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Jaden編輯|Cong
當中國人還在過春節長假的時候,2月1日,美國再次掀起關稅戰,宣布對進口自中國的商品加征10%的關稅。
與此同時,美國還宣布對進口自墨西哥、加拿大兩國的商品加征25%的關稅。雖然加拿大和墨西哥是美國的后花園,也是最重要的貿易伙伴。
當然,美國也沒有放過歐盟,特朗普怒斥歐盟,說他們不買美國車和農產品,導致美國貿易逆差嚴重,為了尋求對等,他將對其征收關稅。
雖然美國對歐盟征收關稅的時間表還未定,但歐盟也表達了抵抗的決心。
很顯然,2025年開局就是全球貿易經濟大戰,全球地緣政治和經濟的不確定性越發加劇。作為全球的出口大國,中國雖然宣布了反制措施,但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所面臨的挑戰可想而知。
對中國汽車行業而言,2024年出口的表現還不錯。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2024年中國汽車出口585.9萬輛,同比增速達19.3%,與2023年的491萬輛相比增長了近百萬輛,蟬聯全球汽車出口第一大國。
從2021年開始,中國汽車出口連續增長,2020年100萬輛,2021年202萬輛,2022年311萬輛,2023年491萬輛。其中2022年超過德國、2023年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一。
從2024年開始,雖然出口量依舊在增長,但很明顯增速已經開始放緩了,增長量已經不到百萬。
根據中汽協的預計,2025年中國汽車出口預計620萬輛,同比增長5.8%。增長速度將進一步放緩。很顯然,2025年將是中國出海形勢特別復雜的一年,中國汽車在全球市場將面臨更大的市場挑戰和變化,而這也會迫使中國汽車找到更多可能的生存和擴張路徑。
01
出海車企各有側重
從出口結構來看,中國汽車出口中,傳統燃料汽車全年出口量為 457.4 萬輛,同比增長幅度較大,達到 23.50%;新能源汽車全年出口量是128.4萬輛,同比增長6.7%,相較于前兩年的高增長,增速有所回落。
在近600萬輛的出口汽車中,大頭還是燃油車,且價格相對較低,目的地也以發展中市場為主,代表企業是奇瑞、長城等;而新能源汽車的占比逐漸提高,如今已經接近22%,主要目的地是歐盟和澳大利亞等發達市場,這一部分中國車企代表是上汽、比亞迪、吉利等。
如果從單個車企來看,超百萬的出海第一梯隊中,奇瑞汽車高居榜首,2024年全年出口量為114.4萬輛,同比增長21.4%。得益于奇瑞汽車在燃油車市場的出色表現,瑞虎7(參數丨圖片)在國內車型出口量排名中穩居第一,出口量超過20萬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奇瑞旗下的捷途品牌,2024年出口量近18萬輛,同比增長61.3%。在安哥拉全市場第一、卡塔爾全市場第二,阿聯酋、阿曼等市占率前三。
捷途的目標是到2030年海外市場銷量突破110萬輛,進入全球超過80個主要市場并建立19個海外整車組裝工廠,成為中國汽車在海外最耀眼的名片。
2024年11月,奇瑞與西班牙EV MOTORS合資工廠首款產品EBRO品牌S700下線,也復活了EBRO這個汽車品牌。
西班牙是僅次于德國的歐洲第二大汽車生產國,擁有從保險杠制造商到沖壓技術和電機的強大供應商名單。合資工廠的啟動,也意味著奇瑞正式進入歐洲市場腹地,加速在歐洲市場的布局。
第二名上汽集團2024年海外市場終端交付108.2萬輛,其中名爵依舊是其出海的主力。2024年,名爵海外的銷量為46萬輛,特別是在歐洲很受歡迎,也是少有的在歐洲市場表現優異的中國汽車品牌。
