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集中曝光了10起醫療、藥品、保健食品、醫療器械、教育培訓等領域的廣告違法典型案例。值得注意的是,其中50%的案例與保健品虛假宣傳有關,最高罰款金額高達122.48萬元。這一系列處罰不僅揭示了保健品行業的亂象,也釋放出監管部門對行業整頓的強烈信號。
第一,監管常態化,罰單頻出,合規宣傳成生存底線
從曝光的案例來看,保健品行業的虛假宣傳問題依然嚴重。河南優沃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通過廣告演員偽裝成“專家”,并宣稱其所銷售的保健食品“沙棘晶粹粉”“紅景天”等具有疾病治療功能,最終被罰款122.48萬元;遠鑒恒輝(北京)國際醫學研究有限公司通過互聯網媒介發布普通食品“納豆激酶膠囊”廣告,宣稱具有“溶解血栓、疏通血管、降低血液粘稠”等疾病治療功能以及“抗氧化,提高人體免疫力”等保健功能。發布普通食品“檸檬酸鉀膠囊”廣告,宣稱具有“降尿酸緩解關節疼痛排清除結石尿酸”等疾病治療功能,被罰款40萬元;廣州巴茲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通過互聯網媒介發布保健食品“巴茲 Speakin?左旋肉堿咖啡粉”廣告,宣稱使用該產品“沒有任何的副作用”,對保健食品作出安全性的斷言和保證;發布普通食品“巴茲 防彈咖啡固體飲料”廣告,宣稱該產品具有“不懼脂肪 不懼熱量 嗨吃自由”等保健功能,且廣告中有關該產品含有“日本的小麥蛋白粉”的宣傳表述與事實不符,被罰款25萬元;北京澳紐之窗商貿有限公司通過互聯網媒介發布普通食品“新西蘭 Kiwi Golden Kiwi金奇維蜂王漿”廣告,宣稱該產品具有“治療更年期綜合癥、預防癌癥,預防治療心腦血管疾病、治療貧血促進傷口愈合”等疾病治療功能和“調理腸胃提高人體免疫力”等保健功能,被罰款20萬元;榆林市榆陽區農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通過互聯網媒介發布普通食品“桑黃”廣告,宣稱“桑黃具有非常顯著的抗癌、降血糖、提高人體免疫力等功效”“桑黃多糖具有抗癌、殺死癌細胞、阻止癌細胞轉移、消炎、降血糖、解毒之功效”等疾病治療功能,被罰款13萬元。
這些案例表明,保健品行業的監管常態化,隨時可能面臨專項檢查和高額罰單。企業必須時刻保持警惕,確保宣傳內容合規合法,避免觸碰“雷區”。虛假宣傳不僅會帶來巨額經濟損失,還可能損害品牌聲譽,甚至面臨法律追責。
第二,線上營銷成主陣地,但非法外之地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線上社群、短視頻、私域直播等新興營銷方式成為保健品行業的主要推廣渠道。然而,這些平臺并非法外之地,監管力度同樣嚴格。企業在利用線上渠道進行推廣時,必須嚴格遵守廣告法相關規定,不得夸大產品功效或進行虛假宣傳。同時,平臺方也應加強內容審核,杜絕虛假廣告的傳播。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營造一個健康、透明的市場環境。
最后,監管與引導并重,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保健品行業的嚴格監管固然重要,但僅靠處罰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執法部門、媒體和相關機構應客觀、公正地報道行業動態,避免過度渲染負面信息,導致公眾對保健品行業產生誤解。同時,監管部門應提供科學、透明的指導,幫助企業規范經營行為,提升產品質量。只有在監管與引導的雙重作用下,保健品行業才能實現健康發展,真正為消費者解決問題,為社會創造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