小險企在產品設計上往往難以投入足夠的資源進行創新,導致產品同質化嚴重;在銷售渠道拓展上,受限于資金和人力,難以像頭部企業那樣實現多渠道均衡發展;在客戶獲取方面,由于品牌影響力不足和產品競爭力有限,獲取新客戶的成本居高不下,客戶忠誠度也難以提升。這些因素相互交織,使得中小型壽險公司在與頭部企業的競爭中處于明顯的劣勢地位。
轉型與破局
像中韓人壽這樣,從合資轉為中資的險企案例并不罕見,從它們轉型后的現狀,我們可以找出一些此類公司的轉型機會和方向。
中法人壽原為中法合資企業,由中國郵政集團與法國國家人壽保險公司(CNP Assurances)共同出資成立,在法國股東逐步退出后,中國郵政集團成為中法人壽的唯一股東,公司轉型為中資獨資險企。中法人壽轉型后,主要面臨業務規模較小、盈利能力不足等問題,目前仍在尋求突破。
恒安標準人壽原是中英合資企業,由天津市泰達國際控股公司與英國標準人壽保險公司(Standard Life)共同成立,2020年,英國股東標準人壽退出股權,中國泰達控股實現100%控股,公司轉型為中資壽險公司。完成中資化后,恒安標準人壽不斷加碼養老保險和健康險領域,嘗試在細分市場中尋找增長機會。
民生人壽曾是中外合資企業,由中國資本與境外資本共同出資成立,雖然未完全中資化,但近年來外資股東比例逐步減少,中資股東占比不斷增加,體現出類似的趨勢。
中韓人壽伴隨著更名,管理層也發生了重要變動,2022年8月,中韓人壽原總經理桂文超離職,由張希凡接任。張希凡的任職資格于2024年12月獲得監管部門核準。張希凡早年任職于媒體機構,后加入保險業,先后任職于美國友邦保險、中英人壽、中德安聯人壽、美國大都會人壽、中宏人壽等。
2024年1月,中韓人壽公告稱金朝萍不再擔任董事長,由何欣接棒,但目前為止,何欣的任職資格尚未獲得監管部門核準。何欣系審計出身,曾供職于普華永道,于2017年加入浙江東方,現任浙江東方黨委委員、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
東方嘉富人壽通過更名正式從合資險企轉變為中資險企,這一變化不僅是品牌形象的升級,更是市場定位的重塑。新品牌“東方嘉富人壽”與控股股東浙江東方的品牌形象更為契合,能夠更好地傳遞公司新的定位和股東實力,擺脫以往合資壽險公司的品牌形象。
在產品優化方面,東方嘉富人壽將深耕健康險和養老險領域,結合中國老齡化趨勢開發養老保障型產品,同時針對高凈值人群推出定制化壽險方案,滿足不同客戶群體的多樣化需求。此外,公司還將推動產品數字化,提升服務效率和客戶體驗,以適應市場對保險產品供給與需求的改變。
作為浙江省屬上市金融控股平臺,浙江東方在信托、期貨、保險、融資租賃等金融業務領域擁有豐富經驗。東方嘉富人壽將發揮中資企業在本土市場的網絡優勢,尋找更多合作機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