在去年年中歐洲加征關稅的事件中,上汽是最大的受害者,累計出口稅率高達45.3%,是中國車企中最高的,這也對其全年出口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今年初,上汽和比亞迪、吉利等車企一道,已在歐盟法院對歐盟的進口關稅提起訴訟。隨后,特斯拉和寶馬跟進提起訴訟,反對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加征關稅。
可以預見的事,2025年關稅的問題還將持續影響上汽和其他中國車企對歐洲的出口。
出海第二梯隊中,長安、吉利、長城和比亞迪等車企表現也不錯,出口量在五十萬左右。以比亞迪為例,2024全年出口43.3萬輛,同比增長71.8%,增速位列中國汽車品牌第一。
在很多中國車企很難進的市場,比亞迪表現也很出色。比如在日本市場,2024年純電動汽車銷量中,比亞迪同比增長54%,達到2223輛,首次超過了豐田,這是比亞迪在日本首次超越本土品牌。
今年年初,比亞迪乘用車宣布進軍韓國。按照規劃,今年內,比亞迪將陸續向韓國市場引入三款車型,包括元PLUS、海豹以及海獅07EV。比亞迪元PLUS將作為首發車型開啟預售。
目前比亞迪已在匈牙利、泰國、巴西、巴基斯坦建廠,接下來在全球還有更多的建廠計劃。
隨著比亞迪汽車滾裝運輸船陸續交付和海外市場的加速布局,在剛剛過去的1月,其海外銷量達到了66336輛,同比大漲83.4%,為比亞迪集團增速最為強勢的板塊。
按照這一趨勢,2025年比亞迪有望進入出海第一梯隊。
02
關稅和其他更多的挑戰
如果從出口目的國來看,2024年中國汽車前十大出口國為:俄羅斯、墨西哥、阿聯酋、比利時、沙特阿拉伯、巴西、英國、澳大利亞和土耳其。這些市場的共同點在于,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汽車消費大國。
其中俄羅斯連續兩年成為中國汽車出口的最大市場。2024年出口累計超過百萬輛。在俄羅斯汽車品牌銷量排行榜中,中國汽車占據了前十位中的八個名額,這八個品牌的市占率累計近50%。
中國汽車在俄羅斯的熱銷,當然有地緣政治的影響,西方車企的退出,讓中國汽車品牌抓到了重新進入俄羅斯市場的機會,這也讓中國汽車市占率連年上漲。
不過從2023年10月開始,這個風向開始變化,俄羅斯出臺了一系列限制政策,提高外國汽車的進口關稅,保護和發展本國的汽車工業,逼迫國外車企在俄羅斯建廠。從今年1月1日起,俄羅斯將進口汽車的“廢品稅”提高了70%至85%,中國汽車的價格自然也會水漲船高。
根據當地媒體報道,2024 年俄羅斯中國汽車品牌的經銷商網絡顯示出創紀錄的不穩定。已關閉的汽車經銷商數量增加了2.4 倍。經銷商表示,由于進口汽車成本大幅增加,汽車銷量將下降,中國品牌汽車展廳的減少趨勢將繼續。
俄羅斯市場如此,其他市場也有各自的挑戰。出口目的地第二名的墨西哥,以及增長速度甚至超過阿聯酋的巴西市場,也同樣面臨各種不確定的風險。
此前墨西哥就面臨美國的施壓,被要求與中國車企保持距離。耶倫一年前訪問墨西哥時,更是大談外資監管,試圖通過加強投資篩選來阻止中國投資。
受益于美墨加協定和美國的“近岸外包”等政策,墨西哥是美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國,80%的出口商品銷往美國。此次美國對墨西哥進口的商品征收25%的關稅,無疑會增加墨西哥出口商品的成本,進而影響其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對于在墨西哥設有生產基地的中國車企而言,這也是一個潛在的挑戰。
巴西目前是中國最大的電動汽車出口市場。春節期間,巴西全國機動車輛制造商協會(Anfavea)敦促巴西總統盧拉調查所謂的“中國傾銷行為”,并對中國主要汽車品牌比亞迪和長城汽車征收關稅。在過去幾年,比亞迪和長城汽車在巴西的表現亮眼,兩家車企均計劃在巴西建廠生產電動車。
