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號孟山人,出生于襄陽城(現在的湖北)。他在20歲時游歷到鹿門山,并在那里隱居了三年。鹿門山環境優美,云霧繚繞,野花盛開,詩人享受著自然的寧靜與美麗,成為他創作的重要靈感來源。
《春曉》是詩人在隱居鹿門山時所作,正是他在這個時期心境的寫照,反映了他對自然和田園生活的熱愛以及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春曉
(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首詩描寫春曉,聞風雨而惜落花,含有惋惜之意,亦具流轉之妙。詩人抓住早晨剛醒時的一瞬間展開聯想,描繪了一幅春天早晨絢麗的圖景。展示了詩人對春天早晨細膩而深刻的感受,抒發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光的心境。
首句“春眠不覺曉”破題,一開始寫春天人困酣睡,不知不覺已是天亮,流露著對朝陽明媚的喜愛。如同一幅溫馨的畫面躍然紙上,春天以其獨有的溫柔與和煦,讓人們沉醉于夢鄉,不愿醒來。描繪了春日早晨的寧靜與美好,流露出對朝陽明媚的喜愛。
次句“處處聞啼鳥”即景,由聽覺入手,細膩地描繪出春天早晨鳥兒的啼叫聲,展現了春天的生機與活力。鳥兒的叫聲從各處春景中傳來,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春日早晨,鳥兒們清脆悅耳的鳴叫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曲美妙的春日交響樂。
三句“夜來風雨聲”轉為寫回憶與遐思,詩人在夕睡初醒的朦朧中,忽然記起了一夜里的春風春雨。聯想到昨夜的風雨,以及那因風雨而不知吹落了多少的春花。展示了對大自然的敬畏與感慨,流露出對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愁。
末句“花落知多少”又回到眼前,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經過一夜風雨的繁華不知道又飄落多少,進而惜春之情轉深。既表達了對春花的憐惜,也展示了對人生無常的深刻體悟。
詩中春天、啼鳥、風雨、落花、時光在唯美的春景中流轉,讓人不知而不覺。同時,展現了出春日的寧靜、美好、生機與活力,表達了對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愁和對大自然的敬畏與感慨。蘊含著珍惜人生春曉,不愿讓美好事物過早逝去的感想,引發人們心底的共鳴。
全詩從聽覺、視覺等多個角度進行描繪,使得春天的景象生動而具體,仿佛就在讀者眼前。語言平易而淺近意濃,景真情真又自然天成,情感豐富且層次分明,清新自然更含蓄深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