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6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布針對中國海事、物流和造船業調查報告:《301調查:中國瞄準海運、物流和造船業主導地位的報告》。
報告稱中國在上述領域的行為、政策和做法不合理,對美國商業造成負擔或限制。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裁定可根據第301條款對中國謀求海事、物流和造船業主導地位的行為采取行動。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外景,圖源:新華社)
同一天,中國工信部發布2024年全年造船業數據,中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三大指標分別占世界市場份額的55.7%、74.1%和63.1%,連續15年全球第一。全球18種主要船型中,中國有14種船型新接訂單量位居全球首位。
1月17日,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17日表示,美方報告充斥對中國不實指責。從歷史看,美國造船業衰落與中國無關。早在中國造船業崛起前,美國造船業全球市場份額就已微乎其微。從現實看,中國造船業發展絕對不是靠所謂“非市場做法”,而是憑借完備的工業體系、訓練有素的工程師和產業工人、開放的商業環境。
去年3月12日,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等五大工會誣稱“過去20年間中國政府采用了一系列‘非市場政策’主導了全球運輸和物流網絡,并正利用商業造船業主導全球貿易的方方面面”,要求美國政府啟用301條款,對中國在海事、物流和造船業的“不合理和歧視性”做法展開貿易調查。
隨后2024年4月17日,美貿易代表辦公室宣布發起針對中國海事、物流和造船業的301調查。
一、美國發布對華海事、物流、造船業301調查結果
發布對華301調查也是拜登下臺前對華脫鉤斷鏈的最后瘋狂。
1月13日以來,拜登政府連續4天發布針對中國消息:13日發布人工智能(AI)相關出口管制措施,干擾第三方與中國開展正常貿易;14日敲定對中國聯網汽車技術的禁令;15日制裁多家中國企業;16日發布對華海事、物流、造船業301調查報告。
“如今,美國在商業造船領域排名世界第19位,我們每年建造的船只不到5艘,而中國每年建造的船只超過1700艘。1975年,美國排名第一,我們每年建造的船只超過70艘”。
2025年1月16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作出裁定通知,稱中國瞄準海事、物流和造船業以謀求主導地位的行為可根據第301條采取行動。
調查期間,美國相關部門就中國在海事、物流和造船業的行為、政策和做法編寫了一份長達182頁的《301調查:中國瞄準海運、物流和造船業主導地位的報告》,得出結論:中國針對海事、物流和造船業的主導地位是不合理的,給美國商業帶來負擔或限制。
“近三十年來,中國一直瞄準海事、物流和造船業,以期占據主導地位,并在追求主導地位的過程中設定了越來越激進和具體的目標。中國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其主導地位的目標,通過減少競爭和商業機會,以及通過依賴和脆弱性產生經濟安全風險,嚴重損害了美國公司、工人和美國經濟”。
(圖源: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稱,中國的行為削弱美國了海事、物流和造船業的商業機會和投資;限制競爭和選擇;對美國經濟運轉至關重要的部門的依賴和脆弱性而產生經濟安全風險;并破壞供應鏈彈性。
對于此次301調查結果,美國貿易代表戴琪稱,“中國針對這些行業占據主導地位,破壞了公平、市場導向的競爭,增加了經濟安全風險,是美國工業以及依賴這些工業的社區振興的最大障礙。根據301條款得出的這些結論為采取緊急行動投資美國和加強我們的供應鏈奠定了基礎”。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美方報告充斥對中國不實指責,中國造船業發展是憑借完備的工業體系、訓練有素的工程師和產業工人、開放的商業環境。
二、301報告誣稱中國海事物流及造船業:降低了供應鏈的彈性
