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地產&焦點財經
作者 | 王澤紅
深圳國資接管萬科,正在縱深化。
2月5日,萬科迎來一批新中高層,內部任命10位深圳國資背景高管,涵蓋戰投、財務、法務等職能部門,以及開發經營BG本部多個核心崗位。
春節前最后一個工作日,深圳國資出手接管萬科,郁亮辭去萬科董事會主席,轉任執行副總裁;祝九勝辭去總裁職務,不再擔任任何職務;朱旭辭去董事會秘書職務。
深鐵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辛杰被選舉為萬科董事會新任主席;同時,李鋒、華翠和李剛三位深圳國資系高管,被聘任為萬科執行副總裁,田鈞被聘任為董事會新任秘書。
春節假期后開工首日,萬科又迅速任命一大批新的中高管理層,分散至萬科各業務板塊,10人中6人來自深鐵系企業,如深鐵置業、深鐵集團、深圳鐵路投資建設集團。
隨著此次任命,深圳國資進入萬科的高管已達15人,“拯救”萬科的節奏可謂緊湊,一個春節假期管理層大換血,迅速形成國資縱深管理的格局,全面接管萬科。
萬科的管理架構,由此也從“職業經理人主導”變為“國資主導”的混合所有制模式。
新管理架構出爐,國資主導
2月5日深夜,萬科發布管理團隊人員職責分工,確立了新的權責分工,
辛杰(集團董事會主席),主持集團全面工作。
解凍(監事會主席、工會主席),主持監事會、工會工作,監督博商、鵬金所及財顧事業部等工作及歷史遺留問題處理。
郁亮(集團執行副總裁),協助董事會主席開展工作,負責戰略和房地產宏觀研究。
李鋒(集團執行副總裁),負責開發經營業務的經營管理工作,分管開發經營事業集團。
華翠(集團執行副總裁),負責集團辦公室事務、黨群管理、人力資源、紀檢和審計監察、法律事務,分管集團辦公室黨群工作部、人力資源部、審計監察部紀委辦公室、法務部、萬翼科技公司。
李剛(集團執行副總裁),負責集團經營服務業務的經營管理工作,分管物業事業集團、商業事業部、長租公寓事業部、海外事業部、酒店與度假事業部、食品事業部、物流事業部、辦公事業部、印力公司。
韓慧華(集團執行副總裁、財務負責人),負責集團財務管理、資金管理、內控管理、稅務等相關工作,配合開展與金融機構和監管機構的溝通,分管財務資金管理部。
劉肖(集團執行副總裁),負責集團戰略與研究、投資交易及盤活、業務運營管理、資產規劃與管理、科技賦能等工作,分管集團戰略投資運營管理部,負責牽頭開展非主業退出,資源盤活,大宗資產交易。
張海(開發經營事業集團總經理),負責開發經營事業集團相關工作。
朱保全(物業事業集團總經理),負責物業事業集團相關工作。
孫嘉(商業事業部總經理、印力公司總裁),負責商業事業部、印力公司相關工作。配合財務負責人開展與金融機構和相關監管機構的溝通。
田鈞(集團董事會秘書),負責集團董事會日常運作、投資者關系、信息披露及證券監管機構溝通、ESG管理等,負責牽頭處理博商及鵬金所等歷史遺留問題,分管集團董事會辦公室、財顧事業部。
其中,李鋒、華翠、李剛作為代表深圳國資的執行副總裁,分別分管萬科的開發經營業務、職能部門和經營業務。其中,李鋒、李剛的分工,屬于原萬科聯席總裁張海、朱保全的分工領域。
22位新舊高管搭配,進入“雙管理班子”模式
此次分工明晰了新舊高管的具體權責,原高管有的按兵不動,有的進行了調整。
整體來看,地產板塊的變化最大,商業和物業板塊的高管變化較小,萬科中生代高管劉肖、孫嘉、朱保全等沒有受到太大波及,成為原萬科經理人團隊的保留人員。
最受矚目的郁亮,保留了副總裁職位,但在集團已經滑落到第三位。從分工看,他不再具體分管實際業務,主要是職責是輔助辛杰做好對接工作,同時進行戰略研究分析。
萬科總部有7個部門,目前有 4 個部門的管理層進行了更換。 從目前的班底搭配看,一些主要職能部門,深圳國資為萬科設置了A、B位,如韓慧華負責的財務工作,搭配的是代表深圳國資的財務資金管理部總經理肖靜華。
再如張海負責的開發經營事業集團,有兩個重要區域的高管被調整,華東區首換成了廣州天健集團總經理陳武,北京區首變更為深鐵集團副總經理王智余。
