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地統計部門披露當地2024年GDP總量和增速,全國31地去年最重要的一張經濟成績單終于全部與大家揭曉了。
2024年的GDP有些特殊,因為經歷了第五次經濟普查,不僅是歷年來最精準的一次,而且五普后對2023年的GDP總量進行了大規模調增。國家層面2023年的GDP從126萬億元的初值增加至129.4萬億元,多出的3.4萬億元先被各地“瓜分”了,再加上2024年的經濟增量,使得不少地區的名義GDP出現了大幅增長。
縱觀各地數據,我們發現長三角地區可以說是最大贏家。需要說明的是,提到長三角人們的第一反應是江浙滬,但根據國家制定的文件精神,安徽省的不少地區也屬于長三角范疇,所以本文的長三角地區指的是江浙滬皖這三省一(直轄)市。
先來看下全國經濟總量最高的城市——上海的情況。上海雖然是直轄市,但無論從人口還是面積角度來說依然屬于城市級別,無法和大部分省份相提并論。
然而,“小身段”的上海卻有著驚人的經濟能量。2024年上海的名義GDP為5.39萬億元,在全國31地里排在第九位。
之所以那么猛主要是因為五普調增極高。
上海2023年GDP的初值是4.7萬億元,調增后直接漲到5.14萬億元,調增了4186億元,增長8.9%。無論是調整額還是增長比例均為全國之首,比第二位的北京多調近600億元。
當然,2024年上海的經濟也還可以,5%的實際增速與全國平均水平相同。五普調增加上2024年增加量使得合計增量達到了驚人的6708億元,只比兩個經濟、人口大省少。
長三角經濟風向標都那么猛,旁邊的江浙兩省自然不會差,仔細分析后發現實際上更猛。
GDP總量連續多年排在全國第二的江蘇省,2024年的名義GDP是13.7萬億元,雖然還是比廣東少但差距進一步縮小。另外,江蘇人口不到9000萬,而廣東人口為1.27億,常住人口數量上的差距其實挺大的。
增量方面,江蘇的五普調增額為全國第四,2024年增量全國第一,兩項加總一共是8786億元,排名全國首位。毫無疑問江蘇是這兩年最能 “打”的經濟大省。
以“民富”著稱的浙江如何呢?
五普增量為3067億元,僅次于上海和北京,高于江蘇和廣東;2024年增量全國第二;兩項加一起共計7578億元,位列全國第二。靠著強勁的增量,浙江2024年的名義GDP有史以來首次站上9萬億元大關。
有趣的是綜合五普增量和2024年增量,江蘇、浙江、上海分列第一至第三位,在本身經濟總量已經很大的情況下維持高速增長,不得不說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最后看下安徽的經濟成績單。
2024年的名義GDP為5.06萬億元,成功攀上5萬億元大關,位列全國第十一位,屬于中上游水平。
總量上來說中規中矩,和2023年類似,未能擠入全國前十,但增速可不慢。安徽省2024年GDP的實際增速高達5.8%,僅比西藏和新疆低一些,后兩地由于本身經濟體量較小,維持高增速是比較容易的。
因此,安徽2024年的經濟發展情況其實也是很不錯的,并沒有拖長三角地區的后腿。
僅從最近兩年來看,長三角“三省一市”絕對屬于我國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動力,沒有之一,尤其是在全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增速乏力的情況下挑起了重擔。
更重要的是江浙滬還是財政轉移支付的主力軍。上海的人均財政凈轉移支付位列全國第一且遙遙領先,江蘇和浙江也是僅有的不到十個財政凈貢獻地區里的兩個。
長三角地區之所以能在外部形勢動蕩、國內房地產行業蕭條的大環境下依然保持給力的經濟增速除了與優越的地理位置有關外,還得益于發展模式和營商環境的突出。
江蘇省內13個地級市個個能打,GDP總量沒有低于5000億元的,而且產業齊全,各自發展優勢產業,很少有省內“搶飯碗”的情形發生;浙江是我國民營經濟最發達的省份,當地克服了山多、平原少的地理缺陷,成為除了京滬外民眾最富有的省級行政單位。
這些不只是靠堆錢堆出來的,而是軟實力的體現。中國經濟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規模,未來還想再進一步更多是要靠制度、環境等軟實力作為保障,長三角模式值得向全國推廣。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關注、點贊,您的支持是對原創最好的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