在美方301報告中,中國海事、物流、造船業正常的發展卻被抹黑,“中國對海運、物流和造船業的工業目標幾乎扭曲了全球海洋經濟的方方面面。這些扭曲使市場向有利于中國企業和行業的方向傾斜,不利于美國和其他市場經濟體的競爭對手”。
《301調查:中國瞄準海運、物流和造船業主導地位的報告》列舉了造船、航運、物流三組數據,妄稱中國在以上行業的政策行為“不合理”,破壞了全球市場。
造船業,中國的商業船舶噸位從1999年僅占全球的5%增加到2023年的50%以上。
航運業,截至2024年1月,中國在全球商業船隊中的所有權增加到19.1%。
物流業,中國成為關鍵商品和服務的主要供應商,提供了全球86%以上的多式聯運底盤、95%的集裝箱、美國約80%的船到岸起重機,并為全球近50%的集裝箱提供物流數據管理。
(圖源:《中國瞄準海運、物流和造船業主導地位的報告》)
“中國的目標是最終在國內外市場的整個海上價值鏈上取代外國競爭者,從而增加世界對中國公司、產品、服務和技術的依賴”。
報告還指出,中國將海事、物流和造船行業作為主導地位的目標,剝奪了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及其工人的商業機會,造成了美國及其他市場對中國的依賴,增加了風險,降低了供應鏈的彈性。
此外,中國對經濟的主導把控也成為美國認定行為不合理的原因。指責中國利用海事、物流和造船為包括新能源汽車、海上風力渦輪機在內的產業創造優勢。
報告稱,中國對海運、物流和造船部門施加了“非凡的控制”,以實現其在這些部門的目標主導地位,中國對經濟參與者的控制使中國能夠指導和影響他們的商業行為,以追求其目標主導地位,這與公平競爭和市場導向原則背道而馳。
“通過對經濟主體和部門的控制,中國將非市場優勢引向中國的海運、物流和造船業。中國的工業計劃確定了一個用于實現中國目標的機制矩陣,包括政府財政支持、對外國公司的壁壘、整合政策、與強制技術轉讓和知識產權盜竊相關的措施、國家主導的投資和政府采購”。
三、美國陰謀:將自身發展不足歸咎中國
“中國生產70%以上的船岸起重機、86%的多式聯運底盤、95%的海運集裝箱其他零部件和產品的生產份額也在不斷增加。中國針對海運、物流和造船業的主導地位,給美國的貿易帶來負擔或限制”。
美國將自身海運、物流及造船業發展不足歸咎于中國對該行業的主導目標,稱中國削弱了美國在該行業的商業機會和投資。
2025年1月6日,美國國防部發布最新 “中國涉軍企業” 清單,包括中遠海運集團、中遠海運(北美)公司、中遠海運財務公司在內的134家中國企業被新增其中。
據了解,被制裁企業禁止與美國國防部簽訂、續簽或延長生產或開發的商品、服務或技術合同。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已有14家為海軍建造艦船的船廠關閉,3家離開了國防工業。如今只有四家主承包商,他們擁有的七家造船廠建造大型海軍戰艦。
相比之下,中國有20多家造船廠支持海軍水面艦艇的擴建,還有數十家商業造船廠,其規模和吞吐量使美國最大的造船廠相形見絀。
(圖源:外媒)
《中國瞄準海運、物流和造船業主導地位的報告》稱,中國以造船業為目標,阻礙了任何重振美國造船業的努力。
美國造船商理事會表示,“事實上,作為中國在商業造船和船舶維修行業的政策、優惠和做法的直接結果,美國的大小企業都退出了這一制造業,大大削弱了整個造船工業基礎”。
事實上,美國造船業衰落與中國無關。早在中國造船業崛起前,美國造船業全球市場份額就已微乎其微。
路透社發文稱,該報告為美國新政府打擊中國提供了新的武器,并可能為工會提出的對中國制造的船只征收關稅或港口費鋪平道路。
參考資料:
1、Report on China's Targeting of the Maritime, Logistics, and Shipbuilding Sectors for Dominance,來源: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
2、USTR Finds That China’s Targeting the Maritime, Logistics, and Shipbuilding Sectors for Dominance Is Actionable Under Section 301,來源: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
編輯:景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