有些部門甚至直接被接管,如戰投部,深圳國資派出了 “一正二副” 陣容,來自深圳資管的趙正陽擔任戰投部總經理,來自中小擔的鄢伯通、深鐵置業的段軍分別擔任副總經理。
最新劃分權責的12位高管,再疊加新任命的10位深圳國資系高管,構成了萬科最新的管理體系,共22位高管中,有15位深圳國資系統,7位為原萬科人員。
此次分工中,萬科特別提及到了博商、鵬金所及財顧事業部等歷史遺留問題,萬科元老級人物解凍監督,田鈞負責牽頭處理。就在萬科新高管團隊分工當天,多次舉報萬科的煙臺萬林,再次公開發文反映問題,當中便涉及鵬金所。
深圳國資高管的進駐,被外界視為多方支持萬科,其面臨的流動性風險迎來重大轉機。有業內人士認為,深圳國資系統高管接管萬科,是一種維穩行為,穩住局勢、穩定市場情緒,以免萬科問題演化成為全國性的連鎖事件。
廣東省城規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也告訴搜狐財經:“觸發這一調整事件的直接原因,就是預計預虧額度大,以及高額負債。為了防范風險蔓延,穩定行業預期,穩定資產價格,鞏固樓市來之不易的止跌回穩局面。”
在他看來,在市場預期不穩、市場銷售企穩仍須加力和夯實的背景下,依靠自身救助、自我救助的難度很大,甚至行業已經失靈,迫切需要政府積極介入。
“原董事會主席郁亮仍任職副總裁,部分職務設置‘雙管理班子’(如財務、法務部門),既保留原有職業經理人,又引入國資代表,形成制衡與過渡機制,各城市和項目公司管理保留原有模式。既發揮資產雄厚的國企在資產注入、引導金融機構輸血上的定海神針,也能否穩定債權人、上下游供應商的預期,確保企業經營能正常推進。” 李宇嘉分析道。
職業經理人時代,畫上句號
以深鐵為主的國資背景高管進入,也意味著萬科由職業經理人主導的時代落幕。
李宇嘉認為,這一轉變是國企和國資發揮最后救助者功能的體現,標志著萬科從之前的“職業經理人主導”徹底轉向“國資和職業經理人雙重主導”模式。
萬科過去的特殊之處就是,股東僅充當財務投資者的角色,不插手具體經營,職業經理人實則是企業真正的掌舵人。
靠著職業經理人團隊的精細化運作和市場化管理,萬科成為房地產行業的一面旗幟,被業內視為“三好學生”,以王石、郁亮為代表的兩代管理層,證明了房企聘用職業經理人,也能將企業經營好。
這一制度起源于創始人王石1988年股改放棄股份,為后來職業經理人制度的提出埋下了種子。2000年,萬科引入華潤入股開啟規模化之路,王石持股大大降低,萬科由此進入職業經理人管理時代。
2015年上演的“寶萬之爭”中,深圳地鐵集團入股萬科,持股超過華潤成為萬科新任大股東后,繼續將經營權交由職業管理人團隊,直至如今才收回。
在萬科的發展歷程中,職業管理人制度多次升級,因這一制度與股東訴求存在分歧,包贏不包輸,2008年萬科第一次規模和利潤雙降,ROE回落到社會平均水平,股東開始要求股東回報,為此萬科2010年引入經濟利潤獎激勵制度,參照指標便是ROE凈資產收益率。
經濟利潤獎制度實施效果很明顯,萬科2013年全面攤薄凈資產收益率達到19.65%,相比2008年提高50%。但新的矛盾又產生,按照當時的激勵機制,股票價格下降也與管理團隊無關,2013年萬科股票猛跌。
為了找到職業經理人制度與股東訴求之間的平衡,萬科在2014年推出事業合伙人制度,被稱為職業經理人制度的升級版,原則是共創、共享、共擔,在公司層面推進事業合伙人持股計劃,在項目層面建立跟投機制,帶動了碧桂園、金地集團、越秀地產等房企試水效仿。
2017年6月,郁亮接班王石后,繼續推行事業合伙人機制。但自2020下半年行業調整至今,萬科也不可避免的陷入流動性困局,職業經理人也“犯難”。在掌舵萬科7年后,隨著郁亮辭任董事會主席,祝九勝“裸辭”,國資全面接管,萬科的職業經理人時代徹底畫上句號。
由深圳國資主導下的第三代管理團隊,能否帶領萬科穿越周期,成為業界的一大關注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