Anfavea代表25家在巴西擁有業務和生產設施的美歐日韓外國汽車制造商。協會成員包括奧迪、寶馬、菲亞特、福特、通用汽車、本田、現代和豐田等,在巴西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最終不排除巴西政府無法承受歐美的壓力對中國車企下手。
同樣是春節期間,歐盟召開了“歐洲汽車行業未來戰略對話”,目的是應對歐洲汽車行業面臨的挑戰,尤其是來自中國汽車的挑戰。
歐盟表示,汽車行業是歐洲繁榮的重要引擎,直接和間接創造了超過1300萬個就業崗位,為歐盟的國內生產總值貢獻了大約萬億歐元。馮德萊恩責成歐盟委員會相關委員于 3 月 5 日提交全面行動計劃,以確保歐洲汽車制造業的全球競爭力。
其實這兩年歐洲汽車與中國汽車之間的合作已經日趨頻繁,比如大眾、寶馬、Stellantis,奔馳等,在智電技術方面與中國企業有密切合作關系,但歐盟極有可能會阻擾這些合作。
從這些代表性的國家或地區不難看出,不僅僅是美歐這些主要汽車消費國家市場,中國汽車會面臨越來越高的關稅和各類所謂的政策難題,即便是汽車消費發展比較有限的市場,中國汽車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而且很多情況下,背后也少不了美歐日韓這些汽車強國的影子。
但另一方面,中國汽車的出海,的確還有很多問題。就像此前魏建軍給中國汽車出海只打3分的原因,包括中國車企不是賣品牌,都是在賣產品,品牌的附加值不高,溢價能力不足。
另外,缺乏對當地規則和秩序應有的尊重,汽車出海不同于在國內競爭,它需要融入當地的環境,尊重當地的市場規則,理解當地消費者的需求。以及,還要避免把價格戰打到了海外,他認為這樣會給產品質量和用戶服務埋下了風險,缺少對當地市場規則的尊重。
尹同躍也多次提及,出海就是要堅持長期主義,不要著急。奇瑞在這個過程中也吃過很多苦,交了很多學費。所以車企出海一定要擺正心態。
“到一個市場去,不是把中國的產品端出去就行了,一定要符合當地的法規,當地的使用習慣,再一個就是不能吃獨食,不要做掠奪者,而要做施肥者,增強肥力,不要去到人家就是掠奪人家的市場,掠奪人家的人才。”
車云小結
汽車出海是個常說常新的話題,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這些年中國汽車出海成績有目共睹,但很顯然,與那些真正的全球化跨國車企相比,還是有非常大的差距,我們到底差在哪里?
跨國車企巨頭的成績單中,除了品牌影響力、本地化等等一些比較難量化的維度外,有幾個比較明確的指標,比如在全球包括美歐都有生產基地,且業務的比重中,海外市場的比重遠超過本國。
以豐田和大眾為例,2024年豐田全球銷量1082.15萬輛,其中,日本市場銷量185.03萬輛,海外市場銷量897.12萬輛,同比微增0.5%。也就是說,其海外業務占比超過八成。
大眾汽車2024年全球銷量902.74萬輛,其中德國不到百萬輛,占比不到一成。即便是西歐市場的約326萬輛,占比不到四成,其余六成皆在海外市場。
這樣對比就能發現,在全球化這條路上,汽車產品出口只是開始,將工廠、研發、品牌、服務的全產業鏈全部出口,將生態建立起來,不完全依賴單一市場,才能在全球市場站穩腳跟,否則很容易被人給打回來。從這點看,中國汽車的出海顯然還沒有真正開始發力。
但不管怎么說,中國汽車已經邁出了第一步。雖然外面風大浪急,但相信中國汽車在技術、成本、供應鏈等多重優勢下,必然會在全球市場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份額和影響力也會不斷提升,2025也將是乘風破浪走向全球的新一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