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九派新聞報道,9月14日,煙臺萊山海域出現了大量死魚,數量非常多,密密麻麻布滿海岸線。
這個新聞一經報道,就迎來了激烈的討論,評論區看到最多的討論方向就是,大家都非常擔心這會不會與最近日本福島排放的核污水有關系。
不過好在,萊山區海洋與漁業監督監察大隊快速做出解釋,這只是因為最近暴雨導致內陸河流域的魚大量被沖入海洋,因為淡水魚無法適應海水環境最終死亡。
即便這樣的辟謠出來了,但還是有很多人不愿意相信,依然覺得這與核污水排放有很大關系。
其實由于洋流的存在,日本核污水不會這么快影響到中國的沿海。
所以,我們還是來聊聊淡水魚為什么無法在海水中生存吧,因為我看到有些網友覺得這是不可思議的,比如上面這位網友,他覺得這些魚明明會水卻死在了水里,魚也太憋屈了!
為什么淡水魚無法在海水生存?
大部分河里的魚確實無法在海里生活的,這是因為滲透過程的存在,淡水魚到了海水環境中細胞會逐漸失水,從導致無法正常工作,時間久了就會死亡。
所謂滲透過程,是因為水會自然地尋求化學平衡——兩個濃度不同的水放在一起會彼此平衡。
生物細胞因為代謝需求,需要與外界交換物質,所以實際上細胞膜是一種半透膜,它可以選擇讓那些較大的分子通過或者不讓其通過,但是它無法阻擋較小分子的通過與否,比如水分子。
圖:在半透膜下兩個濃度不同的水會變成右邊這樣
水是可以自由通過細胞膜的,這主要就是取決于兩個環境的濃度,當外界的濃度高于細胞內部時,細胞就會失水,同樣的當細胞內部濃度更大時,它會吸水。
動物細胞內溶解礦物質的最佳水平在1%左右——通常不超過這個值,這比淡水環境要高一點,所以淡水魚的細胞會通過滲透過程吸收環境的水;
而這比海水環境要低許多(海水鹽度通常是3.5%),因此海水魚正好是一個相反的過程,它們在其環境中會失水。
然而很明顯,無論淡水魚還是海水魚,它們的都可以自由在自己的環境中生存,并沒有因為失水或者吸水而無法生存。
這個是因為所有魚類都有一套自己的滲透調節系統,對于淡水魚而言,它因為吸水身體會通過尿液的形式排出更多的水分,而對于海水魚來說,它們因為失水,所以它們會喝下更多的海水。
這里你可能要問,缺水喝下海水怎么會有用呢?
對于我們來說,喝下海水當然不行,但是對于海魚,甚至海鳥、海龜和其它一些爬行動物來說不是問題,它們有處理鹽分的鹽腺,這個腺體可以讓它們把海水中多余的鹽排出體外。
圖:淡水魚和海水魚面對不同環境時的不同適應,AI翻譯自大英百科全身
關于魚的滲透調節系統涉及魚的方方面面,主要的器官是鰓、腎和腸道,海水魚和淡水魚有著完全不同的適應,所以大部分淡水魚和海水魚都對環境鹽度十分敏感,它們無法長時間切換自己得環境生存。
另一方面,海水魚的細胞中液體濃度要略高于淡水魚的,當然這是它們為了對抗海水的鹽度而演化的。
不過它不是通過溶解礦物質,而是三甲胺氧化物(TMAO) ,海水魚通常比淡水魚更腥,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TMAO含量更高的緣故。
當海水魚死亡的時候,細菌和魚的酶會迅速將TMAO轉化為三甲胺(TMA),從而散發出特有的魚腥味。
圖源:中新網
正因為如此,海水魚通常相對來說會比淡水魚更加害怕鹽度變化,我們平時看到一些咸水湖因為暴雨導致湖中大量的魚死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鹽度變化導致的。
不過,也有一些魚可以通過感應鹽度變化,來切換自己的滲透調節系統,從而適應淡水和海水兩種環境。
比如那些洄游的魚類,它們要么會從海洋洄游到淡水河流域產卵,要么會從淡水河流域洄游到海洋繁殖。
圖:鮭魚洄游
當它們的身體感覺到鹽度變化的時候,它們就會開始在排尿或飲水行為之間切換,同時它們還會合成各種蛋白質來重塑鰓的細胞結構,讓自己不至于過快失水和吸水。
除此之外,海洋中的魚,還有一些特殊的適應性特征來應對鹽度。
比如有一些魚可以讓自己身體內部的鹽濃度與周圍環境的鹽濃度相匹配,從而讓內外滲透壓相同,不存在吸水和失水的情況。
一條大白鯊?Brocken Inaglory
這種被稱為滲透適應型魚,很多鯊魚就屬于這種,它們通過保留尿素來增加體內液體的濃度。
但是這種適應型的魚類,它們對能量的需求通常會更高,因為它們需要更多的能量來傳輸體內離子,同時保留尿素的過程也需要能量支持。
總得來說就是這樣,對于大部分魚來說,無論它是淡水魚,還是海水魚,它都無法長時間切換鹽度。
所以,淡水魚沖入海洋后死亡可能性是很大的,而且每年都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只是好像沒有這么夸張的,當然夸張與否和作者的拍攝方式有很大關系。
海水魚的寄生蟲能感染人嗎?
了解了這些之后,我們最后再來說一個流傳非常廣的說法,就是很多人覺得海魚是沒有寄生蟲的,另外一些人則認為海魚身上的寄生蟲不會影響人——因為滲透過程的存在,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關于這個說法的由來,我估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們平時喜歡用鹽水來殺死一些食物中的寄生蟲吧。
但這個說法很明顯就是謠言。
首先,海魚沒有寄生蟲這一點早已不攻自破了,因為事實證明,海魚體內的寄生蟲一點都不比淡水魚少。
生物的適應性比我們想象得要強許多,即便是海水環境中也依然有專門適應的寄生蟲,只是這些寄生蟲通常遠離人類活動區域,被我們忽視了而已。
隨著人們對海洋的開發,海洋寄生蟲問題已經越來越顯著了,因為海魚中的寄生蟲中能夠感染人類或者陸地動物的還挺多的。
另外,有調查發現,因為生吃海魚的普及,截止2020年人類感染海洋寄生蟲的概率增加了283倍。
所以,你會發現,海魚寄生蟲的滲透壓問題根本沒有發揮作用。這是因為絕大部分海水魚的身體環境液體鹽濃度和我們是差不多的。
圖:三文魚中異尖線蟲會感染人
不過,相比于淡水環境中的寄生蟲,海水魚體內的寄生蟲確實會更加溫柔,但這是因為它們沒有和我們,以及與我們類似的動物共同進化,我們并不是這些寄生蟲的主要宿主。
然而,因為海洋哺乳動物的存在——這些動物的免疫系統,以及身體環境都和我們很像,所以海洋中能夠感染我們的寄生蟲絕對比我們想象得要多得多。
所以,這里最后特別提醒一下,很多人以為生吃海里的三文魚不會有問題,其實如果處理不好的話,生吃哪里的三文魚都有寄生蟲感染風險,特別是野生的風險會更高。
你都看到這里了不關注,點贊,分享下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